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的現象圓融論
中國佛教華嚴宗以對宇宙整體把握的理論思維見長,它的事事無礙論更表現出獨特的境界追求與哲學特點。本文擬從界說事事無礙切入,分析事事無礙論的內容,進而揭示該論說的哲學底蘊與邏輯性格,理論基礎與中國特色。
一、事事無礙論的界說
事事無礙論,由華嚴宗人提出,是最能代表華嚴宗理論特征的學說。從華嚴宗學者的有關論述來看,事事無礙的意義是:
第一,佛的殊勝境界。華嚴宗以事事無礙爲法界緣起的境界。所謂法界緣起是指諸法相即相入的緣起,也即整個宇宙的諸法都浸沒于相即相入的緣起關系之中,這也稱爲“大緣起陀羅尼法”。“大”,盛大,表示無所不包。“陀羅尼”,意爲總持,表示能持不失的智慧力,“大緣起陀羅尼法”,被認爲是華嚴宗人奉持法界緣起觀時宇宙的整體面貌,其特征是事事無礙。華嚴宗人還說,毗盧遮那佛在“海印叁昧”中應衆生的願望而示現的境界,就是法界緣起,也就是事事無礙的法界。“叁昧”,即定。海印叁昧也稱“海印定”,被稱之爲佛在說《華嚴經》時所入的叁昧。華嚴宗人說,當佛入海印叁昧時,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法都同時在一心中印現,猶如深淵大海,湛然映現一切景象一般,一切法都相即相入,相攝相容,圓融無礙。如此在海印定時客體化出現象世界、宇宙整體,是毗盧遮那佛的境界。
第二,宇宙的最高層次。華嚴宗人把宇宙全體歸結爲四類,稱四重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和事事無礙法界,強調衆生在修持過程中要依次了解這四法界。事事無礙法界被置于最後,意味著是修持的最高境界,顯然這是從價值意義上說的,然而,四法界說也包含了從不同角度對宇宙所作的分判,論及現象、本體、現象與本體的關系以及現象與現象的關系,給予層次性的安排,從這一層意義上說,事事無礙法界是宇宙的最高層次。
第叁,觀法的最後目標。華嚴宗人提倡法界叁觀或四重法界觀,作爲證入法界的觀法。法界叁觀的第叁觀“周遍含容觀”,也就是四重法界觀的最後一重事事無礙法界觀。這一觀法的對象,即現象界的一切存在,是一一都互相周遍地含容著,彼此都互不妨礙各自的存在,這是四法界的歸依,也是觀法修持的最高目標。
第四,真如本覺。法藏說:“言海印者,真如本覺也。妄盡心澄,萬象齊觀。猶如大海,因風起浪,若風止息,海水澄清,無象不現。”(注:《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大正藏》第45卷,第637頁中。)這是說,海印叁昧所示現的事事無礙境界,就是真如本覺。真如是指這種境界的真理,本覺是能動主體性。真如與本覺、理與心的合一,就是佛的境界,就是事事無礙境界。
從上述事事無礙的界說來看,含有境界論、認識論、宇宙論、修持論的內容,這是華嚴宗人的重要理論創造。值得注意的是華嚴宗事事無礙論的特殊之處,即事事無礙法界是佛在海印叁昧中所示現的種種無礙事象,是佛的圓明性德的呈現,稱“性起”緣起(法界緣起)。法藏認爲,這種佛境的緣起是出自“法性”(一心法界),是佛心本來具足一切功德,能不假修成而隨緣示現。這是最圓滿的緣起。法界緣起是佛的性德的起現,與其他緣起不同,它不論及生死流轉的現象,它的每一法都具價值意義,法界中的一切存在都具有無比的價值,同時,這種存在都是緣起性空的,都是沒有自性的,也就是說,是以性空之理作爲通于一切的根據,從而避免了萬物因有自性而勢必互相妨礙的理論困難。
華嚴宗的事事無礙論,是一種緣起實相論。佛在海印叁昧中印現的境界被認爲是宇宙的真實本相、真實本質,是對無限差別的宇宙全部現象的最圓滿、最究竟的映現。事事無礙法界是佛在海印定中,自心客體化出的現象世界,在華嚴宗看來,這是佛對現象界、對種種現象之間的關系的最真實、最正確的體悟與把握。這反映了華嚴宗人對宇宙現象界的基本看法,表現出了華嚴宗人從主觀方面調和、消除一切差異、對立、矛盾,以擺脫、超越各種煩惱、困惑、痛苦的願望。由此我們也可以從哲學的角度說,這是從佛教修持出發闡述的宇宙現象論,是一種現象圓融論。
二、事事無礙論的內容
華嚴宗人事事無礙論的內容包含兩個理論要點:六相圓融和十玄無礙。
六相說是華嚴宗人繼承並發展地論師的理論而成的。《佛地經論》在解釋《華嚴經·十地品》時立有一個凡例,即應用總、別、同、異、成、壞“六相”以說明經文每種十句的關系和理解每種十句的內容。智俨由此體會華嚴法界緣起的相狀也不外乎這六個方面,于是就用來解釋緣起現象。法藏由此更進一步聯想和推論現象和現象之間的關系,也都是由六相體現的錯綜複雜的緣起關系,他對六相作了這樣的界定:
總相者,一含多德故;別相者,多德非一故,別依比(止)總,滿彼總故。同相者,多義不相違,同成一總故;異相者,多義相望,各各異故。成相者,由此諸緣起成故;壞相者,諸義各住自法,不移動故(注:《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4,《大正藏》第45卷第507頁下。)。
又作頌文說:
一即具多名總相,多即非一是別相;多類自同成幹總,各體別異現于同;一多緣起理妙成,壞住自法常不作。唯智境界非事識,以此方便會一乘(注:《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4,《大正藏》第45卷第508頁下~509頁上。)。
這是說,緣起事物的全體(一)是總相,事物的各部分(多)是別相。事物的各部分雖形相各別而和合同成一體,是同相。事物的各部分雖同成一體,然又各不相同,是異相。事物的各部分和合成一體,則此事物成,是成相。事物的各部分不和合,各部分的本質不變,是壞相。法藏在《華嚴金師子章》中以金獅子爲比喻,說金獅子是總相,眼、耳等不同部分是別相,眼、耳等同一緣起形成獅子是同相,眼、耳等彼此各不相同是異相,眼、耳等和合成獅子是成相,眼、耳等各自獨立而不和合爲獅子是壞相。在《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中則以房舍爲比喻來說明六相,梁、柱、磚、瓦等總成一房舍,是總相,雖是同一房舍,梁、柱、磚、瓦等各爲房舍的不同組成部分,是別相,梁、柱、磚、瓦等,形相有別,而和合同成一房舍,是同相,梁、柱、磚、瓦等雖同成一房舍,但疊互相望,各各相異,是異相,梁、柱、磚、瓦等彼此相依相成,和合成一房舍,是成相,梁、柱、磚、瓦等,本來各自獨立,不作房舍,是壞相。以上總、同、成叁相,是就無差別方面而言,指全體、整體,別、異、壞叁相,是從差別方面說的,指部分、片斷。無差別與差別、整體與部分是自在相即,圓融無礙的。
十玄門是華嚴宗人受《華嚴經》思想的啓發構思出來的。《華嚴經·賢首品》在描述佛的境界時,說一粒微塵中有無量刹(世界),而這些世界又具有染淨、廣狹、有佛無佛等不同的情況,猶如“天帝網”一樣。天帝網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天神帝釋天宮殿裏的珠網,閃閃珠光,交相輝映,層疊不窮,重重無盡。《華嚴經》在闡發教理時,還常用教義、理事、境智、行位、因果、依正、體用、人法、逆順、感應“十對”名目,來說明林林總總、紛繁複雜的宇宙萬物之間的圓融無礙關系。智俨受此啓發,撰《華嚴一乘十玄門》,創立十玄說(注:見《大正藏》第45卷,第515頁中。),宣傳十玄妙法門。後來,法藏又發展了智俨的十玄說。爲了區別二人立說的某些不同,稱智俨所立爲“古十玄”,法藏所立爲“新十玄”。新十玄與古十玄的主要不同是,將古十玄的“諸藏純雜具德門”改爲“廣狹自在無礙門”,“唯心回轉善成門”改爲“主伴圓明具德門”。其次是,兩者的安排次序也不一致。根據法藏較後期的著作《華嚴經探玄記》卷一(注:見《大正藏》第35卷,第123頁上、中。)所論,並結合《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四等的論述,新十玄的具體名目和涵義是:
“同時具足相應門”。“同時”,無時間先後之分。“具足”,無所遺漏。“相應”是不相妨礙。此門是說,因緣和合而起的每一事物,都一時圓滿具足而又彼此互相照應,映現宇宙的最高真實。這是一個完整的、統一的、無時空差異的一體世界,或者說,宇宙萬物同成一大緣起,全宇宙是萬物和諧共存的統一體系。此門是事事無礙法界的總相,最爲重要,以下九門都是此門的別義和發揮。
“廣狹自在無礙門”。“廣”,廣大。“狹”,狹小。至大之物與極小塵毛,互相包容。廣可入狹,狹可容廣,廣不礙狹,狹不妨廣,廣狹相即,任運俱現,自在無礙,這一門是從空間範圍方面說的,意思是,無論事物的廣狹,大小多麼的各不相同,但都相即相容,圓融無礙。
“一多相容不同門”。“一”指本體或個別事物,此處指個別事物。“多”,千差萬別的種種事物。事物都是相對的,都能互爲自他,任何一個事物都能總攝其他事物。就法界緣起來講,一個事物與衆多事物彼此有相容相攝的意義。“多”能容“一”,“一”也能容“多”。“多”中有“一”,“一”中有“多”,彼此相容。“一”能容“多”而不失“一”,“一”“多”曆然,各不相同。“一”與“多”相容而不相混同。
“諸法相即自在門”。此門的相有異體相即和同體相即兩類。異體相即是說,因需待外緣而得果,由此而與外緣相即。相即是不離的意思。如一月當空,萬川印影,月非影,影非月,然月影不離,相即無礙。同體相即是因不待外緣,而自身具足果德,如衆生初發心作佛與成就佛果,即爲同體相即。如此兩種相即,自在成立,無障無礙,爲諸法相即自在門。
“密顯隱了俱成門”。“隱密”,隱覆,是裏。“顯”,顯了,是表。這是說宇宙的一切事物是互相容攝的,若此物容受彼物,那此物是顯而彼物是隱,若彼物攝受此物,彼物是顯而此物是隱。由于此物與彼物互爲隱顯,同具隱顯兩…
《華嚴宗的現象圓融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