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家、使役和负重等,现在人类和动物则发展为相互牵连、作伴的关系。亲人性的动物常常以牠们的同理心、接纳、陪伴和无条件的爱,滋润人心。《狗狗知道你要回家》里记载,美国费城曾进行一项研究,发现心脏病患、高血压、忧郁症的患者,经医生建议,饲养猫狗之后病情改善许多。在「宠物疗法」计画中,也让宠物前往医院、收容所、老人之家,拜访住在那里的人,据说效果非常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大陆知名作家余秋雨在《山居笔记》一书中提到,在云南昆明的翠湖公园,流传一则「海鸥老人」的感人故事。每年都有一批海鸥远从西伯利亚飞来翠湖公园过冬,刚从化工厂退休的吴庆恒先生,只要海鸥一到,总会风雨无阻地到公园餵牠们吃东西。吴庆恒餵食海鸥的身影,和海鸥一样成了翠湖公园的一景,当地人都称吴庆恒为「海鸥老人」。
如此过了十一年,后来海鸥老人去世了,一群与老人结识的朋友,为老人在翠湖边发起一个签名告别式。当他们把一张放大成二十四寸、老人餵海鸥的照片,放在他生前餵食海鸥的地方时,人们惊奇地发现,海鸥马上在老人的遗像前,排成整齐的队伍,还不时有其它的海鸥飞来,定格在空中,凝视著老人的遗照。仪式结束,朋友们欲收起老人的照片,原本排列整齐的海鸥突然噪动起来,「鸥!鸥!」的叫声不绝于耳,彷佛在呼唤著老人。
动物有佛心,能与人感应道交。在《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二中记载,唐朝法融禅师十九岁学通经史,后来放弃追求儒学,落发隐居在牛头山幽栖寺。禅师精进用功,修行有成,林中百鸟有灵,衔花供养禅师,而有了「百鸟衔花」的美谈。
「虎溪三啸」的典故,也是动物佛心的最佳实例。慧远大师定居庐山东林寺时,发愿三十年不踏出山门一步,送客若超过虎溪,山中老虎会发出吼叫声。有一回,陶渊明、陆静修来访大师,三人相谈契机,不觉超过虎溪,直至吼声传来,慧远才警觉,三人相视而笑。
3.聪明伶巧
动物有牠们独有的感觉、行为能力和沟通方式,较高等的动物更具备喜怒哀乐的感情,会思想、会学习,牠们「动脑筋」之后所表现出的行为,常令人莞尔并叹为观止。
一九七三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劳伦兹(Konrad Lorenz),是动物行为研究的先驱。他在《所罗门王的指环》里生动报导动物的许多不同习性和行为模式。他认为许多动物喜欢恶作剧的程度和调皮捣蛋的能力,是和智力成正比的。
他描写小鱼儿回家睡觉的过程极为有趣,鱼爸爸、鱼妈妈赶孩子回巢睡觉的方法是:将幼鱼含进嘴里带回家,从嘴里吐出的幼鱼,其气囊会自动紧缩,身体变得比水重,而乖乖地沈到洞底睡觉。有一次,一只宝石鱼爸爸在追赶贪玩的孩子途中,一面偷空进食,当牠正咀嚼半截抢到的蚯蚓时,发现尚有一条幼鱼在外面游来游去,牠赶过去,一口将幼鱼吞进已塞满食物的嘴里。此时鱼爸爸嘴里有两样东西:一样要进胃,一样要进巢,怎么办?
牠跟人一样,先把一切行动停顿下来,呆了几秒钟,绞尽脑汁,想出了办法:先把嘴里的食物吐出来,再将幼鱼吐出来,经过「变重」的反射作用,鱼宝宝乖乖地沈到水底。然后,鱼爸爸一边监视躺在水底的孩子,一边不慌不忙的把蚯蚓吃掉,吃饱后再把小孩吸进嘴里,带回家交给鱼妈妈。
白居易称赞鹦鹉「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不过,一般而言,鸟类没有发达的大脑,鹦鹉和其它鸟类的说话,仅是一种反射的仿效行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是美国帕杜大学女心理学家爱伦·皮普伯格却提出一个新观点,她经过实验,发现鸟经由学习,也能理解语词的含义,进而对人们提出要求。
劳伦兹也提过他曾饲养一只非常聪明、顽皮的鹦鹉,这只鹦鹉趁著他父亲在阳台睡午觉时,咬下他身上所有的扣子,并且整整齐齐的排在地上:袖子的扣子做一堆,背心的扣子一堆、裤子的扣子一堆;丝毫没错。这只鹦鹉另一个把戏是:牠喜欢咬住一团毛线的线头,然后冲向天空,把整团毛线打开,再绕著树规则的打转,将整棵树都缠上鲜艳的毛线。
还有,劳伦兹养的穴乌,能认出人的嘴巴也是摄取食物的入口。牠喜爱主人,所以常将自己嚼碎的食物,固执的塞进主人的嘴里,如果主人不肯张嘴,牠便将食物往他的耳朵里塞。
此外,《蒲公英的记忆》里也提到,在美国南威尔斯地区,当地的居民会在某些通道上,平放用钢管或钢条排成的栅栏,这种「挡畜沟栅」,可以让有轮子的交通工具和行人通过,有蹄的动物如牛、羊则会因站不稳而不敢闯过去。但是这种挡畜的设计竟被一只羊破解了!这只羊走到钢栅前,观察一阵子,就躺下来然后滚过去,到了「对岸」再站起来跑走,其它的羊也依样画葫芦,于是这些钢栅就失去阻挡动物的作用了。
人类以饵钓鱼,苍鹭也学会这个伎俩,有人看到牠们在垃圾堆里找面包块,再带到「钓鱼区」把面包丢到水面,然后坐在旁边静静等待,等鱼儿来吃面包,牠就把鱼抓起来吃掉。
动物为了保护幼儿,也会情急智生。在草地筑巢的千鸟,常是狐狸猎食的对象,当狐狸靠近时,为了雏鸟的安全,母鸟只好把自己当诱饵,匆忙跑向狐狸,再模仿田鼠的动作,躲躲闪闪穿过草丛,引诱狐狸跟著牠走,等狐狸走远了,才绕远路飞回来。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古德发现,在干旱季节,黑猩猩会用嚼烂的树叶,吸取树洞中的水来解渴。其它像鸟为了喝牛奶,能喙、爪并用,撬开牛奶瓶的封盖;马的神经系统发达,具备超强的记忆力和判断力,能凭记忆找到返回马厩的路,也会察觉判断骑在牠背上的人是勇敢笃定或畏惧不安,而表现出服从或不服从的态度。
(二)佛教与动物的因缘
随著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的大肆捕杀,野生动物日益减少,生态的均衡受到严重破坏,近几年来,有心之士纷纷奋起,疾呼保育动物的重要性,一些相关的团体组织也应运而生。其实,二千五百多年来,佛教的祖师大德们一直默默地为保育动物奉献心力,其思想与作法值得大家参考效法。
1.戒杀护生
翻开历史,可知古圣先贤大都以心存慈悯、胜残去杀为尚。在《史记·殷本记》里记载商汤护鸟「网开三面」的故事。有一次商汤在野外看见有人张网四面捕鸟,并祈求:「天下四方的鸟,都进入我的网吧!」商汤认为如此全网捕尽过于残忍,便撤开三面的网,对著天空说:「不要命的鸟,就进来吧!」这应是中国护生思想的萌芽。
《论语》上说:「戈不射宿。」「戈」是猎者,「宿」是鸟儿在窝巢里睡觉,当牠们还没有睡醒,拿箭去射杀,使牠们来不及逃避,是不仁的举动。儒家的曾子说:如果没有特殊缘故,随便杀害一只蚂蚁昆虫,就是不孝;没有特殊缘故,随便摘取一花一草,就是不孝。曾子把孝道的层次提升到对动物、植物,乃至对一切众生的爱心,这种无私广被的慈悲仁爱,就是孝顺。
佛教除了提倡不杀生,更进而积极护生。《梵网经》菩萨戒云:「若佛子以慈悲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戒杀护生是对一切有情生命的尊重,所以佛教的戒律对于动物的保护,有著积极的慈悲思想。
另外,佛陀唯恐雨季期间外出,会踩杀地面虫类及草树新芽,所以订立结夏安居的制度;佛教寺院为鸟兽缔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所以不滥砍树木,不乱摘花果,凡此均与今日护生团体的宗旨、措施不谋而合,可说是保育运动的先驱。而梁武帝颁令禁屠之诏,阿育王立碑明令保护动物,则是国家政府基于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大力提倡爱护动物的滥觞。
天台四祖智者大师,曾居住在南方沿海一带,每日见渔民们罗网相连,横截数百余里,滥捕无数的鱼虾生灵,心中不忍,于是购买海曲之地,闢为放生池,共遍及全国八十一个地方。开皇十四年,他应请开讲《金光明经》,阐扬物我一体的慈悲精神,感化以渔、猎为业者,共有一郡五县一千多处,全部止杀而转业。
宋初天台的义寂法师,常应村人邀请,浮舟江上,一面放生,一面讲《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品》;唐代译经僧法成法师,曾在长安城西市疏凿一大坑,号曰「海池」,引永安渠的水注入池中,作为放生之处。唐初杭州天竺寺的玄监法师,常以爱物为己任,将寺前通往平水湖的河流作为放生池,并得到太守的批准,禁止人们在六里内捕鱼。
世间上没有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所以放生不但是为对方延命,也是为自己积德;不但是爱惜生命,也是报答父母深恩。无奈后人实行不当,助长杀生恶业,徒使美意尽失,例如将原本遨翔在山林里的禽鸟,捕来放到尘烟满布的都市中,无异促其早亡;甚至有些人为了要放生,教渔夫去捕鱼,教猎人去打猎,在一捉一放之间,不但令其惊惧,也难免伤到皮肉,危及性命。所以,我们不但要建立正确的放生观念,更应该与时俱进,以积极进取的护生行动来取代弊端丛生的放生形式。
我个人也是从小就很喜欢动物,记得七岁那年冬天,我见到两只小鸡被雨水淋得全身湿透,心中非常不忍,将牠们引至灶前,想藉著火的温度将羽毛烘干,没想到小鸡因为惊慌过度而误入灶中,等到我将牠们从火海里抢救出来时,全身羽毛已经烧光,连脚爪都烧焦了,只剩下上喙,已无法啄食。我每天耐心地一口一口餵食,并常以爱语安慰牠们。如是过了一年多,小鸡居然没有夭折,后来还能长大又下蛋,亲友邻居都视为奇迹,纷纷问我是怎么养活牠们的,其实我只是感同身受,把自己也当成小鸡,处处为牠们设想而已。
在悉尼餵海鸥的情景,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悉尼海边常有海鸥聚集,我和徒众经常将吐司面包撕成一片一片,掷向沙滩上、海面上。渐渐地,海鸥蜂涌而至,甚至在面包还没落地前,就被牠们在半空中接住。餵…
《佛教与自然生态(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