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自然生態(下)

  叁、山河大地皆爲佛體

  1.山河大地展現的佛體

  ·霹雳創始 ·孕育萬物 ·豐富文化

  2.佛教與山河大地

  ·深山古寺 ·緣起性空 ·萬法唯心

  四、日月風雷皆爲佛用

  1.日月風雷奧妙的妙用

  ·天空萬象 ·現實意義 ·互動共享

  2.佛教與日月風雷

  ·觀念印證 ·天文貢獻 ·說法妙用

  

  叁、山河大地皆爲佛體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這個包含空間與時間、蘊涵叁世與十方、有情世間與器世間的無窮無際之宇宙,我們對它的了解有多少?

  二千多年前,佛陀即說萬物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後來科學家也證實,空氣(風)、水、火、土是宇宙組成的要素,而且這四種要素均具有輕與重、冷與熱、乾與濕、軟與硬、靜與動等相反的特性,由于這些特性組合比例的不同,便産生不同的變化,而形成宇宙的森羅萬象,也爲萬物帶來生命。

  無論是大宇宙的地水火風或生命體的地水火風,這四大都是相依相聚,每一大皆含有其它叁大,如山嶽等堅物之中,地大較爲增長;河海等濕物當中,水大較增長,另外未顯的叁大仍潛伏其中,靜待因緣條件成熟便顯現其作用。例如:流動的水在溫度冷到攝氏零度以下時,就會凝結成固體的冰;當溫度加熱到攝氏一百度以上時,又會蒸發成氣體。

  另外,我們的地球有生命,更具活動力。節奏的海潮,規律地沖刷著大陸和島嶼,使海濱和海岸線改觀;陽光的照射,使海水蒸發成水氣,水氣又凝聚成水,不停的在天空和海洋之間循環;雨水落下,彙成河川,所向之處,堅實的岩石也難以阻擋;熔岩在地底深處流動,從地殼薄弱處冒出地面,形成火山;無形的風也會改變大地,地球旋轉生風,吹起砂礫,像無數鑿刀把那些似乎永遠不變的岩石,雕成各種形狀。可以說,由于有四大元素的存在和運作,才顯出大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奇妙偉大。

  《幼學瓊林》一開始即說:「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氣之輕清上浮者爲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爲地。」常言「天能覆我,地能載我」,中國人也有天爲父、地爲母的觀念。依佛教的觀點,孕育一切生命的天地,如同佛的真如法身遍滿虛空,具有無量功德,無限妙用。以下分別說明涵蓋四大元素的山河大地、日月風雷之結構、作用,以及他們如何展現法身的體、相、用。

  (一)山河大地展現的佛體

  1.霹雳創始

  根據科學家的說法,宇宙形成于一百五十億年前的大霹雳(Big Bang)。那時像壓力鍋爆炸一樣,能量向四面八方擴散,産生許多粒子,這些粒子經過長期撞擊、排斥和相互吸引,終于形成一團包含原子、質子、電子的物質。此即印證佛陀所言,宇宙萬物乃至有情生命都在成、住、壞、空,生滅變異中循環不已。

  大霹雳之後約十億年,一顆恒星──太陽在銀河系裏誕生,原本圍繞太陽的雲氣逐漸縮小成小塊的物質,就是行星,地球是其中的一個。剛開始時,地球只是星塵和隕石聚集的物質,後來由于火山爆發,噴出大量的熔漿、煙灰和氣體,這些氣體除了水蒸汽,大部分爲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與氯,尚無生命所需的氧氣。

  那時地表溫度約是攝氏八十五度至一百一十度,等到大氣冷卻之後,水蒸汽形成雲,降下雨,如此蒸發、降雨的循環,經過了幾億年,雨堆積成河川、湖泊與海洋。地表的岩石也是因氣溫變化、風吹雨淋,不斷的侵蝕、風化,才變成能種植的土壤。

  有關世界的形成,在《起世經》中記載:因爲衆生業緣的風刮起,在虛空中形成盤狀的大氣層,稱爲「風輪」。接著在大氣層上空中心,由風所集,逐漸成雲,凝聚成雨,下降形成水層;此水由于業力的緣故,不往外溢,周圍並有風輪爲牆,維持住水層,稱爲「水輪」。由于衆生的業風,水輪之內逐漸形成硬石,稱爲「金輪」;金輪的表面是山、海洋、大洲等,即所謂的大地。須彌山是大地的中心,周圍有九山、八海環繞,其四方有四大部洲,即毘提诃的東勝神洲、拘羅洲的北拘羅洲、閻浮提的南贍部洲、瞿陀尼的西牛賀洲。閻浮提就是我們生長的地球。此一小世界被稱爲「須彌世界」,相當于一個太陽系。虛空中還有叁千大千世界、無量恒河沙世界。

  佛陀從業力緣起、心識變現,來說明宇宙的形成,認爲山河大地都是法身呈現出來的自然生命;雖然角度和科學家稍有差異,但其見解卻是一樣精辟且具科學性。

  地球有百分之七十·八的面積爲海洋,平均深度爲叁·七公裏,如再加上內海、湖泊、冰河等,水的面積更高達地球面積的百分之七十四·叁五。而且,形成生命的細胞是誕生于海洋,水可說是生命的來源,人體也是百分之七十由水構成的哦!

  生命不能沒有水,但是海洋裏全是不能飲用的鹹水。所幸太陽的能量能將海水蒸發,變成雨水降至大地,有的滲入土裏,有的流入湖泊溪河,最後又返回海洋。藉由這種陸地、大氣和海洋間水的交遞轉換的「水文循環」( Hydrologic cycle),海洋的鹹水才能變成淡水,才能滋潤生命,爲萬物所使用。同樣的,陸地上的生物,尤其植物,在水的循環過程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藉著森林的樹根吸收水份,穩住土壤,溪河不致泛濫而正常流入大海,幹旱時也能維持濕度,調節氣候。

  水無所不在,在地球各個角落循環,並以不同面貌存在著。被全球公認爲「可永續性生態學」研究泰鬥的大衛·鈴木博士,于一九叁六年出生于加拿大溫哥華,是日裔加拿大人。他在《神聖的平衡》這本書裏,曾以水分子阿奎的遊曆故事,來說明所有水分子的運行。假如阿奎(Aqua,水的拉丁文讀音)是夏威夷火山爆發噴出的水分子,它在空中載浮載沈。後來隨著雲氣飄至北美大陸的海岸,進入內陸,碰到高高隆起的落矶山脈,帶著阿奎的雲氣開始冷凝、液化,變成雨落到地面,滲入土裏。

  不久,阿奎被一棵樹的根部吸進去,毛細管作用讓阿奎爬上樹幹,到達樹枝,又跑進松果內的一顆種子裏。這時一只小鳥飛來啄食松果,吞食了那粒種子,然後往南遷移飛至中美洲熱帶雨林,不久,被蚊子咬了一口,阿奎便進入蚊子的身體。這只蚊子在小溪上低飛,被一條眼尖的魚吞噬,阿奎又跑進這條魚的肌肉組織。爾後,雨林原住民前來捕魚,抓走了含有阿奎的魚,阿奎成了餐桌上的美食,落入人類的肚子裏。

  這就是阿奎無窮無盡、變化多端的曆程;所有的水分子即是如此的在天上、海洋、江河湖泊、陸地上以及生物體內逗留和循環。

  水分子雖然簡單,只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組成,但卻具有奇異的特性。除了具備固體、液體、氣體叁態之外,一般而言,物質由液體變成固體,會密度提高,重量增加,但是水在平常溫度時是液態,其比重在攝氏四度時最重,因此冰能浮于水,即使外面天寒地凍,海面湖面結成厚厚的冰,底下的溫度一定保持在攝氏四度,如此冰下的衆多生物才得以維持生命。

  而且水能吸收、儲存和放射熱能。夏天時,海洋、江河儲存大量的熱能,到了冬天釋放出來,調節地表的溫度。洋流也會在熱帶地區吸收大量熱能,運送到寒帶地區,使當地的空氣變溫暖。水還具有超強的溶解能力,能分解生物體內的細胞分子並運送養分,也可以溶解岩石,及分解土壤中的養分和物質,將它們帶入地底。

  既是生命的泉源,水不只有著變化多樣的面貌,它更有生命力與情感!日本 I.H.M 總合研究所所長江本勝博士,十多年來,以波動測定法進行水的研究,後來又從水結晶照片中發現許多水的訊息。在他二○○二年十月出版的《生命的答案,水知道》這本書裏提到,較之于自來水,天然水展現的結晶都異常美麗,而且水會聽音樂,書中寫道:

  聽到貝多芬「田園交響曲」的水,呈現的結晶正如明朗爽快的曲調般美麗而整齊。遇上對美充滿深刻祈望的莫紮特「四十號交響曲」,結晶體也竭盡全力的呈現華麗的美感。……相對的,讓水聽充滿憤怒及反抗語言的重金屬音樂,結晶呈現的全都是淩亂毀損的形狀。

  水能懂得人的心念,也會閱讀文字:

  看到「謝謝」的水,呈現的是清楚而美麗的六角型結晶;看到「混蛋」的水,呈現的結晶則和聽到重金屬樂時一樣,是細碎零散的結晶。

  所謂「良言一句叁冬暖,惡語一句六月寒」,水也喜歡聽好話,也能感受人的心念之善惡。佛教度衆的四攝法門,其中一項「愛語」攝,即是依衆生根性而善言慰喻,而給予贊歎、肯定。對于如佛之法身無所不在、和我們息息相關的水,我們能不心存感激,善待、珍惜它們嗎?

  地球是活的,幾十億年來,它無時無刻不在變動著。早期的地球除了水,就是赤裸裸的巨大岩石,經過風、水、冰長期的侵蝕,有的形成獨特的山嶽,有的磨蝕成平原,有的切割成峽谷。即使是巍峨高聳的山脈,也會由于自然因素的侵襲、分解、脫落而慢慢化成碎片,堆積沈澱,如同人類的生老病死一樣,等另一個造山運動繼續再産生新的山脈;無論是山脈、丘陵、高原,都是如此的形成、潰散,再潰散、形成的循環流轉。

  二○○二年十一月份的《聯合報》就曾報導,意大利西西裏島附近有一座沈沒一百七十年的火山島,由于頻繁激烈的地震活動,可能會在不久重新浮出海面。已有統領西西裏島的波旁王朝、意大利、英國、西班牙四個國家,宣稱擁有該島主權,甚至意大利已派潛水員到海中的火山頂插上國旗,希望在它一浮出水面,立刻宣稱其爲意大利領土。

  常言「青山不老,綠水長存」,事實上,如《八大人覺經》一開始即言「世間無常,國土危脆」,萬事萬物沒有恒久不變的,緣生則聚,緣滅則散,堅硬如山石,也須曆經成住壞空的生滅過程。

  岩石經過漫長風化形成土壤,土壤裏的成份又不斷混合、製造,才構成今日能創造生命的大地。如果將一撮土壤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會…

《佛教與自然生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與花的因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