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自然生態(上)▪P7

  ..續本文上一頁食多次後,海鷗與大家混熟了,有時群鷗在空中爭食,有時幹脆飛近我們,將手上的面包銜走。有一只長得很瘦小的海鷗,每次探頭想吃,但都被其它同伴搶去,爲了讓牠吃到面包,我們對准牠的嘴喙丟擲,乃至跟著牠飛翔的路線,從海岸的這頭跑到另一頭,想盡種種方法,總算讓牠啄了一小口面包。

  臨走時,小海鷗特地飛到我的面前,圍繞叁匝。回臺灣後,聽澳洲的弟子說:位在高地上的南天寺一向沒有海鷗出現,可是卻有一只瘦小的海鷗老是高踞在佛堂的窗口上,後來常有數百只的海鷗早晚都來寺中討食;海鷗成爲「山鷗」了。

  佛光山是一個叢林道場,自然會有各種動物不請自來,狗兒貓兒不用說,野兔、松鼠、鴿子、燕子和許多叫不出名的小鳥,以及各類昆蟲、爬蟲動物等,都在佛光山任運逍遙,自由自在的生活著。弟子們秉承我「愛生護生」的理念,對牠們也都能慈悲待之。對于這些動物,凡是「有意」成爲佛光山一份子的,我都爲牠們取名並入籍。小狗小貓是「來」字輩,像來發、來欣、來富……,小鳥叫「滿天一號」、「滿天二號」……,松鼠叫「滿地一號」、「滿地二號」……。

  佛教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人類與動物之間是「我肉衆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爲別形軀」。所以在一切衆生平等的前提下,如何讓動物得到應有的待遇?是身爲人類的我們應好好思考的。

  2.譬喻教化

  佛陀善于觀機逗教,因此能攝受不同根性的衆生,尤其以各種譬喻說法,最能引人入勝。在《譬喻經》裏記載,有一個路人在曠野行走時,被一只大惡象追得走投無路,他看到一口井,趕緊跳入井裏躲藏,沒想到井裏有四條毒蛇虎視眈眈的遊行過來,這位路人抓住由井口垂挂下來的樹枝,懸在半空中,這時跑來兩只黑白老鼠,咬囓樹枝,眼看樹枝早晚會被啃斷,在危險萬分之際,一只蜜蜂飛來,滴下五滴蜂蜜,正好落在路人嘴裏,路人嘗著甜甜的蜂蜜,一時忘了自己的處境。在這個譬喻裏,曠野指無明長夜、路人爲一般凡夫、大惡象喻無常、四條毒蛇爲地水火風四大、黑白二鼠比喻黑夜白天、五滴蜂蜜代表五欲。許多人不也是在五欲貪著中,忘了人生無常,生死逼迫嗎?

  「叁獸渡河」則是以兔、馬、象叁種動物渡河的情況,來比喻叁乘斷惑修行的深淺。聲聞乘如兔子,浮水而過,不能深入;緣覺之人如馬之渡河,雖不至底而漸深;菩薩已證菩提,如象之渡河,能盡到底。

  其它,像「驢牛二乳」,比喻佛法與外道的分別;「人鳥明暗」,比喻人我立場不同,所見亦有差異;「蠶繭自縛」,比喻衆生因起惑造業,而沈淪叁界;「毒蜂刺人」,比喻害彼反成自害等等,都是運用動物的習性來善巧譬喻,勸人改過向善。而以「盲龜浮木」的故事比喻生而爲人的難得,以「牛腹蓄乳」的故事比喻及時布施的可貴,以「蛇尾爭權」的故事比喻嫉妒瞋恨的禍患,以「瞎子摸象」的故事比喻以偏概全的過失等等,則是佛陀爲了教育弟子,以當時流傳的動物爲主角自編的寓言,因其內容生動,所以傳誦至今,仍能感心動耳,發人深省。後世的祖師大德爲廣度衆生,遵奉佛陀的譬喻方式,相繼發展出許多有趣的故事來作爲弘法的教材。

  此外,佛陀也常述說他因地修行時,度脫動物或以動物之身行菩薩之道的事迹,像「割肉餵鷹」、「舍身飼虎」、「九色鹿救度溺人」、「鹦鹉銜水救火」等,都是教化衆生最有效的方式。

  佛教的教義周遍涵容,無論傳播到哪裏,都能與當地文化水乳交融,尤其詩偈的流傳,對于人心的提振,社會的淨化,功效卓著。其中,如「深山畢竟藏猛虎,大海終須納細流,是非只爲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麝因香重身先死,蠶因絲多命早亡。世界從來多缺陷,幻軀那得免無常」、「一兔橫身當古路,蒼鷹才見便生擒,後來獵犬無靈性,空向枯樁舊處尋」、「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鹄能高飛;世人雖有富貴力,不如學道功德深」等等,都是藉著大家所熟悉的動物,以寥寥數語,畫龍點睛地闡明處世之道。

  佛教基于「物我一如」的精神,不但教導佛子把動物視爲朋友,愛惜呵護,更將衆人敬畏的動物與諸佛菩薩的美德相譬,借以觀想思惟,引發信心。例如:獅子勇猛伏衆,獨步無畏,號稱「百獸之王」,爲大家所一致稱道,因此在佛門裏,經常比喻佛陀爲「人中獅子」,佛法爲「獅子法門」,說法爲「獅子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爲「獅子乳」,而佛陀所坐的位子當然也就稱爲「獅子座」了,「獅子身上蟲」則表示身在佛門卻破壞佛門的敗類。

  在動物中,龍與象分別是水上、陸上最有力者,因此經典中常將二者合用,以「龍象」比喻菩薩的威猛能力或威儀具足,後人引申爲殊勝的禅定力量,或者用來贊揚行誼莊嚴的高僧大德爲「佛門龍象」。

  也由于大象具有忍辱負重,堅毅不拔的性格,因此顯教寺院常以六牙白象爲普賢菩薩的座騎,來彰顯普賢菩薩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深切願心;以青毛獅子爲文殊菩薩的座騎,來表征文殊菩薩堅無不摧,猛利無畏的無上智能。兩位菩薩並列在佛陀的兩邊,示意衆生唯有「定慧一如」、「解行並重」,才能深入佛旨,得其法要。在密教道場中,則分別以象征遊行無畏、堅力無礙、尊貴吉祥、端麗明慧、智用隨方的獅、象、馬、孔雀、金翅鳥,來作爲大日如來、阿閦如來、寶生如來、阿彌陀如來、不空成就如來的座騎。

  此外,佛門裏以魚類晝夜張目,所以取其形貌,作成法器,稱爲「木魚」,以示精進;「海青」本爲鵰類的一種,因神態俊逸,所以又有人以之作爲大袍的別名。

  3.契機悟道

  動物能作爲譬喻、象征來教化衆生,啓發信心道念,更常是開悟見性的因緣。

  阿彌陀佛以種種奇妙雜色之鳥宣流法音,令往生極樂世界的衆生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佛陀和祖師大德則經常隨手拈來,運用身邊的事物作爲啓發後學的契機,一些動物也因此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

  佛陀有一位弟子,每天在水邊樹下打坐參禅,精進自勵,然而十二年來不但未能開悟證道,更是妄想紛馳,心中充滿了貪瞋癡等煩惱。一天夜晚,這位弟子又在樹下打坐,佛陀愍念他殷誠精進的向道之心,有心幫助他,便來到樹下與他一同禅坐。到了半夜,有一只烏龜爬行到樹下,正好有一只水狗出來覓食,看到烏龜,便想吃牠,烏龜趕緊把頭尾及四肢都縮進龜殼裏,水狗莫可奈何,烏龜終于保全性命。

  看了這一幕,佛陀轉身對身旁的弟子說:「這只烏龜因爲懂得藉龜殼來保命,所以水狗無法傷害牠。但是世間上的人反而不如這只烏龜,他們不知道無常正像水狗一樣,隨時環伺在側,恣情放縱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去追逐五欲六塵,使得外魔能夠得便,侵害生命。」

  佛陀接著又說了一首偈語:「藏六如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

  經過佛陀的啓發,這位弟子終于如夢初醒,豁然開通。

  有一次,馬祖與懷海師徒二人行于寺外山坡上,忽然看見一群野鴨飛過,馬祖問道:「那是什麼?」

  「是一群野鴨子。」懷海不假思索地回答。

  「飛到哪裏去了?」馬祖再問。

  「飛過去了。」懷海回答。馬祖當下把懷海的鼻子用力一扭,懷海大聲叫痛。馬祖指著懷海的鼻子問:「不是已經飛過去了嗎?」

  懷海聞言大悟,他一句話也不說,回到房裏痛哭。大衆關切,懷海請他們去問老師,馬祖則表示懷海自知緣故。大衆回去後,竟看見懷海呵呵大笑,不禁深感費解,于是問他爲何從前哭,現在笑,懷海信心十足地說:「我就是從前哭,現在笑。」

  此段禅門公案寓意深遠,百丈懷海因爲馬祖道一的一句「野鴨子飛到哪裏」而粉碎時空,破除執妄。

  宋代的子元禅師,有一天在禅坐入定中聽聞鴉聲而大悟,作了一首偈:「二十余年紙上尋,尋來尋去轉沈吟,忽然聽得慈鴉叫,始信從前用錯心。」從此,子元禅師于順逆境都不再動念。

  《五燈會元》裏,有位僧人問趙州從谂:「狗子是否有佛性?」趙州回答:「沒有。」那僧人說::「上自諸佛,下至蝼蟻,皆有佛性,狗子爲什麼就沒佛性?」趙州說:「因爲牠有業識在。」

  後來另一位僧人問趙州:「狗子是否有佛性?」趙州回答:「有。」僧人再問:「既然有佛性,爲什麼撞入這個皮囊?」趙州說:「因爲牠明知故犯。」在這裏趙州有時言有,有時言無,爲的是打破人們知見上的執著。

  還有,百丈禅師以「騎牛牧牛」的問答,讓長慶大安自此領旨,更不馳求;廓庵禅師繪「十牛圖」,闡示修禅的方法和順序;洪恩禅師藉「六窗一猿」的譬喻,使仰山慧寂了悟佛性真義。

  每一種動物都各有不同的特性,也都有存在的價值。在單純的生存法則下,牠們以各種能力、道德、慈愛、感情、道義、智能等等,呈現豐富深遂的生命體,開展自在清朗的佛心,是人間溫馨歡樂的種子,更是人類「生命教育」的良師。(待續)

  【參考書目】

  1.《衆許摩诃帝經》,《大正藏》第叁冊。

  2.《續傳燈錄》,《大正藏》第五十一冊。

  3.《大智度論》,《大正藏》第二十五冊。

  4.《禅林寶訓音義》,《卍續藏》第一一叁冊。

  5.《大乘義章》,《大正藏》第四十四冊。

  6.《中峰本禅師語錄》。

  7.《增一阿含經》,《大正藏》第二冊。

  8.《毘尼母經》,《大正藏》第二十四冊。

  9.《摩诃僧只律》,《大正藏》第二十二冊。

  10.《阿彌陀經》,《大正藏》第十二冊。

  11.《佛說寶如來叁昧經》,《大正藏》第十五冊。

  12.《觀無量壽經》,《大正藏》第十二冊。

  13.《聯燈會要》,《卍續藏》第一叁六冊。

  14.《景德傳燈錄》,《大正藏》第五十一冊。

  15.《仁王經》,《大正藏》第八冊。

  16.《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九冊。

  17.《維摩诘經》,《大正藏》第十四冊。

  18.《道樹經》,《大正藏》第十四冊。

  19.《大唐西域記》,《大正藏》第五十一冊。

  20.《佛祖曆代通載》,《大正藏》第四十九冊。

  21.《梵網經》,《大正藏》第二十四冊。

  22.《譬喻經》,《大正藏》第四冊。

  23.《五燈會元》,《卍續藏》第一叁八冊。

  24.《虛堂和尚語錄》,《大正藏》第四十七冊。

  25.《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正藏》第二十冊。

  26.《釋氏要覽》,《大正藏》第五十四冊。

  27.《佛遺教經論疏節要》,《大正藏》第四十冊。

  28.《史記·殷本記》。

  29.《論語》。

  30.《人間福報》。

  31.霍格蘭·窦德生著,李千毅譯,《觀念生物學一》(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二年十月)。

  32.霍格蘭·窦德生著,李千毅譯,《觀念生物學二》(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二年九月)。

  33.汪子春、程寶綽,《中國古代生物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五年十月)。

  34.勞倫茲著,遊複熙、季光容譯,《所羅門王的指環》(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二年五月)。

  35.張學文,《生物族群與群落》(臺北:臺灣書店,一九九九年八月)。

  36.布萊恩·福特著,劉藍玉譯,《蒲公英的記憶》(臺北:貓頭鷹出版社,二○○一年四月)。

  37.彼得·湯京士、克裏斯多福·柏德,《植物的秘密生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二○○一年二月)。

  38.蘿賽著,锺友珊譯,《花朵的秘密生命》(臺北:貓頭鷹出版社,二○○二年四月)。

  39.太田次郎著,張麗瓊譯《生物的超能力》(臺北:大樹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八年八月)。

  40.徐炳聲、諸一麟、裘樹平編著,《植物之謎》(臺北:業強出版社,二○○一年十月)。

  41.周本湘、華惠倫編著,《動物之謎》(臺北:業強出版社,二○○二年七月)。

  42.青田俊郎著,宋碧華譯,《植物趣味問答》(臺北:大樹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二○○二年一月)。

  43.朱耀沂,《午茶昆蟲學》(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二○○二年十月)。

  

  

  

《佛教與自然生態(上)》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