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自然生態(下)▪P5

  ..續本文上一頁「年」字,來表示此一周期的時間單位;月亮從這一個滿月到下一個滿月,大約爲二十九·五天,古人稱之爲「月」。沒有精密的科學儀器,古人藉著觀測自然現象,竟能准確了解日月的運行,而這些時間單位也一直被延用至今。

  中國傳統的曆法,不僅是民用曆書的編排,還包含了太陽、月亮、星鬥位置的求算,以及日蝕、月蝕的預報等天文內容,這也是後來天文學發展的重要參考資料之一。曆法既然是「以授民時」之用,能表征季節冷暖變化的「節氣」就相當重要了!節氣是將地球繞著太陽公轉的軌道畫分成二十四份,平均爲十五天多。二十四節氣依其名稱含義,可分爲四種:

  (1)表征四季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2)表征冷暖程度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

  (3)表征雨水量多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4)與農事相關的有驚蜇、清明、小滿、芒種。

  此即是曆法配合生活和農事生産的一大特點。

  在現代導航技術尚未發明前,也常是藉觀測天象來辨識方位。

  《淮南子》裏說:「夫乘舟而惑者,不知東西,見鬥極則寤矣。」宋朝朱彧在《萍州可談》裏也寫道:「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可見以前的人就知道從觀察太陽、星球來判斷行船位置。

  另外,月亮對于海水潮汐也有影響。當滿月和新月之後,那時太陽、地球、月亮叁者呈一直線,由于引力的作用,潮水高漲活躍,而在上、下弦月,月亮的引力和太陽的拉力呈直角,兩種力量幹擾,潮水則和緩遲滯。近年來,有氣象學家認爲月亮的盈虧也會影響降雨量和暴風,甚至蘇聯科學家葉爾金(A.I.Yelkin)推測,當年百慕達叁角洲飛機神秘消失事件,可能是月亮引起的潮汐,幹擾海底磁場,而造成雷達發出錯誤訊息,才會釀成悲劇。不過,這些推論仍在研究中,尚未獲得確切的證實。

  空氣是維系生命的第一要素,從我們出生第一口呼吸到咽下最後一口氣,無論醒著睡著,都缺少不了空氣;可以說人體大部分構造和機製,都是爲了捕捉空氣而設計的。數十億年前,地球形成時,大氣唯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成分,後來藉著藻類、植物吸收陽光,行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成醣分子,釋放出氧,大氣才逐漸轉化成今日含有豐富的氧,適合生命生存、演化、繁衍的環境。

  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會感受空氣的存在,除非大氣壓力産生變化,如在長隧道裏,火車快速通過時,隧道中的氣壓比外面高,容易造成耳鳴;高山上,由于空氣稀薄,氣壓較地面低,會覺得呼吸困難,食物也不易煮熟等等。當氣壓異于我們平常居住地的氣壓時,我們才會察覺其存在,並受到影響。

  雷電雖然會造成災害,但是如前章所言,它能使大氣中的氮,轉化成植物可以吸收的氮,讓植物成爲整個大地的生産者;雷電的作用對大自然仍是有貢獻的。

  天地萬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山河大地、日月、雲雨、雷電、生物、無生物等等,都是其中的部分,在整體與部分之間,部分與部分之間,皆是各有所用又互爲條件、相即相入的,此不就是華嚴宗裏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的「六相圓融」嗎?

  3.互動共享

  無私而慷慨的太陽,將它的熱能普遍傳送至大地,不分國界、種族,不擇貧富、貴賤,不論沙石草木、生物、無生物,太陽皆如佛之應化身,千處祈求千處應,展現其溫暖妙用,讓每一生命成長,讓每一物適得其所的衍變。

  太陽爲大地萬物共享,月亮亦是亘古以來靜默地高挂天空,爲黝暗的黑夜灑下皎潔的光輝。豈只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李白的〈把酒問月〉更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未識月球真面目,人們賦予美麗的遐想,已識月球真面目,它也依然不減清澄的光芒,爲暗夜行人照明。

  維系生命的空氣,不只是地球萬物共享,它也和生物不斷的互動,更扮演「世界融和」的角色。空氣存在我們身體裏,我們和其它生物也都存在空氣中,是空氣的一部分。哈佛大學天文學家夏普理有一個著名的理論,他說我們每吸一口氣有百分之九十九是活性氧與氮,剩下的百分之一是氩,而氩是惰性氣體,我們吸進又呼出,它不會成爲身體代謝的一部分,而是散溢出來與大氣混合,散布全球,因此每一個人都會吸入自己過去呼出或別人呼出的氩原子。他說:

  你的下一口呼吸,至少含有四十萬個聖雄甘地生前呼出的氩原子。不管耶稣在最後晚餐的談話,或者外交官在簽訂雅爾達密約時的談判,甚至古典詩人誦讀詩作時所吐出的氩原子,而今都散布在大氣中。大氣中還有古時戀人哀歎祈求、滑鐵盧戰役厮殺呐喊時所吐出的氩原子……。

  真的是「互通鼻息」!氩原子在古人、今人;人類、蟲魚鳥獸、花草樹木之間進進出出,融和了大氣,也聯系了古今與萬物。

  另外,東歐的多氯聯苯曾隨著大氣汙染到加拿大的食物;一九八六年蘇聯烏克蘭車諾比核電廠爆炸後,大量的放射性同位素飄散至大氣中,由烏克蘭向外移動,北歐半島的儀器測出大量的輻射,英國威爾斯的羊只也受到汙染而禁止販售。

  這些事件一再提醒我們,空氣無國界,它不是地區的資源,是全球共有共享的生命來源!

  空氣讓生命存活,它也是輻射的防護罩。空氣裏的氧分子是由兩個氧原子組成,臭氧是由叁個氧原子組成,它在大氣中的含量大約只有二百萬分之一,大部分的臭氧分布在離地面約叁十萬公裏的高處,薄薄一層的臭氧,能過濾致命的紫外線。紫外線會導致皮膚癌,會使生物的DNA分子産生化學變化而造成遺傳變異,過量照射還會讓動植物喪命。

  但是,從一九八○年之後,臭氧逐年減少,逐漸變薄,科學家發現原來罪魁禍首是「氯」,氯會破壞臭氧的分子,而大氣中氯的主要來源是氟氯碳化合物(CFCs),它們是電冰箱及噴霧劑中的常用物質;人造物質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可見一斑!

  攸關地球生命的存亡,一九九七年一百多個國家代表在「蒙特婁議定書」簽署同意,限製氟氯碳化合物産品的製造、貿易和運輸。這些國家也同意,最晚至二○一五年,將全面禁止使用臭氧破壞物質,如殺蟲劑的碳氫化合物、甲基溴等。而且,燃燒化石燃料,大量雨林被破壞,也使得空氣中二氧化碳增加,把熱量輻射回地球表面,地表平均溫度因而提高,導致全球溫暖化,這也是我們必須正視的問題。

  另外,據二○○二年十一月及十二月的《牛頓雜志》報導,太空太陽能發電時代將于二十一世紀中葉來臨。這種不受黑夜、陰雨天影響,于太空中進行太陽能發電,以微波形式將電力輸送到地球的發電法,以及正在研究發展,利用海洋「寒冷深層水」與「溫暖表層水」之間的溫差(熱能)來發電的發電法,都是撷取太陽、海洋的龐大能源,不使用石油、核能,不排放二氧化碳,而能解決能源匮乏與地球溫暖化問題的幹淨發電法。

  僧肇大師的〈物不遷論〉裏說:「是以如來功流萬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彌固,成山假就于始篑,修途托至于初步,果以功業不朽故也。」一筐筐的土能累積成一座山,一步步的路能到達遙遠的目的地,過去的事物,會成爲現在事物的原因和條件(緣);無論修道或不朽功業皆是如此成就的。

  地球從地、水、火、風四大缺乏、四大不調,到現在成爲能生存、四大和諧的環境,更是經過幾十億年不斷的演化再演化,我們才能享有今日的成果。同樣的,今日人類漠視自然環境的重要,任意糟蹋摧殘,必也會成爲未來的後果。自然萬象好比如來功德,其法身妙用,遍滿虛空,但是凡夫俗子如我們,卻如翳在眼,蒙蔽不明,不知珍惜和妥善運用。

  (二)佛教與日月風雷

  1.觀念印證

  在科學不發達的上古時代,人們不知道來自大自然的日月星辰、地水火風等各種變化究竟是從何而來,以爲冥冥之中必有主宰的力量。于是世界各民族都發展出他們的真神信仰,如印度的梵我、中亞的阿拉、歐美的上帝等。

  在中國古老的神話故事裏,認爲天上本有九個太陽,經過「後羿射日」,最後只剩下一個太陽。但是當今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人類所在的銀河系裏有千億顆像太陽一樣的恒星,而宇宙裏又有千億個像銀河系那樣的星系,可見宇宙中不只有一個或九個太陽,甚至可以說「天有千日」。這在二千多年前,佛陀早已在《長阿含經》卷十八中印證:「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如是千世界,千世界中有千日月。」

  關于宇宙自然界的問題,佛陀于不同時地作過說明,由于內容深廣,後世佛弟子從各種不同角度探討,使得佛教的宇宙論內容廣闊,學派林立。佛教對宇宙的說明是多方面的,從宇宙的系統形狀來說,有世間論;從成立要素來分析,有萬法論;從宇宙的轉動研究,有因果論;從現象來談,有緣起論;從實相說,有本體論。以上諸說可知佛教對宇宙的觀察與了解,已超越現代科學家,這些立論實爲探討宇宙奧秘的寶貴指引。

  一九二四年,美國天文學家赫伯提出研究證明,仙女座的大漩渦星雲位在我們銀河系之外,而它本身也是一個與銀河系相似的星系,這是現代對宇宙整體觀察研究的開始。

  後來的天文學家發現,星系顯然是宇宙結構上的單位,正如同星球是星系結構上的一個單位,而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只是銀河系的一個星球,銀河系是因其在晴空夜晚像一條淡白色的河流橫過天空而得名。宇宙之中包含了無窮無盡的星系,它們在太空中散布之遠,以目前最大的望遠鏡還無法達到其界限。

  佛經也常說:虛空無量、法界無盡、國土衆生無量無邊,所以叁千大千世界也無量無邊,而我們所處的地球,只不過是太空間的一粒微塵。這種說法在科學尚未發達以前,很難讓人接受,但是現在由于天文學的發達,不但…

《佛教與自然生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與花的因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