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周而複始。因此,宇宙萬象不過是阿賴耶識所變現。
而有情如來藏中的自性清淨心,才是萬法生起的根源,由于真心被雜染蒙蔽,成爲阿賴耶識,而使衆生生生世世輪回不已。佛教對宇宙的诠釋有「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之說,每一個有情衆生,依著自己迷悟的深淺,而能顯現出不同的世界。
華嚴宗主張宇宙中的任何一法可成一切法,另一方面以一切法而起一法,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個不算少,萬億不算多;微塵不算小,虛空不算大;刹那非短暫,劫波非悠長;真的未必真,假的未必假;淨的未必淨,髒的未必髒……,華嚴宗這種超越對待,圓融無礙,認爲萬事萬物互爲緣起而成一體的論說,即法界緣起;強調唯心所起的法界互爲緣起。
《摩诃止觀》卷五說: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叁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叁千種世間。此叁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叁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橫。縱亦不可,橫亦不可。秖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深絕,非識所識,非言所言,所以稱爲不可思議境。
依天臺宗所言,我們當下的每一念中,具足叁千世間諸法,涵攝全體法界的森羅萬象。
以上各種宇宙緣起之說都離不開有情心識的造作,只要覺悟此心即是佛,則山河大地、樹木花草都會和我們一起成佛,造就出清淨的佛國淨土。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從山河大地的形成、現象,以及承載養育一切衆生、對精神文化貢獻等各方面視之,它們無一不是無言說法,無一不在展現慈悲的佛體。
四、日月風雷皆爲佛用
數千年來,人們一直以爲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類位居世界之首。一五四叁年,波蘭科學家哥白尼(Copernicus)在其著作《天體運行論》中,首度提出太陽位于宇宙中心,地球只是太陽系九個行星之一。到了一六一○年,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Calileo)從其自製的望遠鏡觀察星河,更證實哥白尼的學說。直至今日,我們更知宇宙中如太陽系的銀河系又有無數無量之多。
「天外有天」的遠觀,早在佛經中已有明確的記載,例如有佛教百科全書之稱的《經律異相》,就詳細的記載著無數天界的生活活動,不但可以印證現代天文學家的研究,更可以提供未來天文學探究的方向。經典裏記載著一段有趣的故事:釋迦牟尼佛講經時,出廣長舌相,聲音震動無量世界,傳送極遠。弟子當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不相信,懷疑佛陀的音聲不可能傳到那麼遙遠的地方。想要一探究竟,就用神通飛到十億佛土以外的佛國,在那麼遠的佛國裏,光明王佛正在說法。有一聽衆忽然從身上抓到一樣東西,驚叫道:「我身上怎麼會有一條小毛蟲?」
光明王佛說:「那不是小毛蟲,那是從娑婆世界來的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連。」光明王佛于是對目犍連開示道:「諸佛的威德不是聲聞弟子可比擬的,也不是用神通能探測的。」從此以後,目犍連就非常相信虛空中確實有無量世界,也確實有無量諸佛。
而佛經中常說的虛空、法界、重重無盡、無量無邊,也正好印證今日天文學家所發現的:宇宙中充滿了無量無數的銀河系、太陽系、星雲團、天河、星球等。
我們生存于大氣之中,能正常呼吸時,往往不覺空氣(風)之存在,留意它是維系我們生命的第一要素。對于雲雨雷電等天文氣象,也因習以爲常而忽略其自然力量。本單元將探索日月風雷等自然現象的運作,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以及它們與佛教的關系。
(一)日月風雷奧妙的佛用
1.天空萬象
對地球而言,太陽是光與熱唯一的來源。太陽的直徑約一百四十萬公裏,是地球直徑的一○九倍,它是一顆白熱的氣體恒星,表面溫度約攝氏六千度,核心溫度更高達一千五百萬度。太陽不斷的燃燒,使得無數的氫原子碰撞、融和,轉換成氦原子而産生龐大、無以計數的能量;科學家估算,太陽大部分的能量,每分鍾所釋放的熱量,約是六十億乘十億再乘十億的卡洛裏。
由于地球和太陽的距離非常遙遠,約有一億五千萬公裏,太陽光到達地球的時間約須八分十八秒,而太陽輻射出的能量,地球大約只收到二十億分之一;不過,光是這少許的能量,就足以使地球溫暖,讓生命生長,並給予大氣動能,産生各種天氣現象。
太陽的行星,以其和太陽的距離依序如下:水星,它是太陽系中離太陽最近的一顆行星。金星,比地球略小一點,是月球之外,最亮、且離我們地球最近的星球,它的地表平均溫度爲攝氏四百六十度,無法輻射出去的熱量,使得金星猶如炙熱的地獄。地球,是我們居住的星球,繞太陽一周須叁百六十五天,約運行九億多公裏。火星,其地表是暗紅色的塵土,遠看就像一顆「紅色星球」,這裏大氣稀薄,無法捕捉太陽熱能,因此地表平均溫度是攝氏零下五十叁度。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比地球大一千叁百倍,其大氣層裏都是阿摩尼亞等有毒的氣體。土星,是太陽系中僅次于木星的第二大行星,它最大的特征是周圍有一圈由許多小星球組成的彩環。天王星和海王星像一對雙胞兄弟,有許多相同的特質,如氣溫低、大氣由甲烷所組成等。冥王星,是太陽系最外圍、最遠的行星,是一顆神秘、寒冷又寂寞的星球。除了這九大行星,尚有無數的小行星及環繞行星的衛星。
這些行星各以不同的速度及軌道繞著太陽運轉,它們本身不會發光,僅能反射太陽的光輝,也因此我們才能看見它們。九大行星中,唯有地球具備生命生存的條件。
太陽無私,普照大地,但因地球呈球狀,在它繞著地軸「自轉」時,永遠只有一半能享受陽光,這受陽的一半是白天,陰影的一半則是夜晚,而在由亮轉暗、再由暗轉亮的過程中,並非驟然黑白分明,劃分爲二;由于有大氣層的反射或折射,在黑白之間,便有了變化多端、朦胧美麗的黎明和黃昏了。世界一半是光明,一半是黑暗,人世間不也是黑白、好壞、美醜……都一半一半嗎?在一半一半之間也有所謂的「模糊地帶」,而且諸行無常,好的可能會變不好,壞的也可能轉好;世事沒有永恒不變的!
月亮,這顆離我們地球最近的星球,曾經激發許多文人雅士的靈感,留下無數浪漫的神話和詩篇,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樹」都是流傳千古的中國神話。西方人則認爲月亮以其柔美光輝沐浴大地,因而稱它爲「夜之女王」。這些年來又有精神醫師研究,發現月亮的盈虧會影響人類的行爲,如滿月會導致一些人心智狂亂,許多犯罪案子是在月圓時發生,新月時犯罪率最低。
撇開月亮引人的遐思,一九六九年七月一日,太空人第一次登陸月球之後,我們知道月球只是一片荒涼的岩石、坑谷和火山口,它沒有水,沒有空氣,它柔和皎潔的光芒,完全是太陽光的反射。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衛星,它距離地球約叁十八萬四千公裏,在天文學上算是相當短的距離,它也比地球小,直徑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質量則只有地球的八十分之一。受著地球引力的影響,月球以每小時叁千六百八十公裏的速度繞著地球運轉。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直至目前仍無適當的解釋,不過,科學家曾有過叁種假設,一是月球是由地球分離出來的;二是月球原爲太陽系的某個星球,被地球「捕捉」而成爲地球的衛星;叁是月球和地球以相同的形式同時形成。從月球岩石標本的研究結果,科學家們較傾向于第一種假設。
地球表面覆蓋著厚厚的大氣層,在距離地表約十叁至十四公裏的地方,有分隔對流層和平流層的對流層頂;在約五十公裏的地方,有分隔平流層和中氣層的平流層頂;在約八十公裏的高空,則有分隔中氣層和熱氣層的中氣層頂。和我們生活有密切關系的氣象變化如雲湧雨降等,都是産生于大氣對流旺盛的對流層中。
在地平面上,氣壓的強度每平方公分約爲一公斤,因此據估計,一個人全身上下承受的氣壓大約是二萬公斤左右。但是生活在地球表面的我們,並不覺得大氣壓力的存在,也不會被氣壓壓得喘不過氣來,那是因爲人體已具備承受大氣壓的構造,而且四面八方都承受著氣壓,氣壓也因而保持平衡。
空氣藉著大氣壓力的驅動,它會在地球上流動形成風,當空氣冷卻或水汽增加時,會形成雲,降下雨,甚至發展成臺風、龍卷風等。當天空中,低層空氣持續幾天被上層濕暖空氣阻礙抑製時,則很容易形成雷暴,雷暴所釋放出來的能量,比廣島原子彈爆炸的能量多上好幾倍,其暴風雨往往帶來許多災害,閃電的超高熱能(可達到攝氏叁萬度),更能炸裂地面,融化砂土。
大自然的力量浩瀚不可測,天空萬象也是瞬息變化中。《華盛頓郵報》于二○○二年十一月十九日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錢德拉 X射線天文臺觀察,證實有兩個超大黑洞同時存在于一個銀河系裏。這兩個黑洞將在數億年後,合並爲一個更大的超級黑洞,屆時定會産生強烈重力波,整個宇宙都會受到影響。
蘇東坡說:「自其變者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科學家所研究、發現的,無不在驗證佛教生滅聚散的緣起真理。
2.現實意義
宇宙自然現象的形成,影響生命的演化,對人類生活乃至其它生物的成長也有密切的關系。從早期中國畜牧時代、農業時代,人們就會觀察天文現象,作爲作息、生産的指針。當時天文學的發展動機是「編製曆法以授民時,觀測天象以見吉凶」,也由于農業生産的需要,天文儀器便越發精密進步。
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以「日」表示晝夜交替,後來他們發現農作物的枯萎繁茂、候鳥的南去北歸,和氣候的冷暖有緊密的關連,這個周期大約有叁百六十五天,于是以含有收獲之意的…
《佛教與自然生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