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自然生態(下)▪P3

  ..續本文上一頁城天下幽等,便是形容這些山脈獨具的形象。

  綿亘于中國西藏、印度、不丹、尼泊爾之間的喜馬拉雅山,最高處有八八五○公尺,是世界第一高峰,因其具聖潔、美麗和神秘的形象,西藏人稱它爲「珠穆朗瑪」,即雪山女神之意。其它有名的山脈,如臺灣最高峰玉山、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南美洲的安地斯山脈、北美洲的洛矶山脈等,也都各具風采。

  水本來是透明無色的,但因地理環境及所含礦物質的不同,而産生豐富的色彩,如黃河含沙量大,成爲獨特的黃色巨流。另外,金沙江的白浪、富春江的碧波,也是以水色不同而聞名。唐朝詩人王勃〈滕王閣序〉的名句:「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形容天色、水色相互輝映的美景;「山在虛無缥缈間」,有著雲飄似山移的意境;「船上看山如走馬,倏忽過去數百群」,則是蘇東坡描寫泛舟觀景,群山遊移的動態美。山水除了有形象、色彩、動靜的視覺之美,也有聽覺美,如驚濤拍岸、瀑落深潭、溪流山澗、空谷回音等。

  唐朝劉禹錫的〈陋室銘〉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人們徜徉山水,怡情悅性,也賦予山水更深一層的精神意義與文化內涵。

  (二)佛教與山河大地

  1.深山古寺

  自古「天下名山僧占多」,凡是到佛教勝地朝拜或遊覽參觀者,無不被名山古刹那依山傍水,林木繁茂的旖旎風光所折服。這些優美宜人的景色大多非自然而成,是凝聚許多高僧大德的智能,艱苦創立,辛勤墾植而建構的。

  如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位于安徽省的「九華山」,是地藏菩薩成道教化衆生的道場。九華山峰巒奇麗,高出雲表,詩聖李白曾題詩:「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挂綠水,秀出九芙蓉。」山中多溪流、瀑布、怪石、古洞、蒼松、翠竹,山光水色,獨特別致。

  位于山西五臺縣東北部的「五臺山」,相傳爲文殊師利菩薩應化的道場。因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故稱五臺,整個五臺山寺院林立,殿堂樓閣不計其數。

  峨嵋山是普賢菩薩示現說法的道場,位于四川峨眉縣,岡巒疊起,氣勢如虹,蜿蜒一百八十余公裏。現有伏虎寺、報國寺、清音閣、仙鋒寺、金頂、光相寺等七十余寺院,爲僧肇、慧通、廣濟等法師所創建。

  供奉觀世音菩薩,素有「海天佛國」之稱的普陀山,位于浙江定海縣東海中的舟山群島,四面環海,山中岩峰洞窟天然形成,海潮聲與山中寺院梵音交相和鳴,構成一幅海天佛國的奇境。

  此外,開創天臺宗的智顗大師,在位于浙江臺州府佛霞嶺山脈的天臺山峰修道二十多年,創建了國清寺等十二所道場。寺院周圍環境清幽,前有千竿修竹,外有溪谷回流,附近風景勝地很多,是一處層巒聳翠的深山叢林。位于江西省北部南嶺的廬山,風景幽雅,氣候溫和,處處奇峰峭壁,巉岩怪石,峽谷之間流泉飛瀑,是我國首屈一指的避暑勝地。東晉時代,開創淨土宗的慧遠大師在此結社念佛,創建東林寺。江南著名古刹之一的攝山棲霞寺在深山峻嶺之中,寺後山崖鑿有衆多佛龛、佛像,而稱千佛嶺,該寺是清末明初年間宗仰上人所重建。有謂「春有牛首,秋有棲霞」,此佛窟和雲崗、龍門、大足等佛窟相互輝映,增添中華大地的文化生命。

  著名的五嶽是中國名山代表,它們和佛教也有諸多因緣:東嶽泰山除了雄偉壯觀,數千年來,因融入帝王封禅、詩畫意境、科學研究及宗教神話等,而形成泰山獨特的山水文化,也于一九八七年被列入世界遺産目錄。位于河南省的中嶽嵩山,因其地形聳峻險要,自周、秦、漢以來,一直是軍事重鎮和兵家必爭之地。此山亦爲人文荟萃之地,有五十多處被列爲文物保護地。座落于嵩山山脈東的少室峰,菩提達磨曾在此面壁九年修禅入定,傳法予慧可,創建禅宗祖庭,其中的少林寺,則是北魏印度高僧佛陀禅師得到孝文帝相助而建立的。

  北嶽恒山位于山西省,其山勢磅礡,儀態非凡,最著名的是構築于峽谷懸壁之上的懸空寺,這座依岩作基,就崖起屋的寺院被稱爲「天下巨觀」。位于黃河與渭河之濱的西嶽華山,《山海經》說它:「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裏。」華山曾經是道家天下,因此自然景觀中融有談玄說秘的奇險。

  南嶽衡山位于湖南省,其山體由花崗岩構成,但植被茂密,兼具外柔內剛的氣質。佛教曾在此相當興盛,有所謂南嶽四絕:「祝融峰之高、方廣寺之深、藏經樓之秀、水簾洞之奇」,除方廣寺,著名的寺院尚有福嚴寺、南臺寺等。

  此外,韓國的通度寺、海印寺、松廣寺,日本的比叡山、高野山等,也都是建在山邊水涯的寺院。

  2.緣起性空

  佛教主張宇宙是由無數個小「世界」所構成。根據《起世經.閻浮洲品》描述:一千個世界集合爲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集合爲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集合爲一個「大千世界」;因此合小千、中千、大千,總稱爲「叁千大千世界」,這就是一佛的化境,約當爲一個銀河系。在宇宙中存在著數不盡的叁千大千世界,佛經稱爲「十方恒沙世界」、「十方微塵世界」,可見宇宙的浩瀚廣大。

  每一個世界從成立到毀滅,其過程可分爲成、住、壞、空四個時期,稱爲「四劫」,四劫之中各有二十中劫,總合爲八十中劫,稱爲一大劫。從小劫、中劫到大劫,總稱阿僧只劫。

  「成劫」爲器世間(山河、大地、草木等)與衆生世間(一切有情衆生)成立的時期。即由有情的業增上力,于空間生起微細的風,次第生成風輪、水輪、金輪,慢慢又形成山河、大地、生物。

  「住劫」爲器世間與衆生世間安穩、持續的時期。此一時期,每一中劫含括增劫和減劫;每逢減劫時,便有刀兵、疾疫、饑馑等叁種災害産生;我們這個時代應屬于減劫吧!

  「壞劫」時的世界經由火、水、風叁災而毀壞。首先是有情生命的滅絕,稱爲趣壞、有情壞;接下來,世界出現七個日輪,起大火災,把初禅天以下的器世間燒壞;次起水災,水淹至二禅天;最後是風災,壞滅叁禅天,稱爲界壞、外器壞。唯有四禅天不爲叁大災所壞,就是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天,經過八萬大劫,仍歸壞滅。

  到了「空劫」,世界已壞滅,于欲、色二界之中,唯有色界的第四禅天尚存,其它則全入于長期的空虛中。

  等到世界再成立,又是一個成、住、壞、空的大劫。宇宙就是在成住壞空的過程中,反複生滅,輪回流轉,每一周期大約要十二億八千萬年。

  佛教認爲自然界的林林總總,萬事萬物的生滅變化,總離不開物質與精神的「色、心」二法。從小至一麻一麥、一微塵一心念,大至山河大地、須彌法界,總不出色心的範圍。

  自然界的山河大地,乃至所有人事物境的生起、還滅,均脫離不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普遍而必然的現象。《成佛之道》裏有幾句話最能說明無常的道理:

  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國家治還亂,器界成複毀。

  世間萬事萬物沒有永恒存在的實體。以時序來說,春夏秋冬,寒來暑往,四季遷流,輪回不已;生物界有生、老、病、死的變化過程,若一息不還,即如同灰壤;國土世間危脆不實,逃不過成、住、壞、空的循環,如強烈的大地震,能將高樓林立的城市夷平,地殼震裂,甚至能吞噬山川河流,使桑田變滄海,滄海變桑田。

  「諸法無我」更進一步說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不會自己生成,不是固定不變,也不是單一的獨立體,而是種種要素的集合體,依緣而刹那生滅,沒有一樣東西是真實、常住不變的「我」。

  因此,緣起性空是自然界的理則,自然界的一切物質,都是由一種或多種物質所構成的,它們都是相互關系條件的配合,例如:決定人類命運的自然力量有飓風、雷電、火山爆發、地震和冰川,但是也因爲這些自然的力量,而使人類在其它方面增加許多的養分。閃電是最突出的例子,以美國爲例,每年因雷擊喪生的人數平均約四百人,受傷一千人,財物損失約叁千七百萬美元,因雷電而引起森林大火的損失,還不包括在內。可是另一方面,如果沒有閃電,植物就不能生存。因爲地球大氣中大約百分之八十是氮,氮是植物的主要食糧,每方哩地面的上空存有這種養分約二千二百噸。但是氣態的氮不能溶解于水,對于植物毫無用處,必須經過某種變化後,植物才能夠把它吸收。閃電能觸發這種氮元素的化學變化,使氣體狀態的氮,變爲植物可吸收的氮。

  雖然這只是大自然界中的一個例子,但也能充分說明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是相依相待,相互因緣關系的生存。在《增一阿含經》有一個例子很能說明「緣起性空」的道理:「猶如鑽木取火,然後火生;火亦不從木生,亦不離木。若複有人劈木求火,亦不能得,皆由因緣會合,然後有火。」因此《大寶積經》雲:「以衆緣故起,一切無堅實。法語自性空,自性無有相。」

  3.萬法唯心

  真如自性是自然界的本體。佛說:「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這真如自性是萬有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本體。《首楞嚴義疏注經》寫道:

  諸法唯心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也說:

  言一法者,所謂一心也,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唯一真如。

  外在的世界如果離開這一顆能知覺的心、能分辨的識,就無實在意義,更無實體存在。因爲有心識才有世間,心識若無,也感受不到世間的存在。所以僧肇大師有感而發:「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凡人總是以見聞覺知來看大自然,但是更重要的,我們還有一個靈明不昧,能與大自然感應,甚至包容大自然的真如自性。

  法相宗的唯識說,主張萬法皆由業感受報的主體阿賴耶識所變現。由于阿賴耶識含藏各種種子,遇緣起現行,現行又回薰種子,受薰的種子遇緣又起現行,如此…

《佛教與自然生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與花的因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