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著微尘数的世界,所以又称莲华藏世界。作为华藏世界的中心,莲华便具有特殊的意涵。《华严经探玄记》中记载:
华有十义,所表亦尔,一微妙义,以微妙作为花义,表示佛行佛德离于粗相,故说华为严。二开敷义,表示开放殊荣,令人进入觉性故。三端正义,表示圆满德相具足故。四芬馥义,表示德香普熏益自他故。五适悦义,表示德乐欢喜不会厌离故。六巧成义,表示所修的德相善巧皆能成就故。七光净义,表示永断灾障极其清净故。八庄饰义,表示依胜因庄严本性故。九引果义,表示此因能结成佛果故。十不染义,表示处世不染如莲华故。
而《大日经疏》说的「所谓花者,是从慈悲生义,即此净心种子,于大悲胎藏中,万行开敷庄严佛菩提树,故说为花。」又是将花向上提升至另一层次的精神意义了。
禅林用语中,有以「白马入芦花」说明超越彼此分别思量的境界。当白马走入芦花丛里,视觉上两种白色浑然合一,因此转指泯除人我、大小、高低、美丑等种种分别见解的境界。
唐代的大珠慧海说:「青青翠竹,尽是妙谛;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大乘佛教里也有「无情有性」、「草木成佛」的看法。何况花本身具有千变万化、引人瞑想思惟的特质,可以说花不只庄严世界,更具体而微地展现了佛陀的教法。
四、花与人
大部分的人都喜欢花,不过,不同国家的人,对花所爱也不同,如意大利人忌用菊花为商标,因为每当菊花盛开,正是人们扫墓的时节;日本人忌荷花爱樱花、荷兰人爱郁金香、泰国人爱睡莲等。
花常用来形容女人的美貌,如花容月貌、闭月羞花、芙蓉如面……,因此中国女人的名字中也常带有花名,如樊梨花、穆桂英、花木兰等。
佛陀时代著名的末利夫人,即是和末利花有密切的关系。她原名黄头,是摩诃男的婢女,由于她以饭食供养佛陀的功德,而脱离婢女身,成为波斯匿王的夫人。因为她曾看守末利(摩利迦)园,被称为末利夫人。其它还有藏密始祖莲花生大士、貌美如花的莲华色比丘尼、佛陀前生的莲华王太子等,他们也是以花为名。
花不但美丽,令人赏心悦目,也常是祈福消灾时的用品。《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叙述南齐武帝之子晋安王萧子懋,从小即非常孝顺。他曾因母亲病重,请僧人为其母祈福。当他看到供在佛前的莲花经过三天仍然鲜丽不萎,便涕泣礼佛祈愿:「如果我母亲能痊愈,请佛力加持,让此莲花至法会结束都不凋谢。」果然七天法会圆满后,莲花不但如盛开般鲜红,茎部还冒出一些根须,他母亲也很快就复原了。
《那先比丘经》也记载有位四肢全无的小孩,费力取得一枝莲花献给佛陀,佛陀便告诉他的弟子:「这位没有手脚的孩子,经过九十一劫的轮回之后,再也不会堕入地狱道或畜生道、饿鬼道,他将生于天上。天上的寿命结束后,还会重新做人。」这也是因花而祈得福报的感应。
除了心花一瓣,代表无限诚意之外。人类更依花的生长环境及特质,给予不同的诠释,甚至拟人化。宋朝诗人林逋喜爱梅花的孤傲清高、不同流俗,而「以梅为妻」,偕之隐居在杭州西湖的孤山。宋儒周敦颐的〈爱莲说〉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翫焉。」文中说明他喜欢莲花的原因,并以菊花比喻隐士,牡丹如同富贵之人,莲花代表君子。陶渊明将花与人的性格、身份作了巧妙的结合。
佛教里也有不少和花相关的事例。《撰集百缘经》记载,有位卖花人有一次将花送到波斯匿王的王宫之后,自己留了一朵想拿到市场卖。路上遇见一位外道要跟他买这朵花,外道才掏出钱,须达长者也出现在他面前,抢著买这朵花,于是两人竞标出价到百千两金子,仍不罢休。卖花人觉得很疑惑,问他们为何要买花。外道说:「为了供养那罗延天,以求福佑。」须达长者说:「为了供养众人敬仰、三界之尊的佛陀。」卖花人一听,便说:「花不卖了,我要自己去供养佛陀!」这位卖花人因花而能见佛供佛,并发愿以此散花的善根功德,来世能为盲冥众生作眼目。
佛陀制定比丘不应著花鬘璎珞,不过,花在僧人的修行生活中也占有不少份量。须菩提尊者有次在岩中禅坐,正入空三昧时,从天上降下雨花。须菩提问道:「空中雨花赞歎,是什么人?」天人说:「我是天帝释。」尊者说:「你为何赞歎?」天人回答:「我敬重尊者善说般若波罗蜜多。」尊者说:「我于般若,未尝说一字,你为何赞歎?」天帝释说:「尊者无说,我乃无闻;无说无闻,是真般若。」
这里即是用花来表示对僧人修行境界的赞歎。
《维摩经·观众生品》也记载,有一次维摩居士说法,天女「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在场的小乘弟子们费了九牛二虎的神力,仍不能挥去身上的花。天女于是藉机告诉他们,花本身无如法或不如法,花的有著不著,有坠不坠,都是他们自己的妄心分别所致。在这个故事中,以花来象征修行者生命觉悟的层次。
《碧岩录》第三十六则叙述长沙景岑禅师与首座的机缘对话:
长沙一日游山,归至门首,首座问:「和尚什么处去来?」沙云:「游山来。」首座云:「到什么处来?」沙云:「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座云:「大似春意。」沙云:「也胜秋露滴芙蕖。」
此公案中,藉游山之态度来隐喻生活态度。随芳草以去,显示天地的自然悠哉,无丝毫计较;逐落花而回,显示住于无所住处,去来任运。又首座以「大似春意」一语,认为景岑只是追随春意而已;景岑答以「也胜秋露滴芙蕖」,则说自己已超越秋露滴芙蕖之枯淡,而领受洋溢春风。
无论是欣赏、供奉、祈福、赞颂或当作说法悟道的因缘,花和人们的生活可说是息息相关。拿破仑曾说:「不生花的地方,人类无法生活。」花本身具有真善美的特性,不管我们在意与否,它总是如如自在地为人间带来色彩和香味,更引发许多人对生命的体悟及开启心田的智能。
五、花与喻
花既然是大自然送给人类最丰富、最美丽的礼物,人类也凭智能将其淋漓尽致、尽情地运用。凡人物情境、言行举止,乃至交际往来、待人处事、赞誉诋毁等等,都能以花为喻作贴切的形容。
如比喻朋友交情的契合为「金兰之交」;比喻优秀子弟为「芝兰玉树」;说明一个人只要诚信,自能得到别人的信任,用不著多说话为「桃李不言」;比喻在困境中忽逢生机是「柳暗花明」、「枯树生花」;水性柔而随处流动,杨花轻而到处飘浮,人们就以「水性杨花」形容荡妇没有贞节;形容文人才思横溢为「梦笔生花」;说话华而不实为「花言巧语」;事物短暂或不常见为「昙花一现」……。
另外,宋朝曾端伯以十种花比喻十种朋友;
兰花-芳友梅花-清友
瑞香-殊友莲花-净友
桃花-禅友蜡梅-奇友
菊花-佳友桂花-仙友
海棠-名友荼蘼-韵友
同是宋朝人的张敏叔,也以十二种花来形容客人:
牡丹-赏客梅花-清客
菊花-寿客瑞香-佳客
丁香-素客兰花-幽客
莲花-静客荼蘼-雅客
桂花-仙客蔷薇-野客
茉莉-远客芍药-近客
以花喻人,颇富情趣。佛教也常以花来比喻种种妙法,如以花譬喻实相之妙理为「实相花」;以花比喻本心之清净称「心华」,所以经中以「心华开敷」表示豁然大悟之意;以莲花比喻佛的正觉叫「正觉花」;智能开解,如花盛开,故称「觉华」;以空中见幻化之华的「空华」,比喻因妄见而起错觉,以无为有。其它还有法性华、圣人华、法乐华、金刚华、缘观中道华、三十七品华、妙觉华……。
佛陀所说的教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譬喻」就是其中一种。有些教义繁重庞杂、艰深难懂,如果以譬喻来说明宣扬,比较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
在各种譬喻中,花所占的比例相当多,其中莲花因具柔润、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在诸经论中常以之为喻。如以青白莲花比喻佛陀出世之殊胜:
犹如青莲华、红赤白莲花,水生水长,出水上不著水,如是如来世间生世间长,出世间行不著世间法。(《中阿含经》卷二十三)
以莲花来形容佛陀三十二种相好,如:
如来世尊面貌容色,犹如初日开敷莲花,端严显耀,微笑熙怡。(《大宝积经》卷一○八)
目如广大青莲花叶,眉间毫相如秋满月。(《福盖正行所集经》卷一)
舌相广长极柔软,譬如红莲出水中。(《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
世尊手足圆满如意,软净光泽色如莲花。(《华严随疏演义钞》卷四十九)
以莲花比喻佛法的清净难得,如:
贤王菩萨……在于大众若如师子,不倚俗法;犹如莲花不著尘水,无所憎爱心。(《大宝积经》卷十四)
然诸菩萨于诸世法,不为爱恚所涂染故,如红莲花。(《瑜伽师地论》卷八十)
譬如陆地不生莲花,菩萨如是不从无为出生佛法。譬如淤泥之水,生杂莲花,菩萨如是从邪众生结缚之中,乃生佛法。(《摩诃衍宝严经》)
以莲花比喻人身难得、本性清净:
诸佛出兴难,说法亦复然,人身不可获,亦如优昙花。(《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
人心本净,纵处秽浊则无瑕疵,犹如日明不与冥合,亦如莲花不为泥尘之所沾污。(《文殊师利净律经》)
《妙法莲华经》里阐述本迹二门,也是以「为莲故华(华生必有莲)」、「华开莲现」、「华落莲成」为喻,来宣说「三乘方便,一乘真实」的教义。
《摄大乘论释》里,有以大莲华王来譬喻大乘所显的法界真如。莲花虽然生在泥水之中,不为泥水所污,譬如法界真如虽在世间,不为世间法所污染;莲花自性开花,譬如法界真如自性自然开花,众生若能体证就能觉悟;莲花为群…
《佛教与花的因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