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花的因緣

  佛教與花的因緣

  一、前 言  二、花與佛  叁、花與法  四、花與人

  五、花與喻  六、花與境  七、花與詩  八、花與醫

  九、花與藝  十、結語

  

  一、前言

  花,和宇宙人生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爲各種花的綻放,姹紫嫣紅、芬香馥郁,而妝點成缤紛美麗的世界。在我們的生活裏,花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新春佳節、開會宴客,擺上一盆花,頓覺滿室芬芳、生氣盎然;開幕祝賀、生日送禮、迎接親友、探望病患等各種場合,花也是最能表達情意的饋贈禮物。

  所謂「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花以它的嬌麗、芬芳、清淨,豐富了大自然與人類的精神生命。

  除了花本身的美與香之外,許多文人雅士更將花人格化、神格化,如把高潔的玉蘭花稱爲花之伯夷;把傾心向日的向日葵稱爲花之伊尹;把汙泥不染的蓮花稱爲花之柳下惠;把色澤豔麗無比的牡丹稱爲人間富貴花。張潮在《幽夢影》裏說︰梅令人高、蘭令人幽、菊令人淡、蓮令人淨、海棠令人豔、杜鵑令人媚、牡丹令人豪、竹令人直、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思;這都是人類依花的氣質而付予不同的情感與贊美。

  佛教和花也有很深的因緣。佛門稱花爲「華」,花華不二,獻于佛菩薩前的稱爲「獻花」,散布壇場四周的稱「散華」。佛教的十供養像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其中又以香和花最爲普遍。在壇場的供桌上,花更是重要的供品之一。

  花是大自然最美的生命,是我們居家最好的裝飾,也是人生最佳的點綴。佛經裏有許多與花相關的典故和用語,如拈花微笑、天女散花、花開見佛、舌燦蓮花、花果自成、花開蓮現、九品蓮花、百鳥銜花、夢幻空華、鏡花水月、一花一世界、一花開五葉、蓮華藏世界等,都使花的精神更加提升。

  本篇論文分別從花與佛、花與法、花與人、花與喻、花與境、花與詩、花與醫、花與藝八個面向來論述佛教與花的關系。

  

  二、花與佛

  佛陀一生,從出生、成道到涅槃,都與花有密切的關系。《釋迦如來成道記》裏記載,佛陀誕生前,摩耶夫人曾作了一個奇特的夢,她夢見一只雪白的大象銜著一朵白蓮花,進入宮殿,在她臥榻周圍右繞叁匝後,再從她右脇鑽進胎中安住,不久她就有了身孕。在接近産期時,摩耶夫人依照印度的習俗,回娘家拘利城待産,途中經過藍毘尼園,看到無憂樹上綻開美麗的花朵,她情不自禁伸手摘取,于是太子就誕生了。

  太子誕生時,百花盛開,他向東西南北四方各走七步,步步皆生蓮花。成道、說法時,常有諸天從空中散下缤紛的天花贊歎、供養,有時候天人也會自身化成天花或花座來供養。涅槃時,天人更以曼陀羅等種種珍貴的花來供養佛陀。

  在《大乘寶要義論》中說:

  無熱惱大池北面有山名五峰,而彼山上有優昙華林。若佛世尊從兜率天宮降生人間入母胎時,彼優昙華而方含蕊。若佛世尊出母胎時,是華增長有開敷相。若佛世尊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果時,彼優昙華開敷茂盛。若佛世尊棄舍壽命及緣行時,是華萎瘁。若佛世尊入涅槃時,是華枝葉及以華果,皆悉凋落。其華分量大若車輪。

  這裏以優昙華來比喻佛陀出世的稀有難得,也更說明了佛陀應化世間的生命與花的關系。

  甚至佛陀此生成佛,也是緣由于他前世以華供佛。根據《佛本行集經》卷叁的記載,佛陀前生爲一婆羅門弟子,名叫雲童,有一次他參訪至蓮花城,聽說燃燈佛將來此說法。雲童希望能以鮮花供養燃燈佛,但全城的鮮花已被國王收購一空,雲童尋遍全城都找不到一朵花。後來他在井邊遇見一位婢女,雙手捧著瓶子,瓶中藏著七莖優缽羅花,雲童懇切的向她求花,婢女爲其至誠感動,答應給他五莖,另留兩莖請雲童代爲獻佛,以積自己的功德。不過她提出一個條件,要雲童和她共同發願,兩人生生世世有良好的因緣,雲童求花心切,便答應她的請求。

  雲童拿著花趕至城門獻花許願,燃燈佛爲他授記無量劫後必可成佛,佛號爲釋迦牟尼,而此婢女就是釋迦牟尼佛未成佛前的王妃耶輸陀羅之前身;此即是「借花獻佛」典故的由來。

  另外,在《五燈會元》裏,記述佛陀在靈山會上,拿起梵王所獻的金色波羅花示衆,當時大衆皆默然,唯有迦葉尊者破顔微笑。佛陀于是說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诃迦葉。」這就是有名的「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的公案,後人也以此作爲禅宗傳法的開始。

  除了佛陀,諸佛菩薩說法時,也常有來自四方的妙華供養,如《無量壽經》所言:

  即時四方自然風起,普吹寶樹,出五音聲,雨無量妙華,隨風四散,自然供養,如是不絕。一切諸天皆齎天上百千華香,萬種伎樂,供養其佛,及諸菩薩聲聞之衆。

  披覽經典,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佛是以花爲名,如雜寶華嚴佛、金華佛、華生佛、華蓋佛……在佛國世界裏,佛與佛之間也常以花供養饋贈,彼此以花相互問好。

  花是佛門最受歡迎的物品;供花象征著信仰的虔敬,具有無比殊勝的功德。《佛爲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中說到香花供佛,能得十種功德:

  一者處世如花。二者身無臭穢。叁者福香戒香,遍諸方所。四者隨所生處,鼻根不壞。五者超勝世間,爲衆歸仰。六者身常香潔。七者愛樂正法,受持讀誦。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

  《撰集百緣經》記載有位采花人以所采之花,作成花鬘供佛供塔,死後得生天。《采花違王上佛授決號妙花經》裏,爲國王采花的仆役,甘冒被誅殺的危險,誠心以花供佛,而蒙佛授記未來成佛。《賢愚經》中說一男子以花供僧,感得來世出生時,家中滿布天華。《釋氏六帖》也有「花能續壽」的記載。凡此以花供佛而得妙果的事例真是不勝枚舉。

  花的清淨、柔軟、美麗,最能代表虔誠恭敬的心,因此,花不但可作爲佛菩薩聖潔的象征,也是佛教徒與諸佛菩薩之間溝通的橋梁。

  

  叁、花與法

  花與佛有許多因緣,花與法的關系更是密切。大乘佛教重要的經典《妙法蓮華經》,其經名即是以蓮花的潔白完美,來比喻教法的微妙無上。本經的梵語原名是「薩昙芬陀利修多羅」(saddharma-pundarika-sutra),「薩昙」(saddharma)中文意思是妙法,「芬陀利」(pundarika)是白蓮花,將妙法與蓮華結合,意味妙法本來清淨,如同蓮花入汙泥而不染。一般的植物都是先開花,花落之後才會結成果實,蓮花卻是花果同時,也是譬喻妙法的因果不二。

  另外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之「華嚴」含有以「華」作「莊嚴」之意,在此,「華嚴」是「因」,「佛」爲「果」,意思是菩薩修行四攝、六度等功德之因,最後必能成就佛果。

  中國禅宗初祖菩提達摩,于梁武帝普通八年由天竺來到中國。他面壁坐禅九年之後,傳法給慧可,告訴他「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並念了一首偈: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此傳法偈被稱爲「花偈」。接下來的傳法偈如:

  二祖慧可:

  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華生;

  本來無有種,華亦不曾生。

  叁祖僧璨:

  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

  若無人下種,花地盡無生。

  四祖道信:

  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

  大緣與信合,當生生不生。

  五祖弘忍: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六祖慧能:

  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生;

  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這裏的每首傳法偈,都是以花果的無常空性,作爲契證的法印。

  《阿毘昙毘婆沙論》裏也以樹的枝幹、根、花來說明十二因緣法:

  如樹有根有體有花有果。無明行是其根,識名色六入觸受是其體,愛取有是其花,生老死是其果。此十二支緣,或有花有果或無花無果。有花有果者,謂凡夫學人;無花無果者,謂阿羅漢。

  豔麗嬌美的花朵惹人憐愛,甚至摘取以便時時欣賞。在叁世兩重的十二緣起論中,以花朵來比喻有情衆生對各種境界的貪愛、染著、執取,實是非常貼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比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花開花謝,瞬息生滅,不也是如此嗎?

  《雜阿含經》說「凡盛必有衰,以衰爲究竟……如樹無花實,顔貌轉枯盡,色力亦複然,如花轉萎悴,我今亦複爾。」也是以花來诠釋世事的無常。

  在大乘菩薩道的修行法門中,六度波羅蜜是重要的修行方法。從一朵中也可看出花具有六度的精神。

  (一)布施︰花開展現美麗的姿容,令人一見心生愉悅,帶給人歡喜,因此它有布施的精神。

  (二)持戒:花總在一定的時節、範圍綻放,不像葛藤會攀附在其它的植物上,它不侵犯別人,所以具有持戒的精神。

  (叁)忍辱︰花開須經種子深埋土裏,一段時日的蘊育,其間必須忍受黑暗、潮濕、寂寞,而後抽芽。甚至開花後,還要耐得住風霜雨雪,乃至蜂蝶采蜜時的傷害,所以具有忍辱的精神。

  (四)精進︰一朵花,不管花期長短、久暫,總是努力散布花的芬芳美味,展現它最美的一面。即使謝了,仍舊化作泥土、肥料,爲來年的成長做准備,甚至留下種子,爲繼起的生命而生生不息,所以具有精進的精神。

  (五)禅定︰花,靜靜地開放,表現出甯靜、祥和、安忍的氣質,這就是禅定的境界。

  (六)般若︰花有各種顔色、大小、香味,千變萬化,奇妙不已。花的世界就像人的世界,蘊含無限的智能。

  《維摩經·佛道品》中,描述維摩居士在他廣植花卉、清淨妙麗的花園裏,有「覺意淨妙華,解脫智能果」,更有「七淨華」遍薰其身,這裏以華比喻七種淨德,即戒淨、心淨、見淨、度疑淨、分別道淨、行斷知見淨、涅槃淨。

  另外,《華嚴經》裏的華藏世界,最下爲風輪,風輪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蓮華,此蓮華中包藏…

《佛教與花的因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慈悲主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