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花的因緣▪P3

  ..續本文上一頁蜂所采,好比法界真如爲衆聖所用。書中又以蓮花之香、淨、柔軟、可愛,來譬喻法界真如「常樂我淨」的四德。

  在《除蓋障菩薩所問經》中,以蓮花比喻十種善法,即遠離染汙、不與惡俱、戒香充滿、本體清淨、面相熙怡、柔軟不澀、見者皆吉、開敷具足、成熟清淨、生已有想。

  還有《釋氏要覽》說:「袈裟名離染服……又名蓮華衣,謂不爲欲泥染故。」是以蓮花清淨無染,比喻出家人所披的袈裟之聖潔。

  以上都是以花來比喻聖德、善法,但是也有相反的譬喻。如在八寒地獄中受苦的衆生,身體會凍成紅色,甚至皮破血流如綻開的紅蓮,所以稱爲鉢頭摩地獄、摩诃鉢頭摩地獄,即紅蓮地獄、大紅蓮地獄。因爲寒氣而皮膚凍成青色,則稱優鉢羅地獄。

  又根據《大智度論》卷五所記,魔王以美好的欲望誘惑人,破壞種種善事,因此也以「華箭」比喻魔王。

  《佛說孛經》說朋友的類型有四種: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其中「有友如花」就是比喻有好處、有利益時,把別人捧在頭上,沒利用價值、不要時就將之踩在地上的朋友。

  花從含苞待放、燦爛綻放到枯萎凋謝,好比人生的過程。雖然空花水月亦虛幻,但花以其特性開展人們的想象力,豐富人間更多的文學詞彙,也讓佛教在說法時引爲譬喻,而能解說無礙,理事圓融。  

  

  六、花與境

  在社會逐漸重視精神生活及注重環保生態的共識下,許多住家利用空間,在陽臺院子種上幾盆花;市區的街道兩旁,也常有淡紅、橘黃、乳白等各色各式的花朵迎風搖曳;公園、風景區更是草木扶疏、花團錦簇。花實是美化環境不可缺少的角色!

  自古以來「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建在山林郊野,當然不乏花草樹木的優雅景觀。《洛陽伽藍記》中描述法雲寺時,寫道:「伽藍之內花果蔚茂,芳草蔓合,嘉木被庭。」蘇東坡〈惜花〉詩的「吉祥寺中錦千堆」,即是形容吉祥寺的庭院裏,牡丹盛開宛如錦緞般廣袤、華麗。

  因此,佛寺又有「花宮」、「花界」之稱。李颀在〈宿瑩公禅房聞梵〉詩裏說「花宮仙梵遠微微,月隱高城鍾漏稀」;黃滔在〈題道成上人院〉詩裏有「花宮城郭內,師住亦清涼」之句;元稹的〈與楊十二李叁早入永壽寺看牡丹〉詩中說:「曉入白蓮宮,琉璃花界淨」。可見僧人遠離聩鬧,于山間水邊修行之余,莳花種樹,莊嚴道場兼怡情養性,也是很自然的事。

  除了人間,佛國淨土也多以花來莊嚴美化環境。《阿彌陀經》說極樂世界有七寶池、八功德水。經雲:

  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衆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绁,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

  《無量壽經》中描述,在極樂世界裏每天早晨起來,香風微微吹拂,搖曳著各種寶樹寶網,發出各種微妙法音,聽聞者神智清朗,心情愉悅。然後又說:

  風吹散華,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澤,馨香芬烈,足履其上,陷下四寸,隨舉足已,還複如故。……,隨其時節,風吹散華,如是六反。又衆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一一華中,出叁十六百千億光……。

  《觀無量壽經》對極樂世界的描述更是美輪美奂,莊嚴無比,如:

  有衆妙華,作閻浮檀金色,如旋火輪,宛轉葉間……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

  花是如此的莊嚴極樂世界,其它佛國世界又是怎樣的情況呢?

  《華嚴經》裏形容光光相照,重重無盡,以大蓮華爲中心而形成的蓮華藏世界情形是:

  衆蓮競發如衣布,珍草羅生悉芬馥。

  無量寶樹普莊嚴,開華發蕊色熾然。

  ……

  階陛莊嚴具衆寶,複以摩尼爲間飾,

  周回欄楯悉寶成,蓮華珠網如雲布。

  摩尼寶樹列成行,華蕊敷榮光赫奕,

  種種樂音恒競奏,佛神通力令如是。

  種種妙寶芬陀利,敷布莊嚴香水海,

  香焰光明無暫停,廣大圓滿皆充遍。

  此即是無邊妙華遍滿,無量光明普照,衆寶嚴飾,香水海圍繞的蓮華藏世界。

  《梵網經》的蓮華臺藏世界的環境,根據《梵網經》中的敘述,蓮華臺藏世界周圍有千葉花瓣,一葉花瓣就是一個大千世界,有百億須彌乃至百億閻浮提。盧舍那坐在蓮華臺上,千葉上各有一大釋迦,百億菩提樹下又各一菩薩釋迦,在宣說菩提薩埵的心地法門。

  蓮華臺藏世界的蓮花爲千葉所成,而且盧舍那佛趺坐臺上,花葉扶疏,美妙無比。

  「花開見佛悟無生」是念佛者最高的生命境界。不過,即使有善根往生淨土,但是如果對佛智存疑,將含于蓮花中,其花未開,不能見聞叁寶,此即謂「含華」。往生極樂世界者依其品位上下,佛菩薩來接引時所持的蓮臺也有不同。《觀無量壽經》裏對此有詳盡的敘述,由上品上生至下品下生依次爲:金剛臺、紫金臺、金蓮華、蓮華臺、七寶蓮華等。

  另外,密教灌頂時,弟子以帛覆面,將花投于曼荼羅上,花所落處的佛,就作爲自己的本尊,此儀式稱爲「投華得佛」。依花落下地方的不同,弟子境界成就也有不同。如墮落佛頂上,則成就佛頂真言及佛之毫相等諸尊真言;若墮落佛面,則成就佛眼等尊的諸明真言;若墮于佛身的中間部分,則成就諸心真言;若墮于界道上及行道院,即表示此人沒有決定心,不能成就。

  總之,花對外在環境與內在修行境界皆有所關連。佛國淨土是一個蓮花遍布、百花盛開的世界。「心淨國土淨」,如果每一個人心中常植慈悲、清淨、歡喜的蓮花,並讓居住的大環境能處處鳥語花香,無荊棘雜草,無汙穢髒亂,那麼此娑婆世界當下就是莊嚴的佛國淨土。  

  七、花與詩

  《毛詩·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爲志,發言爲詩。」古來情深義重的文人大多心思感懷敏捷,觸目所及常能吟詠成詩。舉凡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的自然景色,喜怒哀樂、人生際遇的生命景況等等,都是它們抒發詩情的材料。

  佛教典籍裏的偈、頌、歌、訣,廣義上說都是詩。佛教傳入中國後,奧妙的佛法也影響了許多知識份子、官僚士大夫及文學家們的思想、觀念。如東晉開始,有王羲之等人含般若思想的「玄言詩」的流傳;南朝時謝靈運等人的山水詩之盛行;唐朝是佛教興隆時期,更是詩人輩出的時代,兩者相互輝映,留下許多璀璨的文學作品。詩人王維,其字摩诘,即是取自佛教人物維摩诘居士之名,可見他和佛教的因緣。

  在衆多依托自然景物,表達佛教理念與精神的作品中,就有不少與花相關的詩作,以下僅列舉數首來說明:

  (一)因看花而悟道或體悟無常、苦空真理的,如:

  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笑撚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元·妙湛)

  妙湛比丘尼爲了尋找春天,穿著芒鞋四處去追尋。回來偶然看到園裏的梅花綻放,才恍然覺悟春天就在枝頭上!世間上的人不認識自己,常常愚昧苦惱,向外四處追逐,只是空費草鞋錢。如果認識自己本自具有的佛性,就不會心外求法,因爲心外無我、心外無法、心外沒有世界!

  擁毳對芳叢,由來趣不同。

  發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唐·法眼文益)

  豔冶隨朝露,馨香逐晚風。

  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唐·法眼文益)

  法眼禅師穿著僧衣,凝視美豔的花朵,此中情趣當然和一般世俗人不同。他猛然醒悟自己頭發已斑白,花兒還是和去年一樣鮮紅。不過,嬌豔的花朵,總會隨著朝露而滾落凋謝;濃郁的花香,也會隨著晚風而飄散消失,何必等到完全零落,才知道一切都如幻夢般空虛呢!此詩正是印證《金剛經》的偈語:「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欲悟色空爲佛事,故栽芳樹在僧家;

  細看便是華嚴偈,方便風開智能花。(唐·白居易)

  空,是宇宙的真理,但是空的真理在哪裏?好比把花草樹木栽在佛寺裏;意思是象征真理就在寺院道場裏。一般人常執著兩邊,不是有就是無,不是無就是有,其實依《華嚴經》的解釋,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如能悟得「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就不會在文字表面及有形的物質上執著,而能大小不二、淨穢同體、聖凡皆然,無所謂煩惱或菩提了。

  其它表現「無常悟道」之意的詩尚有:

  憶著當年未悟時,一聲號角一聲悲;

  如今枕上無閑夢,大小梅花一樣香。(唐·太原孚上座)

  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

  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唐·龍牙居遁)

  (二)以花爲喻來勸世或砥砺的,如: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直饒熱得人流汗,荷池蓮蕊也芬芳。

  梅花是冬季的花卉,越經寒冷的霜雪摧逼,香味就越沁人心。蓮花在夏天開放,越經酷熱的煎熬、汙泥的浸澤,更是芬芳茂盛。人生百味雜陳,唯有經得起酸甜苦辣,受得住榮辱得失,才能反敗爲勝,轉逆境爲順境。

  木樨盈樹幻兼真,折贈家家拂俗塵;

  莫怪靈山留一笑,如來原是賣花人。(清·澄波)

  木樨是桂花。花開滿樹枝,似幻也似真,摘下來可以供佛,可以擺在家裏,它的清香幽雅能抖落一身的俗塵。當年佛陀拈花,迦葉微笑而繼承了佛陀的正法,因此澄波禅師就幽默地說「如來原是賣花人」。我們也應學習做一朵花,讓人欣賞,給人芬芳、喜悅和希望。

  披毛戴角入廛來,優鉢羅花火裏開;

  煩惱海中爲雨露,無明山上作雲雷。(唐·同安常察)

  這首詩的意思是有菩薩悲願的人,即使披毛戴角也要來世間,如優鉢羅花不懼身陷火焰裏,在煩惱大海中,爲衆生灑下甘露法水,在無明山上,作雲雷來震醒衆生早日覺悟。身爲修行人,就必須具有這種「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的菩薩精神。

  又有詩雲:「善似青松惡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見青松不見花。」也是說明善惡因果報應極爲貼切的…

《佛教與花的因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慈悲主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