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自然生態(下)▪P2

  ..續本文上一頁發現土裏竟是一個熱鬧的大千世界,有機物、無機物、動物、植物、礦物;各種液體、氣體、軟的、硬的物質,都在土裏忙碌的活動著。

  世界知名的當代生物學家威爾森(Edward .O. Wilson)在《大自然的獵人》書中寫道:

  一公克的尋常土壤,只不過用拇指和食指輕輕捏起的份量,裏頭便棲息了一百億個細菌。牠們代表了成千個物種,而且幾乎全不爲科學界所知。……

  「佛觀一鉢水,八萬四千蟲」,若非從顯微鏡觀之,誰又能相信?這些微生物肥沃了土壤,讓大地成爲人類賴以爲生的母親。

  2.孕育萬物

  占有地球百分之七十·八面積的海洋,一直是人類生活和活動的泉源。翻開地球,我們會發現許多最古老、人口最多和重要的工商業城市,不是在海岸在線,就是離海岸線不遠。在氣候上,沿岸地區冬天溫和、夏天涼爽,空氣較清新流暢,適合定居;沿海地區降雨機率大,也有利農耕,漁業的發展更不用說,其它像食鹽提煉、藻類栽培、珊瑚珍珠采收、商業運輸、觀光事業等,都是海洋對人類顯而易見的貢獻。

  水和空氣(風)一樣,都是生命不可缺少的要素。我們每天必須吸收一定量的水分,來補充流汗、排尿、排便,甚至吐氣所流失的水,以維持體內的平衡。還有人類的衣食、物質、能源所需,無一不耗用大量的水,除了煮飯、煮菜、洗澡、洗衣服、洗車等日常生活所用,種植稻米蔬果需要水的灌溉;電器用電,須水力發電;紙類、陶瓷、金屬之製作皆須耗費大量的水,而工業用水更是龐大。可以說所有生物裏,最會利用水,也最需索無度的就是人類!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出版的 Source 統計,全世界的水百分之九十七·五爲鹹水,剩下的百分之二·五爲淡水。這些淡水大部分存于冰山、冰帽,或爲地下水、湖泊河道的水,全世界的水中只有百分之○·○○○七是立即可用的。

  雖然藉著奇妙的水循環,不可飲用的海水蒸發至天上,能降下甘霖,但是由于人類對自然生態缺乏正確的認識,不知珍惜自然資源,砍伐樹林,導致水源流失。而工業用廢水、排泄物排入河流,滲入土裏;溪河湖泊被傾倒廢棄物、水泥等,都造成水質惡化、水源汙染等問題,嚴重威脅人類和動植物的健康,原本平衡的自然生態也瀕臨破壞瓦解。

  在《勝鬘寶窟》裏記載大地有叁義:「一牢固難傾,二生長萬物,叁能擔負山河。」如前所言,大地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能孕育生命,是衆生之母,我們的食物大都直接或間接來自于土壤。不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現代化、機械式的農耕,引水灌溉、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破壞土地原有的益菌和微生物的生長,雖然生産量增加,但是使得土質惡化、有機物質減少、土壤變薄流失,都是得不償失、難以彌補的後果;無怪乎世界會成、住、壞、空!

  現代農耕方法如此嚴重侵蝕大地,諾貝爾獎得主肯達爾與人口生物學者大衛·皮曼岱爾即痛心地說:

  現代土壤流失的速度是形成速度的十六到叁百倍。過去四十年裏,土壤流失已讓全球農夫廢耕了四億叁千萬公頃農地,約占全球現今農地的叁分之一。

  勃納·坎貝爾博士也說:

  陸地生態系每年製造一千億噸有機物質,人類直接使用、分配或摧毀掉的有機物質便占了百分之四十。換言之,地球生態是靠千萬物種聯系,人類卻使這些物種無立足生存之地。

  如何讓大地恢複原有的生産力和健康,是地球上每一個人的責任。已開發國家的人民已有所警覺,開始對有機栽培和無農藥産品感興趣。臺灣的洪百裏生物科技公司基于對土地的關懷,近年來也致力研發微生物分解有機廢物的技術,藉由「有機廢棄物再生設備」,不只能減少垃圾量,微生物分解廚余後,還可作爲土地的有機肥料。

  佛教非常了解自然生態的重要,佛陀常常教誨弟子不得任意砍伐樹木,做好水土保持。在《佛製比丘六物圖》裏提到:「觀蟲濾水,是出家之要儀。」佛陀以其般若智能知道水裏含有無數微生物,因此告誡弟子喝水時須先用濾水袋過濾,以免殺害蟲蟻。還有睒子菩薩「蹈地常恐地痛」,也是對大地的珍惜。

  在佛教中,最有名的自然生態保育專家,當屬阿彌陀佛,他在因地修菩薩行時,以其清淨識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清淨之行,發下四十八大願,曆經久遠時日,建造完成今日的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建設是黃金鋪地、七寶樓閣、八功德水,房屋、樹木、花草、公共設施都非常美好。淨土中只有公益沒有公害,只有美好沒有髒亂,更沒有黑煙廢氣、喧囂噪音、汙染;說到氣候是清爽宜人,說到水則是含有澄淨、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和、除息、養根等八種特質的八功德水。其它像藥師佛的琉璃淨土、彌勒佛的兜率淨土等,也都是理想中的自然世界。

  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一日,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與教育部、行政院環保署、農委會、臺灣省林務局、中國時報、財團法人壽山文化基金會、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等單位聯合舉辦「種兩百萬棵樹救大高雄水源及廢紙回收」運動。以種兩百萬棵樹,直接救水源;而廢紙回收可以減少砍樹量,是救大樹,又間接救水源。救水源看似小事,實則影響深遠!

  荀子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山河大地如廣大無私之佛體,承載孕育一切衆生,聰明絕頂又主掌當今地球生殺大權的人類,實在應有一番徹底的省思和改變!誠如坎貝爾在《人類生態學》一書裏寫道:

  我們與地球、海洋、空氣、四季、動物與花果共同織成一個網絡。在這個網絡裏,牽一發動全身,每一個因素都對另一個因素有所影響。我們是地球這個「大整體」的一部分,如果人類想要存活,便要懂得尊敬、保護、熱愛地球的多樣性表現。

  3.豐富文化

  大自然裏的山河大地孕育我們生命,提供我們生存的物質來源,在精神文明上,它們更具有清淨、光明、智能等無量功德。

  早期的人類社會,有自然崇拜的習俗,藉著天、地、山、水等自然神只的膜拜,作爲精神寄托和心理祈求。《山海經》裏記載著數百多座山的不同形式之祭祀。中國的皇帝也以祭祀名山大川來祝禱國泰民安,尤其「封禅」更是國家重要大典,封,是帝王到泰山頂上祭天;禅,是到泰山腳下祭地。在希臘神話裏,也將地神蓋娅(Gaea)視爲衆神之母,古詩人荷馬歌頌她爲「大地之母,衆生之母,萬物最古老者。」

  後來的學者、思想家,則進一步思索人與山河大地的關系,提出天人合一、天人和諧等思想。如孔子認爲自然山水具備君子美德,而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從遊山玩水之間,能薰陶到君子智仁的美德。曾經幫助劉秀複興漢室,立過功勞,卻不願爲官的嚴子陵,範仲淹歌頌他:「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也是以山水來形容人的德行。

  崇尚自然的莊子曾自豪:「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爲常」,在他眼中,天地一切原本都是自然存在的,他把自己的生命融于宇宙中,與天地同生,與萬物共享。他認爲人世間的苦難都是由于違反了自然,而「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才是最合乎自然的態度。

  魏晉南北朝之後,自然山水開始成爲人們審美、怡情的對象,尤其詩人、畫家、士人、官宦、僧侶、道士,常常在名山勝水間,一面欣賞山水,一面吟詩作畫,清談玄理,或參禅悟道,于是開創了中國山水文化,如謝靈運「杖策孤征,入澗水涉,登嶺山行,陵頂不息,窮泉不停」,終日徜徉山泉之間,寫下大量的山水詩。

  曹操有名的四言詩〈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也是藉自然景物之描寫,展現他氣勢雄渾的精神世界。

  還有,陶淵明「性本愛丘山」,縱情于大自然的山林田園,時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情。「一鬥百篇逸興豪,到處山水皆故宅」的李白,更是浪迹天下,爲名山好水寫下大量的詩作,如「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蘇東坡一生屢遭貶谪,但他熱愛山水,見到好山好水就禁不住歌詠,如看到長江的壯美,寫道:「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西湖的秀麗,引發他寫下流傳千古的名詩:「水光潋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參修佛法之後,他更認爲山河大地皆是佛的法身而寫下:「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範仲淹在〈嶽陽樓記〉裏描寫洞庭湖:「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晖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也說:「八百裏洞庭今入眼,五千曆史再從頭」,藉著文學家的筆,煙波浩淼的洞庭湖更引人遐思了。

  在山水畫方面,宋朝的山水畫家郭熙對山水有深入的觀察。他曾說:「山之體,石爲骨,林木爲衣,草爲毛發,水爲血脈,雲煙爲神采,岚霭爲氣象,寺觀村落橋梁爲裝飾也。」此段話爲風景畫裏,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關系和處理,作了生動貼切的描寫。

  宋代盛行在名山大川辦書院,則爲山水增添新的文化氣息。其它像山水哲學、山水音樂、山水園林、山水地理,以及現代利用山水豐富的資源,作自然科學教育,也是山河大地賦予人類的精神文化功能。

  山脈河川都是地球不斷演變而形成的自然景觀,由于地質、地理條件的不同,它們便各自呈現萬種風情,爲世間提供絢麗多姿的面貌。例如以中國名山而言,一般人說:泰山天下雄、黃山天下奇、華山天下險、峨嵋天下秀、青…

《佛教與自然生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與花的因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