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与自然生态(下)▪P2

  ..续本文上一页发现土里竟是一个热闹的大千世界,有机物、无机物、动物、植物、矿物;各种液体、气体、软的、硬的物质,都在土里忙碌的活动著。

  世界知名的当代生物学家威尔森(Edward .O. Wilson)在《大自然的猎人》书中写道:

  一公克的寻常土壤,只不过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起的份量,里头便栖息了一百亿个细菌。牠们代表了成千个物种,而且几乎全不为科学界所知。……

  「佛观一鉢水,八万四千虫」,若非从显微镜观之,谁又能相信?这些微生物肥沃了土壤,让大地成为人类赖以为生的母亲。

  2.孕育万物

  占有地球百分之七十·八面积的海洋,一直是人类生活和活动的泉源。翻开地球,我们会发现许多最古老、人口最多和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不是在海岸在线,就是离海岸线不远。在气候上,沿岸地区冬天温和、夏天凉爽,空气较清新流畅,适合定居;沿海地区降雨机率大,也有利农耕,渔业的发展更不用说,其它像食盐提炼、藻类栽培、珊瑚珍珠采收、商业运输、观光事业等,都是海洋对人类显而易见的贡献。

  水和空气(风)一样,都是生命不可缺少的要素。我们每天必须吸收一定量的水分,来补充流汗、排尿、排便,甚至吐气所流失的水,以维持体内的平衡。还有人类的衣食、物质、能源所需,无一不耗用大量的水,除了煮饭、煮菜、洗澡、洗衣服、洗车等日常生活所用,种植稻米蔬果需要水的灌溉;电器用电,须水力发电;纸类、陶瓷、金属之制作皆须耗费大量的水,而工业用水更是庞大。可以说所有生物里,最会利用水,也最需索无度的就是人类!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出版的 Source 统计,全世界的水百分之九十七·五为咸水,剩下的百分之二·五为淡水。这些淡水大部分存于冰山、冰帽,或为地下水、湖泊河道的水,全世界的水中只有百分之○·○○○七是立即可用的。

  虽然藉著奇妙的水循环,不可饮用的海水蒸发至天上,能降下甘霖,但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生态缺乏正确的认识,不知珍惜自然资源,砍伐树林,导致水源流失。而工业用废水、排泄物排入河流,渗入土里;溪河湖泊被倾倒废弃物、水泥等,都造成水质恶化、水源污染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原本平衡的自然生态也濒临破坏瓦解。

  在《胜鬘宝窟》里记载大地有三义:「一牢固难倾,二生长万物,三能担负山河。」如前所言,大地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能孕育生命,是众生之母,我们的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土壤。不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现代化、机械式的农耕,引水灌溉、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破坏土地原有的益菌和微生物的生长,虽然生产量增加,但是使得土质恶化、有机物质减少、土壤变薄流失,都是得不偿失、难以弥补的后果;无怪乎世界会成、住、坏、空!

  现代农耕方法如此严重侵蚀大地,诺贝尔奖得主肯达尔与人口生物学者大卫·皮曼岱尔即痛心地说:

  现代土壤流失的速度是形成速度的十六到三百倍。过去四十年里,土壤流失已让全球农夫废耕了四亿三千万公顷农地,约占全球现今农地的三分之一。

  勃纳·坎贝尔博士也说:

  陆地生态系每年制造一千亿吨有机物质,人类直接使用、分配或摧毁掉的有机物质便占了百分之四十。换言之,地球生态是靠千万物种联系,人类却使这些物种无立足生存之地。

  如何让大地恢复原有的生产力和健康,是地球上每一个人的责任。已开发国家的人民已有所警觉,开始对有机栽培和无农药产品感兴趣。台湾的洪百里生物科技公司基于对土地的关怀,近年来也致力研发微生物分解有机废物的技术,藉由「有机废弃物再生设备」,不只能减少垃圾量,微生物分解厨余后,还可作为土地的有机肥料。

  佛教非常了解自然生态的重要,佛陀常常教诲弟子不得任意砍伐树木,做好水土保持。在《佛制比丘六物图》里提到:「观虫滤水,是出家之要仪。」佛陀以其般若智能知道水里含有无数微生物,因此告诫弟子喝水时须先用滤水袋过滤,以免杀害虫蚁。还有睒子菩萨「蹈地常恐地痛」,也是对大地的珍惜。

  在佛教中,最有名的自然生态保育专家,当属阿弥陀佛,他在因地修菩萨行时,以其清净识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清净之行,发下四十八大愿,历经久远时日,建造完成今日的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建设是黄金铺地、七宝楼阁、八功德水,房屋、树木、花草、公共设施都非常美好。净土中只有公益没有公害,只有美好没有髒乱,更没有黑烟废气、喧嚣噪音、污染;说到气候是清爽宜人,说到水则是含有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息、养根等八种特质的八功德水。其它像药师佛的琉璃净土、弥勒佛的兜率净土等,也都是理想中的自然世界。

  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一日,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与教育部、行政院环保署、农委会、台湾省林务局、中国时报、财团法人寿山文化基金会、自然生态保育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种两百万棵树救大高雄水源及废纸回收」运动。以种两百万棵树,直接救水源;而废纸回收可以减少砍树量,是救大树,又间接救水源。救水源看似小事,实则影响深远!

  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山河大地如广大无私之佛体,承载孕育一切众生,聪明绝顶又主掌当今地球生杀大权的人类,实在应有一番彻底的省思和改变!诚如坎贝尔在《人类生态学》一书里写道:

  我们与地球、海洋、空气、四季、动物与花果共同织成一个网络。在这个网络里,牵一发动全身,每一个因素都对另一个因素有所影响。我们是地球这个「大整体」的一部分,如果人类想要存活,便要懂得尊敬、保护、热爱地球的多样性表现。

  3.丰富文化

  大自然里的山河大地孕育我们生命,提供我们生存的物质来源,在精神文明上,它们更具有清净、光明、智能等无量功德。

  早期的人类社会,有自然崇拜的习俗,藉著天、地、山、水等自然神只的膜拜,作为精神寄托和心理祈求。《山海经》里记载著数百多座山的不同形式之祭祀。中国的皇帝也以祭祀名山大川来祝祷国泰民安,尤其「封禅」更是国家重要大典,封,是帝王到泰山顶上祭天;禅,是到泰山脚下祭地。在希腊神话里,也将地神盖娅(Gaea)视为众神之母,古诗人荷马歌颂她为「大地之母,众生之母,万物最古老者。」

  后来的学者、思想家,则进一步思索人与山河大地的关系,提出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等思想。如孔子认为自然山水具备君子美德,而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游山玩水之间,能薰陶到君子智仁的美德。曾经帮助刘秀复兴汉室,立过功劳,却不愿为官的严子陵,范仲淹歌颂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也是以山水来形容人的德行。

  崇尚自然的庄子曾自豪:「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在他眼中,天地一切原本都是自然存在的,他把自己的生命融于宇宙中,与天地同生,与万物共享。他认为人世间的苦难都是由于违反了自然,而「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才是最合乎自然的态度。

  魏晋南北朝之后,自然山水开始成为人们审美、怡情的对象,尤其诗人、画家、士人、官宦、僧侣、道士,常常在名山胜水间,一面欣赏山水,一面吟诗作画,清谈玄理,或参禅悟道,于是开创了中国山水文化,如谢灵运「杖策孤征,入涧水涉,登岭山行,陵顶不息,穷泉不停」,终日徜徉山泉之间,写下大量的山水诗。

  曹操有名的四言诗〈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也是藉自然景物之描写,展现他气势雄浑的精神世界。

  还有,陶渊明「性本爱丘山」,纵情于大自然的山林田园,时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一斗百篇逸兴豪,到处山水皆故宅」的李白,更是浪迹天下,为名山好水写下大量的诗作,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苏东坡一生屡遭贬谪,但他热爱山水,见到好山好水就禁不住歌咏,如看到长江的壮美,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西湖的秀丽,引发他写下流传千古的名诗:「水光潋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参修佛法之后,他更认为山河大地皆是佛的法身而写下:「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描写洞庭湖:「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说:「八百里洞庭今入眼,五千历史再从头」,藉著文学家的笔,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更引人遐思了。

  在山水画方面,宋朝的山水画家郭熙对山水有深入的观察。他曾说:「山之体,石为骨,林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脉,云烟为神采,岚霭为气象,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此段话为风景画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关系和处理,作了生动贴切的描写。

  宋代盛行在名山大川办书院,则为山水增添新的文化气息。其它像山水哲学、山水音乐、山水园林、山水地理,以及现代利用山水丰富的资源,作自然科学教育,也是山河大地赋予人类的精神文化功能。

  山脉河川都是地球不断演变而形成的自然景观,由于地质、地理条件的不同,它们便各自呈现万种风情,为世间提供绚丽多姿的面貌。例如以中国名山而言,一般人说: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嵋天下秀、青…

《佛教与自然生态(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与花的因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