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自然生態(上)▪P6

  ..續本文上一頁家、使役和負重等,現在人類和動物則發展爲相互牽連、作伴的關系。親人性的動物常常以牠們的同理心、接納、陪伴和無條件的愛,滋潤人心。《狗狗知道你要回家》裏記載,美國費城曾進行一項研究,發現心髒病患、高血壓、憂郁症的患者,經醫生建議,飼養貓狗之後病情改善許多。在「寵物療法」計畫中,也讓寵物前往醫院、收容所、老人之家,拜訪住在那裏的人,據說效果非常好,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幫助。

  大陸知名作家余秋雨在《山居筆記》一書中提到,在雲南昆明的翠湖公園,流傳一則「海鷗老人」的感人故事。每年都有一批海鷗遠從西伯利亞飛來翠湖公園過冬,剛從化工廠退休的吳慶恒先生,只要海鷗一到,總會風雨無阻地到公園餵牠們吃東西。吳慶恒餵食海鷗的身影,和海鷗一樣成了翠湖公園的一景,當地人都稱吳慶恒爲「海鷗老人」。

  如此過了十一年,後來海鷗老人去世了,一群與老人結識的朋友,爲老人在翠湖邊發起一個簽名告別式。當他們把一張放大成二十四寸、老人餵海鷗的照片,放在他生前餵食海鷗的地方時,人們驚奇地發現,海鷗馬上在老人的遺像前,排成整齊的隊伍,還不時有其它的海鷗飛來,定格在空中,凝視著老人的遺照。儀式結束,朋友們欲收起老人的照片,原本排列整齊的海鷗突然噪動起來,「鷗!鷗!」的叫聲不絕于耳,彷佛在呼喚著老人。

  動物有佛心,能與人感應道交。在《佛祖曆代通載》卷十二中記載,唐朝法融禅師十九歲學通經史,後來放棄追求儒學,落發隱居在牛頭山幽棲寺。禅師精進用功,修行有成,林中百鳥有靈,銜花供養禅師,而有了「百鳥銜花」的美談。

  「虎溪叁嘯」的典故,也是動物佛心的最佳實例。慧遠大師定居廬山東林寺時,發願叁十年不踏出山門一步,送客若超過虎溪,山中老虎會發出吼叫聲。有一回,陶淵明、陸靜修來訪大師,叁人相談契機,不覺超過虎溪,直至吼聲傳來,慧遠才警覺,叁人相視而笑。

  3.聰明伶巧

  動物有牠們獨有的感覺、行爲能力和溝通方式,較高等的動物更具備喜怒哀樂的感情,會思想、會學習,牠們「動腦筋」之後所表現出的行爲,常令人莞爾並歎爲觀止。

  一九七叁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勞倫茲(Konrad Lorenz),是動物行爲研究的先驅。他在《所羅門王的指環》裏生動報導動物的許多不同習性和行爲模式。他認爲許多動物喜歡惡作劇的程度和調皮搗蛋的能力,是和智力成正比的。

  他描寫小魚兒回家睡覺的過程極爲有趣,魚爸爸、魚媽媽趕孩子回巢睡覺的方法是:將幼魚含進嘴裏帶回家,從嘴裏吐出的幼魚,其氣囊會自動緊縮,身體變得比水重,而乖乖地沈到洞底睡覺。有一次,一只寶石魚爸爸在追趕貪玩的孩子途中,一面偷空進食,當牠正咀嚼半截搶到的蚯蚓時,發現尚有一條幼魚在外面遊來遊去,牠趕過去,一口將幼魚吞進已塞滿食物的嘴裏。此時魚爸爸嘴裏有兩樣東西:一樣要進胃,一樣要進巢,怎麼辦?

  牠跟人一樣,先把一切行動停頓下來,呆了幾秒鍾,絞盡腦汁,想出了辦法:先把嘴裏的食物吐出來,再將幼魚吐出來,經過「變重」的反射作用,魚寶寶乖乖地沈到水底。然後,魚爸爸一邊監視躺在水底的孩子,一邊不慌不忙的把蚯蚓吃掉,吃飽後再把小孩吸進嘴裏,帶回家交給魚媽媽。

  白居易稱贊鹦鹉「耳聰心慧舌端巧,鳥語人言無不通」,不過,一般而言,鳥類沒有發達的大腦,鹦鹉和其它鳥類的說話,僅是一種反射的仿效行爲,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但是美國帕杜大學女心理學家愛倫·皮普伯格卻提出一個新觀點,她經過實驗,發現鳥經由學習,也能理解語詞的含義,進而對人們提出要求。

  勞倫茲也提過他曾飼養一只非常聰明、頑皮的鹦鹉,這只鹦鹉趁著他父親在陽臺睡午覺時,咬下他身上所有的扣子,並且整整齊齊的排在地上:袖子的扣子做一堆,背心的扣子一堆、褲子的扣子一堆;絲毫沒錯。這只鹦鹉另一個把戲是:牠喜歡咬住一團毛線的線頭,然後沖向天空,把整團毛線打開,再繞著樹規則的打轉,將整棵樹都纏上鮮豔的毛線。

  還有,勞倫茲養的穴烏,能認出人的嘴巴也是攝取食物的入口。牠喜愛主人,所以常將自己嚼碎的食物,固執的塞進主人的嘴裏,如果主人不肯張嘴,牠便將食物往他的耳朵裏塞。

  此外,《蒲公英的記憶》裏也提到,在美國南威爾斯地區,當地的居民會在某些通道上,平放用鋼管或鋼條排成的柵欄,這種「擋畜溝柵」,可以讓有輪子的交通工具和行人通過,有蹄的動物如牛、羊則會因站不穩而不敢闖過去。但是這種擋畜的設計竟被一只羊破解了!這只羊走到鋼柵前,觀察一陣子,就躺下來然後滾過去,到了「對岸」再站起來跑走,其它的羊也依樣畫葫蘆,于是這些鋼柵就失去阻擋動物的作用了。

  人類以餌釣魚,蒼鹭也學會這個伎倆,有人看到牠們在垃圾堆裏找面包塊,再帶到「釣魚區」把面包丟到水面,然後坐在旁邊靜靜等待,等魚兒來吃面包,牠就把魚抓起來吃掉。

  動物爲了保護幼兒,也會情急智生。在草地築巢的千鳥,常是狐狸獵食的對象,當狐狸靠近時,爲了雛鳥的安全,母鳥只好把自己當誘餌,匆忙跑向狐狸,再模仿田鼠的動作,躲躲閃閃穿過草叢,引誘狐狸跟著牠走,等狐狸走遠了,才繞遠路飛回來。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古德發現,在幹旱季節,黑猩猩會用嚼爛的樹葉,吸取樹洞中的水來解渴。其它像鳥爲了喝牛奶,能喙、爪並用,撬開牛奶瓶的封蓋;馬的神經系統發達,具備超強的記憶力和判斷力,能憑記憶找到返回馬廄的路,也會察覺判斷騎在牠背上的人是勇敢笃定或畏懼不安,而表現出服從或不服從的態度。

  (二)佛教與動物的因緣

  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人類的大肆捕殺,野生動物日益減少,生態的均衡受到嚴重破壞,近幾年來,有心之士紛紛奮起,疾呼保育動物的重要性,一些相關的團體組織也應運而生。其實,二千五百多年來,佛教的祖師大德們一直默默地爲保育動物奉獻心力,其思想與作法值得大家參考效法。

  1.戒殺護生

  翻開曆史,可知古聖先賢大都以心存慈憫、勝殘去殺爲尚。在《史記·殷本記》裏記載商湯護鳥「網開叁面」的故事。有一次商湯在野外看見有人張網四面捕鳥,並祈求:「天下四方的鳥,都進入我的網吧!」商湯認爲如此全網捕盡過于殘忍,便撤開叁面的網,對著天空說:「不要命的鳥,就進來吧!」這應是中國護生思想的萌芽。

  《論語》上說:「戈不射宿。」「戈」是獵者,「宿」是鳥兒在窩巢裏睡覺,當牠們還沒有睡醒,拿箭去射殺,使牠們來不及逃避,是不仁的舉動。儒家的曾子說:如果沒有特殊緣故,隨便殺害一只螞蟻昆蟲,就是不孝;沒有特殊緣故,隨便摘取一花一草,就是不孝。曾子把孝道的層次提升到對動物、植物,乃至對一切衆生的愛心,這種無私廣被的慈悲仁愛,就是孝順。

  佛教除了提倡不殺生,更進而積極護生。《梵網經》菩薩戒雲:「若佛子以慈悲故行放生業,應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戒殺護生是對一切有情生命的尊重,所以佛教的戒律對于動物的保護,有著積極的慈悲思想。

  另外,佛陀唯恐雨季期間外出,會踩殺地面蟲類及草樹新芽,所以訂立結夏安居的製度;佛教寺院爲鳥獸締造良好的生存環境,所以不濫砍樹木,不亂摘花果,凡此均與今日護生團體的宗旨、措施不謀而合,可說是保育運動的先驅。而梁武帝頒令禁屠之诏,阿育王立碑明令保護動物,則是國家政府基于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大力提倡愛護動物的濫觞。

  天臺四祖智者大師,曾居住在南方沿海一帶,每日見漁民們羅網相連,橫截數百余裏,濫捕無數的魚蝦生靈,心中不忍,于是購買海曲之地,闢爲放生池,共遍及全國八十一個地方。開皇十四年,他應請開講《金光明經》,闡揚物我一體的慈悲精神,感化以漁、獵爲業者,共有一郡五縣一千多處,全部止殺而轉業。

  宋初天臺的義寂法師,常應村人邀請,浮舟江上,一面放生,一面講《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品》;唐代譯經僧法成法師,曾在長安城西市疏鑿一大坑,號曰「海池」,引永安渠的水注入池中,作爲放生之處。唐初杭州天竺寺的玄監法師,常以愛物爲己任,將寺前通往平水湖的河流作爲放生池,並得到太守的批准,禁止人們在六裏內捕魚。

  世間上沒有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所以放生不但是爲對方延命,也是爲自己積德;不但是愛惜生命,也是報答父母深恩。無奈後人實行不當,助長殺生惡業,徒使美意盡失,例如將原本遨翔在山林裏的禽鳥,捕來放到塵煙滿布的都市中,無異促其早亡;甚至有些人爲了要放生,教漁夫去捕魚,教獵人去打獵,在一捉一放之間,不但令其驚懼,也難免傷到皮肉,危及性命。所以,我們不但要建立正確的放生觀念,更應該與時俱進,以積極進取的護生行動來取代弊端叢生的放生形式。

  我個人也是從小就很喜歡動物,記得七歲那年冬天,我見到兩只小雞被雨水淋得全身濕透,心中非常不忍,將牠們引至竈前,想藉著火的溫度將羽毛烘幹,沒想到小雞因爲驚慌過度而誤入竈中,等到我將牠們從火海裏搶救出來時,全身羽毛已經燒光,連腳爪都燒焦了,只剩下上喙,已無法啄食。我每天耐心地一口一口餵食,並常以愛語安慰牠們。如是過了一年多,小雞居然沒有夭折,後來還能長大又下蛋,親友鄰居都視爲奇迹,紛紛問我是怎麼養活牠們的,其實我只是感同身受,把自己也當成小雞,處處爲牠們設想而已。

  在悉尼餵海鷗的情景,也是令人難以忘懷的。悉尼海邊常有海鷗聚集,我和徒衆經常將吐司面包撕成一片一片,擲向沙灘上、海面上。漸漸地,海鷗蜂湧而至,甚至在面包還沒落地前,就被牠們在半空中接住。餵…

《佛教與自然生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