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花的因缘
一、前 言 二、花与佛 三、花与法 四、花与人
五、花与喻 六、花与境 七、花与诗 八、花与医
九、花与艺 十、结语
一、前言
花,和宇宙人生有著密切的关系。因为各种花的绽放,姹紫嫣红、芬香馥郁,而妆点成缤纷美丽的世界。在我们的生活里,花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春佳节、开会宴客,摆上一盆花,顿觉满室芬芳、生气盎然;开幕祝贺、生日送礼、迎接亲友、探望病患等各种场合,花也是最能表达情意的馈赠礼物。
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花以它的娇丽、芬芳、清净,丰富了大自然与人类的精神生命。
除了花本身的美与香之外,许多文人雅士更将花人格化、神格化,如把高洁的玉兰花称为花之伯夷;把倾心向日的向日葵称为花之伊尹;把污泥不染的莲花称为花之柳下惠;把色泽艳丽无比的牡丹称为人间富贵花。张潮在《幽梦影》里说︰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淡、莲令人净、海棠令人艳、杜鹃令人媚、牡丹令人豪、竹令人直、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思;这都是人类依花的气质而付予不同的情感与赞美。
佛教和花也有很深的因缘。佛门称花为「华」,花华不二,献于佛菩萨前的称为「献花」,散布坛场四周的称「散华」。佛教的十供养像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其中又以香和花最为普遍。在坛场的供桌上,花更是重要的供品之一。
花是大自然最美的生命,是我们居家最好的装饰,也是人生最佳的点缀。佛经里有许多与花相关的典故和用语,如拈花微笑、天女散花、花开见佛、舌灿莲花、花果自成、花开莲现、九品莲花、百鸟衔花、梦幻空华、镜花水月、一花一世界、一花开五叶、莲华藏世界等,都使花的精神更加提升。
本篇论文分别从花与佛、花与法、花与人、花与喻、花与境、花与诗、花与医、花与艺八个面向来论述佛教与花的关系。
二、花与佛
佛陀一生,从出生、成道到涅槃,都与花有密切的关系。《释迦如来成道记》里记载,佛陀诞生前,摩耶夫人曾作了一个奇特的梦,她梦见一只雪白的大象衔著一朵白莲花,进入宫殿,在她卧榻周围右绕三匝后,再从她右脇钻进胎中安住,不久她就有了身孕。在接近产期时,摩耶夫人依照印度的习俗,回娘家拘利城待产,途中经过蓝毘尼园,看到无忧树上绽开美丽的花朵,她情不自禁伸手摘取,于是太子就诞生了。
太子诞生时,百花盛开,他向东西南北四方各走七步,步步皆生莲花。成道、说法时,常有诸天从空中散下缤纷的天花赞歎、供养,有时候天人也会自身化成天花或花座来供养。涅槃时,天人更以曼陀罗等种种珍贵的花来供养佛陀。
在《大乘宝要义论》中说:
无热恼大池北面有山名五峰,而彼山上有优昙华林。若佛世尊从兜率天宫降生人间入母胎时,彼优昙华而方含蕊。若佛世尊出母胎时,是华增长有开敷相。若佛世尊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时,彼优昙华开敷茂盛。若佛世尊弃舍寿命及缘行时,是华萎瘁。若佛世尊入涅槃时,是华枝叶及以华果,皆悉凋落。其华分量大若车轮。
这里以优昙华来比喻佛陀出世的稀有难得,也更说明了佛陀应化世间的生命与花的关系。
甚至佛陀此生成佛,也是缘由于他前世以华供佛。根据《佛本行集经》卷三的记载,佛陀前生为一婆罗门弟子,名叫云童,有一次他参访至莲花城,听说燃灯佛将来此说法。云童希望能以鲜花供养燃灯佛,但全城的鲜花已被国王收购一空,云童寻遍全城都找不到一朵花。后来他在井边遇见一位婢女,双手捧著瓶子,瓶中藏著七茎优钵罗花,云童恳切的向她求花,婢女为其至诚感动,答应给他五茎,另留两茎请云童代为献佛,以积自己的功德。不过她提出一个条件,要云童和她共同发愿,两人生生世世有良好的因缘,云童求花心切,便答应她的请求。
云童拿著花赶至城门献花许愿,燃灯佛为他授记无量劫后必可成佛,佛号为释迦牟尼,而此婢女就是释迦牟尼佛未成佛前的王妃耶输陀罗之前身;此即是「借花献佛」典故的由来。
另外,在《五灯会元》里,记述佛陀在灵山会上,拿起梵王所献的金色波罗花示众,当时大众皆默然,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于是说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就是有名的「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的公案,后人也以此作为禅宗传法的开始。
除了佛陀,诸佛菩萨说法时,也常有来自四方的妙华供养,如《无量寿经》所言:
即时四方自然风起,普吹宝树,出五音声,雨无量妙华,随风四散,自然供养,如是不绝。一切诸天皆齎天上百千华香,万种伎乐,供养其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
披览经典,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佛是以花为名,如杂宝华严佛、金华佛、华生佛、华盖佛……在佛国世界里,佛与佛之间也常以花供养馈赠,彼此以花相互问好。
花是佛门最受欢迎的物品;供花象征著信仰的虔敬,具有无比殊胜的功德。《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中说到香花供佛,能得十种功德:
一者处世如花。二者身无臭秽。三者福香戒香,遍诸方所。四者随所生处,鼻根不坏。五者超胜世间,为众归仰。六者身常香洁。七者爱乐正法,受持读诵。八者具大福报。九者命终生天。十者速证涅槃。
《撰集百缘经》记载有位采花人以所采之花,作成花鬘供佛供塔,死后得生天。《采花违王上佛授决号妙花经》里,为国王采花的仆役,甘冒被诛杀的危险,诚心以花供佛,而蒙佛授记未来成佛。《贤愚经》中说一男子以花供僧,感得来世出生时,家中满布天华。《释氏六帖》也有「花能续寿」的记载。凡此以花供佛而得妙果的事例真是不胜枚举。
花的清净、柔软、美丽,最能代表虔诚恭敬的心,因此,花不但可作为佛菩萨圣洁的象征,也是佛教徒与诸佛菩萨之间沟通的桥梁。
三、花与法
花与佛有许多因缘,花与法的关系更是密切。大乘佛教重要的经典《妙法莲华经》,其经名即是以莲花的洁白完美,来比喻教法的微妙无上。本经的梵语原名是「萨昙芬陀利修多罗」(saddharma-pundarika-sutra),「萨昙」(saddharma)中文意思是妙法,「芬陀利」(pundarika)是白莲花,将妙法与莲华结合,意味妙法本来清净,如同莲花入污泥而不染。一般的植物都是先开花,花落之后才会结成果实,莲花却是花果同时,也是譬喻妙法的因果不二。
另外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之「华严」含有以「华」作「庄严」之意,在此,「华严」是「因」,「佛」为「果」,意思是菩萨修行四摄、六度等功德之因,最后必能成就佛果。
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于梁武帝普通八年由天竺来到中国。他面壁坐禅九年之后,传法给慧可,告诉他「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并念了一首偈: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此传法偈被称为「花偈」。接下来的传法偈如:
二祖慧可:
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
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
三祖僧璨:
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
若无人下种,花地尽无生。
四祖道信:
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
大缘与信合,当生生不生。
五祖弘忍: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六祖慧能: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生;
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这里的每首传法偈,都是以花果的无常空性,作为契证的法印。
《阿毘昙毘婆沙论》里也以树的枝干、根、花来说明十二因缘法:
如树有根有体有花有果。无明行是其根,识名色六入触受是其体,爱取有是其花,生老死是其果。此十二支缘,或有花有果或无花无果。有花有果者,谓凡夫学人;无花无果者,谓阿罗汉。
艳丽娇美的花朵惹人怜爱,甚至摘取以便时时欣赏。在三世两重的十二缘起论中,以花朵来比喻有情众生对各种境界的贪爱、染著、执取,实是非常贴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比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花开花谢,瞬息生灭,不也是如此吗?
《杂阿含经》说「凡盛必有衰,以衰为究竟……如树无花实,颜貌转枯尽,色力亦复然,如花转萎悴,我今亦复尔。」也是以花来诠释世事的无常。
在大乘菩萨道的修行法门中,六度波罗蜜是重要的修行方法。从一朵中也可看出花具有六度的精神。
(一)布施︰花开展现美丽的姿容,令人一见心生愉悦,带给人欢喜,因此它有布施的精神。
(二)持戒:花总在一定的时节、范围绽放,不像葛藤会攀附在其它的植物上,它不侵犯别人,所以具有持戒的精神。
(三)忍辱︰花开须经种子深埋土里,一段时日的蕴育,其间必须忍受黑暗、潮湿、寂寞,而后抽芽。甚至开花后,还要耐得住风霜雨雪,乃至蜂蝶采蜜时的伤害,所以具有忍辱的精神。
(四)精进︰一朵花,不管花期长短、久暂,总是努力散布花的芬芳美味,展现它最美的一面。即使谢了,仍旧化作泥土、肥料,为来年的成长做准备,甚至留下种子,为继起的生命而生生不息,所以具有精进的精神。
(五)禅定︰花,静静地开放,表现出宁静、祥和、安忍的气质,这就是禅定的境界。
(六)般若︰花有各种颜色、大小、香味,千变万化,奇妙不已。花的世界就像人的世界,蕴含无限的智能。
《维摩经·佛道品》中,描述维摩居士在他广植花卉、清净妙丽的花园里,有「觉意净妙华,解脱智能果」,更有「七净华」遍薰其身,这里以华比喻七种净德,即戒净、心净、见净、度疑净、分别道净、行断知见净、涅槃净。
另外,《华严经》里的华藏世界,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莲华中包藏…
《佛教与花的因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