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教本體論簡述▪P2

  ..續本文上一頁說或實相說。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異譯本《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法月譯),在“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句之上還有一句“色性是空,空性是色”(《大正藏》第8卷,第849頁上)的經文,提出了色性與空性相對舉的兩個概念。這裏的色性是指物質現象的本性,空性即是空的本性。經文的意思是,物質現象的本性是空的,空的本性又落實到物質現象上,這和“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等句的意思是一致的。重要的是,該經提出了色性與空性尤其是空性的概念,而且還有“諸法空相”的說法,空性與空相在短短的經文裏同時出現,顯然這兩個概念的意義是有區別的。空性作爲空的本性,是否就是表示宇宙萬物的真實本質、真實本性的概念呢?這是我們要特別關注的問題。

  龍樹在《中論》中有這樣十分重要的論斷:

  “一切法性空寂滅相。”(《中論》卷第3,《大正藏》第30卷,第25頁上)

  “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同上書,第24頁上)

  “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同上)從概念的運用上來看,這裏的“性空”和“實相”是內容相同的兩個概念,與《般若心經》的“空性”的意義相同。又從龍樹對實相的描述“無生亦無滅”來看,與《般若心經》的“諸法空相不生不滅”的內容相同,也就是說,《中論》與《般若心經》不同,對“空性”與“空相”不加以區別。從內容上看,上述《中論》引文表明,一切事物的真實本相就是“性空寂滅相”,展開來說,有叁個密切相聯的規定:一是“心行言語斷”,“自知不隨他,……無戲論”。“心”,心識。“心行”,心之所作,識的作用,指在心上生起思想與概念。“心行言語斷”,即“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大智度論》卷第2,《大正藏》第25卷,第71頁下),意思是說一切事物的真相不是思慮與語言所能湊泊的,是沒有言說分別的見解(戲論)的。也就是說,在龍樹看來,一切事物的實相是超越思維和語言的,是爲人們的思維和語言所捕捉、虛構以前的赤裸裸的本來的真實相狀。二是“無生亦無滅”,“無異無分別”。無生無滅,即不生不滅,也即無異無分別。這是說,生、滅是人們主觀想象的形式分別和語言概念,只對現象的經驗世界具有相對的意義,而實際上並沒有相對應的實在物和本質;就一切事物的實相而言,是無所謂生、滅的。這也就是通過否定生、滅這一類思想上的概念,以超越生滅的神秘直觀去直接體悟一切事物的實相。叁是寂滅。這是停息一切思慮、消除一切煩惱的靜寂境地,也是佛的覺悟的境界,所以說寂滅如涅pán@①,寂滅即涅pán@①。從上述規定看來,龍樹認爲一切事物的真實本相,非是人們的思慮和語言所能認知、表述的事物的本性、本質;它是一種無生無滅,乃至無任何差異的絕對境界;這種事物本相、絕對境界就是最高的真實,也就是最高真理。直覺事物本性、體悟絕對境界、把握最高真理,也就是寂靜的涅槃。

  由此可見,第一,中觀學派所講的諸法實相既是本體又是境界,也是真理。這種原來本相(本體)、絕對寂靜(境界)、最高真實(真理)統一的學說即是中觀學派本體論的重要特色,體現了中觀學派宗教修持的要求。第二,本體、境界和真理叁者統一的基礎是空、空性。如上所述,在中觀學派看來,諸法實相的真實狀態、真實本性就是空、空性,也就是說,宇宙萬物的本性是空,是空性。對于這樣的本體不作生滅有無等主觀的區別,而是通過直覺去體悟原本狀態,進入寂靜境地,即爲境界。這種境界是以主體排除任何思慮,直覺事物本來空性爲內涵的。龍樹通過否定生滅等兩極,以遮撥現象而顯示性空,這是最高真實,這也就是真理。可見,空、空性是中觀學派形而上學的理論基礎,也是其修行成佛的理論基礎。第叁,中觀學派所講的本性並不是實體性的、本原性的實體,而是就萬物無自性空的本質意義而言的本體。如此真實本質也是一種普遍的、必然的、不變的原則,是一種離思離言的真理。這種真理被認爲是,只有在佛教的修持中才能體悟得到的。

  這裏,或許有人會問:中觀學派講空、空性,以空、空性爲最高真實,不是否定本體的存在嗎?不是掏空了本體的內容,消解了本體論的無本體之學嗎?

  實際上,中觀學派視空、空性爲離開人們思維和語言的直覺世界的真實本質,這就是排除思維、拒絕語言的人爲區別,用以凸現世界本相、本性、本質的本體之學。中觀學派所講的空、空性是標示世界本質的哲學範疇,是有其特定內涵和豐富意蘊的,並不是通常講的“無”。中觀學派說的空、空性不是無本體,非本體,而是即本質,即本體。空、空性即是中觀學派本體之學的核心思想。

  和說一切有部的本體觀念不同,中觀學派反對通過語言把本體實體化、本原化,反對視本體爲實有現象的本原,把本體和現象分離和對立起來。認爲說一切有部的本體說是不符合宇宙萬物的真實本性的。中觀學派把說一切有部的實有本體視爲是空性的,在此基礎上又把說一切有部的本體與現象的關系加以逆轉,認爲現象不是本體呈現的影子,只要除掉虛構實體化本體的障蔽,現象即是顯露其本相的世界。中觀學派否定本體與現象兩重世界說,認爲兩重世界是用語言加以虛構的結果,強調只有一個世界,這就是離開思維和語言虛構的真實世界,也即空的世界。空是世界的真實,空就是世界的本體。中觀學派在以空消解了實有的本體之後,又邏輯地確立了空的本體意義。

  從中觀學派本體理論的思維邏輯來看,它否定語言的作用,但是爲了宣傳佛法理論教化衆生,中觀學派也需要利用語言,在肯定語言的日常作用的意義上,此派也邏輯地蘊涵了語言的世界與真實的世界相區別的兩重世界說。

  叁、本體心識說

  中觀學派的本體學說,從佛教修持的角度來看,大有導致衆生主體思維活動和心性修養失落的危險,有鑒于此,有的佛教學者又在萬物性空的基礎上,轉而從不空的角度來探索主體與本體的關系,把本體納入主體之中,甚至歸結爲主體。在這一理論轉型中,出現了兩種思維理路,兩種派系:一是著重探究心的本性,爲如來藏系;一是著重闡發心識活動,爲唯識系(瑜珈行派)。從心的本性去考察,如來藏系提出了衆生成佛的質地與根據的如來藏思想和佛性觀念。此系還視佛性爲空性,認爲佛性不僅是衆生成佛的根源,還是宇宙萬物的本性,因而也具有宇宙萬物的本體意義。從心識活動考察,唯識系等一般地是把世界還原爲表象,把存在歸結爲認識,進而把心識作爲包括衆生在內的宇宙萬物的根源、本體,衆生必須通過把心識轉換爲智慧,才能成就佛果。此系學說直接論及到心識與存在的關系,突出了心識爲萬物的本原思想。我們著重論述此系學說。在唯識系衆多的派系中,我們將以無著、世親所代表的唯識系的主流思想作爲論述的重點。

  大乘瑜珈行派(有宗)的唯識本體說,是一個多層次的複雜學說,是唯識學認識論體系的核心內容,其間涉及心識、阿賴耶識和種子諸說,也涉及叁性說,理清這些概念的思想脈絡及其相互關系,對揭示唯識思想的實質,把握該派獨特的本體學說,看來是很有必要的。 唯識學思想體系的基本命題是“萬法唯識”,“一切唯識”,“唯識所變”,“唯識無境”。“唯”,僅,不離;“識”,心識。這些意義相近或相同的命題是說,心識是認識的前提,心識所分別的一切事物(“萬法”)都是心識的變現,都不離心識。除了識的變現,此外沒有任何實在性。也就是說,世界的一切,都是不實在的,都只是由心識映現出來的表象而已。《唯識叁十論頌》雲:“是諸識轉變,分別所分別;由此彼皆無,故一切唯識。”(《大正藏》第31卷,第61頁上)“分別”,指能夠分別,即主觀的心識;“所分別”,指被分別,即客觀的對象。這是說,由主觀的心識和客觀的對象兩個方面形成的現象世界,都是唯識所變,都離不開識的變現,也就是萬法唯識,一切唯識。《成唯識論》卷七也雲:“一切有爲無爲,若實若假,皆不離識。唯言爲遮離識實物。”(《大正藏》第31卷,第38頁下)說世界上的一切現象,無論是有爲的還是無爲的,也就是說若實的或若假的,都不離識的變現,都不是離開識的實在之物。瑜伽行派所講的唯識,是針對著境而說的,是著意以境與識相對比,強調一切客觀的外境,外界的對象,都無實在性,都無非是主觀的心識的虛妄變現而已。這謂之唯識無境。就識、境對比的相對意義而言,境無實在性,識有實在性。然就究極意義而言,識也是非實在的,因爲由識生起的種種現象也都是虛妄的,都與煩惱相連,所以識也應舍掉。瑜伽行派認爲,衆生成佛的根本途徑就在于轉識成智,即舍棄心識轉爲智慧。

  從哲學的角度考察,上述唯識的“識”無疑是存有論或本體意義的抽象本體,這一心識本體又是如何變現世界現象的呢?根據瑜伽行派的有關論述,大體上可以歸納出兩種密切相關的思路,兩種相輔相成的論證:識分化說和種子生現行說。

  先說識分化說:識,作爲本體,必須變化出現象,以顯示、展開自身,這也就是識自身的分化。識,識別、了別作用,有認識論意義,但作爲心理感受能力的情識而言,是與主觀虛妄執著俱起的作用,主要是心理學意義,且是負面價值的意義。瑜伽行派把識分爲八類,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前五種識是對具體對象的感性認識,第六種識是認識抽象概念。第七末那識是一種我執作用,它意識到自我,執取第八識見分爲我,故稱爲我識,即自我意識。第八阿賴耶識,是八識中最主要的,它是生起前七識的基礎,故稱根本識;也是一切現行識種子的貯藏之處,又稱藏識。它隱藏在心的最底層,是被覆蔽著的、潛在的意識…

《印度佛教本體論簡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