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慈悲主義
一.慈悲的意義與層次
二.慈悲的對象與戒律
叁.慈悲的力量和價值
四.慈悲的實踐與完成
談到佛教,大家總是說:「佛教以慈悲爲懷」,慈悲是婦孺皆曉的名詞,慈悲爲懷是人人耳熟能詳的口頭禅,但是許多人不了解慈悲的真正意義。佛教的叁藏十二部經,雖然有無量的法門、教義,但是皆以慈悲爲根本,尤其是大乘佛教的菩薩道,更是慈悲精神的實踐與完成。般若經說:菩薩因衆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長養菩提,因菩提而成就佛道。如果菩薩看到衆生的憂苦,不激發慈悲心,進而上求下化,拔苦與樂,是無法成就菩提大道的,因此慈悲心是菩薩行的必要條件。下面從四點來說明佛教的慈悲思想:
一.慈悲的意義與層次
一般人都知道慈悲,甚至自己也在奉行慈悲,但是對于慈悲的意義與層次卻不一定能透徹了解。譬如某人做了破壞公益、傷害他人的事,必須接受懲罰時,有些人會爲此人求情說:「請你慈悲饒了他!」慈悲由寬恕包容變成了姑息縱容,實是曲解了慈悲的涵意。那麼慈悲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呢?有人說慈悲就是愛,但是世間上的愛有染汙性,處理不當時,反而變成痛苦的淵薮、煩惱的來源。慈悲是淨化的愛、升華的愛,是無私而充滿智能的服務濟助,是不求回報的布施奉獻,是成就對方的一種願心;集合了愛心、智能、願力、布施,就是慈悲。
慈悲如良藥,身體有了病痛,藥物可以醫治沈年痼疾;心理有了傷痛,慈悲的清涼法水,能撫慰受創的心靈。慈悲如船筏,在茫茫無際的生死大海,有了慈悲的舟船,能夠沖破驚濤駭浪,到達安樂平穩的目的地,免除在愛河欲流中滅頂的危難。慈悲好比光明,有了慈悲的光明照耀,能夠破除黑暗,如實的看清世間的真相。有了慈悲的光明,人間充滿著希望,前途有無限的憧憬;顛沛困頓的逆境,有了慈悲的依怙,都能化險爲夷、轉逆爲安。
慈悲就像伴侶,隨時陪伴在我們的身邊,給我們鼓勵勸勉,有了慈悲的善友,必能無事不辦,所到亨通。慈悲彷佛一顆摩尼寶珠,汙濁的水中放入明曜的摩尼寶珠,可以雜質沈澱、清澄見底;在複雜混亂的人間,有了慈悲的摩尼寶珠,能照破一切昏迷,化複雜爲單純,轉混亂爲甯靜。
慈悲之心是萬物所以生生不息的泉源,人間所以使我們戀棧,是因爲人間有慈悲。一個家庭如果缺乏慈悲,縱然再豪華舒適也形同冰窖;一個服務機關如果沒有慈悲,即使待遇再優厚,也難留住人心。親人彼此沒有慈悲的心,形同陌路,誰也不願經常往來。許多人家中供奉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就是希望把慈悲帶入家庭。
慈悲的層次有以下十種:
(一)消極的慈悲、積極的慈悲
什麼是消極的慈悲,什麼又是積極的慈悲?民國七十叁年,臺南監獄要槍決死刑犯徐東志,要槍斃時,臺南監獄的工作人員,都覺得自己該行慈悲,不願意執行槍決的行動。臺南監獄沒辦法只好遞呈公文,請司法部轉呈到國防部,征求派遣四位憲兵來槍決徐東志。殊不知臺南監獄的工作人員不肯槍斃徐東志,比較慈悲呢?還是執行槍決的四位憲兵比較慈悲?臺南監獄裏的工作人員,是消極的慈悲;那四位憲兵執行國家的法令,槍決犯人,殺一安百,維持國家的公共秩序,這是積極的慈悲。所以我們講到慈悲,是大仁大義,大忠大勇,對一人慈悲,而害了全體的生命安危,不是真正的慈悲,只是一時的婦人之仁。
(二)熱鬧的慈悲、寂寞的慈悲
今日的社會人士有時一窩蜂的去救濟、救災,這是熱鬧的慈悲。如有人遭逢意外變故,或遇到水災、火災、地震等災難,整個社會動員起來,發揮愛心捐獻,電臺、電視、報紙也爭相報導,鼓動老百姓們去救災,這就是熱鬧的慈悲。
我們的社會固然需要熱鬧的慈悲,但是更需要寂寞的慈悲,所謂寂寞的慈悲,就是默默地行善,去幫助被社會遺忘的苦難者。有更多住在窮鄉僻壤的苦難災民,甚至許多的不幸家庭,以及生活艱難、殘障無依的不幸者,更需要社會大衆伸出援手,默默地去施與寂寞的慈悲。
(叁)直接的慈悲、間接的慈悲
自己有力量、有錢財,直接去幫助苦難的人,是直接的慈悲。有的人很會賺錢,但自己不會行布施,別人代替他行善,則是間接的慈悲,譬如先生、兒子賺錢,太太、媽媽替他布施行善。家人間接行善固然有功德,但是我們如果能夠親自去助人,不是更能直接體會到行善最樂的好處嗎?
(四)廣大的慈悲、微小的慈悲
所謂廣大的慈悲,是對社會大衆普遍無私地行布施,平等無別地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另外,如說一句好話,幫別人一點小忙,看起來是微小的一句話、一件小事,實際上這一句話、這一件事的幫助,影響力巨大,這種瓢飯滴水的微小慈悲,也能成爲廣大的慈悲。
(五)一念的慈悲、無限的慈悲
偶然生起的一時慈悲叫一念的慈悲,而諸佛菩薩的大慈大悲,就是無限的慈悲。過去有一個無惡不作的壞人叫乾達多,有一天他路過一個地方,定睛一看,腳下一團黑黑的東西,一腳正要踏下去,他忽然生起一念慈悲:「蜘蛛小小的生命,我又何必把它踩死呢?」于是提高腳步,向前跨出,挽救了蜘蛛的一條生命。
乾達多平日窮凶極惡,做盡壞事,因此死後墮入無間地獄,接受刀剮火煉的痛苦,正當他在受苦時,突然從空中飄下一條銀光閃閃細如鋼針的蜘蛛絲,這是他生前的一念慈悲,讓蜘蛛免于一死,得到的果報。他見到蜘蛛絲,彷佛身陷大海見到慈航般,攀著蜘蛛絲奮力的往上爬,哪知低頭一看,許多地獄衆生也跟在後面攀爬,他轉念一想:這麼細小的蜘蛛絲,怎麼負荷得了衆人的重量,萬一蜘蛛絲折斷了,我不就萬劫不複,永無解脫之期了嗎?于是伸腳把尾隨而來的同伴,一個一個踢了下去。當乾達多用力踩踢同伴時,蜘蛛絲突然斷裂,乾達多和所有地獄衆生,一起掉入黑暗無底的地獄中,再度接受地獄無盡的熬烤之苦。一念的慈悲,使萬惡不赦的乾達多也有得救的機會,但是不能行廣大的慈悲,乾達多仍要墮入地獄之中受苦。
(六)有緣的慈悲、無緣的慈悲
有緣的慈悲,是幫助和我們有血緣交誼關系的家族、朋友或鄉知。無緣的慈悲,是我雖然不認識對方,和他沒有任何關系,但是看到別人受苦受難,發慈悲心,給對方一些助力。有緣的慈悲容易做到,無緣的慈悲難以實踐,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才能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七)有情的慈悲、無情的慈悲
有情的慈悲,是給對方歡喜、快樂、幸福、方便,讓對方感受到人情味。無情的慈悲,如父母打罵小孩,師長處罰學生,看起來是無情,但這個無情的慈悲有時勝過有情的慈悲;有情的慈悲如春夏的陽光雨水,無情的慈悲如秋冬的霜雪寒冰,草木固然需要春夏的陽光雨水,也需要秋冬的霜雪寒冰。愛的攝受和力的折服,都是一種慈悲。
(八)有求的慈悲、無求的慈悲
有求的慈悲,是指我們對某人施惠,希望對方感恩圖報于我,爲我贊美幾句好話,做幾件好事。無求的慈悲,只希望對對方有所幫助,不求對方有絲毫的報答;是一種爲善不欲人知,但求施與,不冀回報的樂行。
有位信徒請教趙州禅師說:
「禅師,像您這樣有修行、有慈悲心的大善知識,有沒有煩惱?」
「不瞞你說,我有許多的煩惱。」趙州禅師回答。
「您這麼一位有悲願的高僧,爲什麼還有那麼多煩惱?」信徒納悶再問。
「因爲你有許多煩惱,所以我也有許多的煩惱。如果我沒有煩惱的話,那麼我們彼此之間又如何交流呢?」
「禅師,您將來會不會墮入地獄呢?」信徒又追問。
「當然會墮入地獄呀!」
「像師父這樣的大菩薩,爲什麼還會墮入地獄呢?」
「如果我不墮入地獄,地獄的衆生靠誰來拯救呢?」
像趙州禅師「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不計一己幸福的慈悲,就是菩薩的慈悲,佛的慈悲。
(九)有相的慈悲、無相的慈悲
有相的慈悲,是指一個人行了慈悲之後,念念不忘于心,覺得我是個能實踐慈悲懿行的施者,對方是接受我慈悲濟助的受者,如梁武帝問達摩祖師:「朕印經建寺、度衆出家,有多少功德?」就是有相的慈悲。無相的慈悲是《金剛經》的「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不著一相的慈悲,無相的慈悲沒有施者、受者、施物的對待觀念,甚至也沒有了慈悲的意念,是一種無私無念的自然悲行。
(十)一時的慈悲、永恒的慈悲
常人有時也能行慈悲,但是往往如朝露照日,隨境而退轉消失,這是一時的慈悲;諸佛菩薩的慈悲像源源不斷的活水,累劫累世度衆不倦,這就是永恒的慈悲。諸佛如來「叁不能」中的不能度盡一切衆生,因爲衆生如虛空般無窮無盡,如來度衆的悲心慈行也綿綿無有止盡。地藏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永恒的慈悲;觀世音菩薩的「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也是永恒的慈悲。
慈悲的種類可以分爲下列叁種:
1.衆生緣的慈悲:凡夫的慈悲愛行。以自己的父母、妻子、親屬等彼此具有因緣關系者爲對象,施予對方財物關愛。這種慈悲對象不廣大,並且含有私情私愛。
2.法緣的慈悲:二乘菩薩的慈悲。二乘菩薩認爲一切諸法皆是虛幻,由緣所生,隨緣度化衆生,給予所需。
3.無緣的慈悲:諸佛如來的慈悲。如來視一切衆生與自己平等一如,一切有緣無緣衆生都要度化攝受。
俗語說:「仁者無敵」,用佛教的話來說,就是慈悲沒有對手,慈悲可以克服一切的魔難。什麼是佛的心?能夠流露出慈悲喜舍的心者,就是佛的心。我們是否具足佛性,端看我們的真如自性能不能流露出慈悲喜舍,有了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就等同諸佛如來的佛心。
二.慈悲的對象與戒律
科技文明發達的現代化時代裏,最大成就是發明比科技文明更爲重要的人際溝通。如何才能做到人際間的完美溝通交流?只有實踐慈…
《佛教的慈悲主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