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花的因緣▪P2

  ..續本文上一頁著微塵數的世界,所以又稱蓮華藏世界。作爲華藏世界的中心,蓮華便具有特殊的意涵。《華嚴經探玄記》中記載:

  華有十義,所表亦爾,一微妙義,以微妙作爲花義,表示佛行佛德離于粗相,故說華爲嚴。二開敷義,表示開放殊榮,令人進入覺性故。叁端正義,表示圓滿德相具足故。四芬馥義,表示德香普熏益自他故。五適悅義,表示德樂歡喜不會厭離故。六巧成義,表示所修的德相善巧皆能成就故。七光淨義,表示永斷災障極其清淨故。八莊飾義,表示依勝因莊嚴本性故。九引果義,表示此因能結成佛果故。十不染義,表示處世不染如蓮華故。

  而《大日經疏》說的「所謂花者,是從慈悲生義,即此淨心種子,于大悲胎藏中,萬行開敷莊嚴佛菩提樹,故說爲花。」又是將花向上提升至另一層次的精神意義了。

  禅林用語中,有以「白馬入蘆花」說明超越彼此分別思量的境界。當白馬走入蘆花叢裏,視覺上兩種白色渾然合一,因此轉指泯除人我、大小、高低、美醜等種種分別見解的境界。

  唐代的大珠慧海說:「青青翠竹,盡是妙谛;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大乘佛教裏也有「無情有性」、「草木成佛」的看法。何況花本身具有千變萬化、引人瞑想思惟的特質,可以說花不只莊嚴世界,更具體而微地展現了佛陀的教法。  

  

  四、花與人

  大部分的人都喜歡花,不過,不同國家的人,對花所愛也不同,如意大利人忌用菊花爲商標,因爲每當菊花盛開,正是人們掃墓的時節;日本人忌荷花愛櫻花、荷蘭人愛郁金香、泰國人愛睡蓮等。

  花常用來形容女人的美貌,如花容月貌、閉月羞花、芙蓉如面……,因此中國女人的名字中也常帶有花名,如樊梨花、穆桂英、花木蘭等。

  佛陀時代著名的末利夫人,即是和末利花有密切的關系。她原名黃頭,是摩诃男的婢女,由于她以飯食供養佛陀的功德,而脫離婢女身,成爲波斯匿王的夫人。因爲她曾看守末利(摩利迦)園,被稱爲末利夫人。其它還有藏密始祖蓮花生大士、貌美如花的蓮華色比丘尼、佛陀前生的蓮華王太子等,他們也是以花爲名。

  花不但美麗,令人賞心悅目,也常是祈福消災時的用品。《法苑珠林》卷叁十六,敘述南齊武帝之子晉安王蕭子懋,從小即非常孝順。他曾因母親病重,請僧人爲其母祈福。當他看到供在佛前的蓮花經過叁天仍然鮮麗不萎,便涕泣禮佛祈願:「如果我母親能痊愈,請佛力加持,讓此蓮花至法會結束都不凋謝。」果然七天法會圓滿後,蓮花不但如盛開般鮮紅,莖部還冒出一些根須,他母親也很快就複原了。

  《那先比丘經》也記載有位四肢全無的小孩,費力取得一枝蓮花獻給佛陀,佛陀便告訴他的弟子:「這位沒有手腳的孩子,經過九十一劫的輪回之後,再也不會墮入地獄道或畜生道、餓鬼道,他將生于天上。天上的壽命結束後,還會重新做人。」這也是因花而祈得福報的感應。

  除了心花一瓣,代表無限誠意之外。人類更依花的生長環境及特質,給予不同的诠釋,甚至擬人化。宋朝詩人林逋喜愛梅花的孤傲清高、不同流俗,而「以梅爲妻」,偕之隱居在杭州西湖的孤山。宋儒周敦頤的〈愛蓮說〉寫道:「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翫焉。」文中說明他喜歡蓮花的原因,並以菊花比喻隱士,牡丹如同富貴之人,蓮花代表君子。陶淵明將花與人的性格、身份作了巧妙的結合。

  佛教裏也有不少和花相關的事例。《撰集百緣經》記載,有位賣花人有一次將花送到波斯匿王的王宮之後,自己留了一朵想拿到市場賣。路上遇見一位外道要跟他買這朵花,外道才掏出錢,須達長者也出現在他面前,搶著買這朵花,于是兩人競標出價到百千兩金子,仍不罷休。賣花人覺得很疑惑,問他們爲何要買花。外道說:「爲了供養那羅延天,以求福佑。」須達長者說:「爲了供養衆人敬仰、叁界之尊的佛陀。」賣花人一聽,便說:「花不賣了,我要自己去供養佛陀!」這位賣花人因花而能見佛供佛,並發願以此散花的善根功德,來世能爲盲冥衆生作眼目。

  佛陀製定比丘不應著花鬘璎珞,不過,花在僧人的修行生活中也占有不少份量。須菩提尊者有次在岩中禅坐,正入空叁昧時,從天上降下雨花。須菩提問道:「空中雨花贊歎,是什麼人?」天人說:「我是天帝釋。」尊者說:「你爲何贊歎?」天人回答:「我敬重尊者善說般若波羅蜜多。」尊者說:「我于般若,未嘗說一字,你爲何贊歎?」天帝釋說:「尊者無說,我乃無聞;無說無聞,是真般若。」

  這裏即是用花來表示對僧人修行境界的贊歎。

  《維摩經·觀衆生品》也記載,有一次維摩居士說法,天女「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在場的小乘弟子們費了九牛二虎的神力,仍不能揮去身上的花。天女于是藉機告訴他們,花本身無如法或不如法,花的有著不著,有墜不墜,都是他們自己的妄心分別所致。在這個故事中,以花來象征修行者生命覺悟的層次。

  《碧岩錄》第叁十六則敘述長沙景岑禅師與首座的機緣對話:

  長沙一日遊山,歸至門首,首座問:「和尚什麼處去來?」沙雲:「遊山來。」首座雲:「到什麼處來?」沙雲:「始隨芳草去,又逐落花回。」座雲:「大似春意。」沙雲:「也勝秋露滴芙蕖。」

  此公案中,藉遊山之態度來隱喻生活態度。隨芳草以去,顯示天地的自然悠哉,無絲毫計較;逐落花而回,顯示住于無所住處,去來任運。又首座以「大似春意」一語,認爲景岑只是追隨春意而已;景岑答以「也勝秋露滴芙蕖」,則說自己已超越秋露滴芙蕖之枯淡,而領受洋溢春風。

  無論是欣賞、供奉、祈福、贊頌或當作說法悟道的因緣,花和人們的生活可說是息息相關。拿破侖曾說:「不生花的地方,人類無法生活。」花本身具有真善美的特性,不管我們在意與否,它總是如如自在地爲人間帶來色彩和香味,更引發許多人對生命的體悟及開啓心田的智能。  

  

  五、花與喻

  花既然是大自然送給人類最豐富、最美麗的禮物,人類也憑智能將其淋漓盡致、盡情地運用。凡人物情境、言行舉止,乃至交際往來、待人處事、贊譽诋毀等等,都能以花爲喻作貼切的形容。

  如比喻朋友交情的契合爲「金蘭之交」;比喻優秀子弟爲「芝蘭玉樹」;說明一個人只要誠信,自能得到別人的信任,用不著多說話爲「桃李不言」;比喻在困境中忽逢生機是「柳暗花明」、「枯樹生花」;水性柔而隨處流動,楊花輕而到處飄浮,人們就以「水性楊花」形容蕩婦沒有貞節;形容文人才思橫溢爲「夢筆生花」;說話華而不實爲「花言巧語」;事物短暫或不常見爲「昙花一現」……。

  另外,宋朝曾端伯以十種花比喻十種朋友;

  蘭花-芳友梅花-清友

  瑞香-殊友蓮花-淨友

  桃花-禅友蠟梅-奇友

  菊花-佳友桂花-仙友

  海棠-名友荼蘼-韻友

  同是宋朝人的張敏叔,也以十二種花來形容客人:

  牡丹-賞客梅花-清客

  菊花-壽客瑞香-佳客

  丁香-素客蘭花-幽客

  蓮花-靜客荼蘼-雅客

  桂花-仙客薔薇-野客

  茉莉-遠客芍藥-近客

  以花喻人,頗富情趣。佛教也常以花來比喻種種妙法,如以花譬喻實相之妙理爲「實相花」;以花比喻本心之清淨稱「心華」,所以經中以「心華開敷」表示豁然大悟之意;以蓮花比喻佛的正覺叫「正覺花」;智能開解,如花盛開,故稱「覺華」;以空中見幻化之華的「空華」,比喻因妄見而起錯覺,以無爲有。其它還有法性華、聖人華、法樂華、金剛華、緣觀中道華、叁十七品華、妙覺華……。

  佛陀所說的教法,依其敘述形式與內容分成十二種類,「譬喻」就是其中一種。有些教義繁重龐雜、艱深難懂,如果以譬喻來說明宣揚,比較容易讓人理解和接受。

  在各種譬喻中,花所占的比例相當多,其中蓮花因具柔潤、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在諸經論中常以之爲喻。如以青白蓮花比喻佛陀出世之殊勝:

  猶如青蓮華、紅赤白蓮花,水生水長,出水上不著水,如是如來世間生世間長,出世間行不著世間法。(《中阿含經》卷二十叁)

  以蓮花來形容佛陀叁十二種相好,如:

  如來世尊面貌容色,猶如初日開敷蓮花,端嚴顯耀,微笑熙怡。(《大寶積經》卷一○八)

  目如廣大青蓮花葉,眉間毫相如秋滿月。(《福蓋正行所集經》卷一)

  舌相廣長極柔軟,譬如紅蓮出水中。(《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五)

  世尊手足圓滿如意,軟淨光澤色如蓮花。(《華嚴隨疏演義鈔》卷四十九)

  以蓮花比喻佛法的清淨難得,如:

  賢王菩薩……在于大衆若如師子,不倚俗法;猶如蓮花不著塵水,無所憎愛心。(《大寶積經》卷十四)

  然諸菩薩于諸世法,不爲愛恚所塗染故,如紅蓮花。(《瑜伽師地論》卷八十)

  譬如陸地不生蓮花,菩薩如是不從無爲出生佛法。譬如淤泥之水,生雜蓮花,菩薩如是從邪衆生結縛之中,乃生佛法。(《摩诃衍寶嚴經》)

  以蓮花比喻人身難得、本性清淨:

  諸佛出興難,說法亦複然,人身不可獲,亦如優昙花。(《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四)

  人心本淨,縱處穢濁則無瑕疵,猶如日明不與冥合,亦如蓮花不爲泥塵之所沾汙。(《文殊師利淨律經》)

  《妙法蓮華經》裏闡述本迹二門,也是以「爲蓮故華(華生必有蓮)」、「華開蓮現」、「華落蓮成」爲喻,來宣說「叁乘方便,一乘真實」的教義。

  《攝大乘論釋》裏,有以大蓮華王來譬喻大乘所顯的法界真如。蓮花雖然生在泥水之中,不爲泥水所汙,譬如法界真如雖在世間,不爲世間法所汙染;蓮花自性開花,譬如法界真如自性自然開花,衆生若能體證就能覺悟;蓮花爲群…

《佛教與花的因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慈悲主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