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處在生、老、病、死和生死流轉的過程之中。應當承認,這種過程理念包含了運動、變化、發展的思想,應視爲辨證思維的表現。
(二)因果
緣起講因緣和合而生起“果”,緣起法所說的也就是因與果的關系。能生結果者爲原因,由原因而生者爲結果。就時間言,因在前,果在後,是因果異時;就空間言,如上面講到的束蘆相倚,是因果同時。因果是在前後相續的演變中,彼此關涉的和合中存在。有原因必有結果,有結果必有原因。一切事象都依因果法則而生滅變化。這種因果律是佛教用來說明世界一切事物相互關系的基本理論。
基于緣起法則,佛教進一步闡發了因果報應的思想,以解說各類衆生的身心活動(“業”)與結果的關系。這種思想,在倫理方面就展示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即善因樂果、惡因苦果之說。這一學說爲廣大信徒的去惡從善的道德修持提供了堅實和有效的思想基礎。
佛教認爲,衆生的身心活動不僅會給自身的生命帶來果報,而且還會爲生命生存的空間、環境帶來果報,由此又把果報分爲“正報”和“依報”兩類。所謂正報是指依過去的業因而招感得的衆生的身心,即具體的生命存在,是直接的果報主體,正體。所謂依報是,指依過去的宿業而招感的衆生生命存在所依止的外物、環境,包括衣物、房宅、國土、山河,以至整個環境世界。簡言之,正報指衆生,衆生世間;依報指衆生所依托的處所,即國土世間。與依報相關,佛教還認爲,時代背景、生活環境、國土、山河等是多數衆生所共同招感的果報,稱爲“共報”。佛教的這些果報思想,表現了對主體世界與客體世界、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相互聯系的緣起關系的洞察、體認,表現了對種種衆生共同活動的結果的關注,表現了對自然環境、生活環境、生態環境的關懷。
天臺宗人還從修持實踐的角度,提出“因果不二”說,宣揚在因位的人與在果位的佛,在本質上並無差別,鼓勵凡夫修持成佛。又提出了“依正不二”說,認爲就佛來說,佛身是正報,佛土是依報,佛身與佛土不二,正報與依報不二,兩者共攝“一念叁千”,而歸于一心。這是從境界論的層面,闡發理想人格、神格與理想境界的一致性。
(叁)平等
佛教是宣揚和提倡平等的宗教,其平等的涵義概括起來有四個層次:
(1)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增一阿含經》卷37雲:“我法中有四種姓,于我法中作沙門,不錄前名,更作余事,猶如彼海,四大江河皆投于海而同一味,更無余名。”(1)認爲古印度社會的婆羅門、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種姓”應是平等的,反對以種姓、等級論人的貴賤高下,強調以道德的高低、智慧的深淺論人的成就大小,主張提升道德、智慧的修持素質以進入人生理想境界。佛教的四種姓平等的主張,體現了人權平等的思想,是古印度佛教反對種姓歧視和階級壓迫的特殊的人權運動,是與現代社會的人權平等的要求相一致的。
(2)衆生平等。衆生,指有生命的存在。佛教通常以十界中佛以外的從菩薩到地獄的九界(2),尤其是從天到地獄的六道爲衆生。佛教認爲不同衆生雖有其差別性,但衆生的生存、生命的本質是平等的,還特別強調一切衆生悉有佛性。《涅槃經》稱:“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一闡提人謗方等經,作五逆罪,犯四重禁,必當得成菩提之道。須陀洹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羅漢人、辟支佛等,必當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3)從理論上肯定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即在成佛的原因、根據、可能性上是平等的。佛教講衆生雖以人類爲重點,但衆生平等的思想則是對人類中心主義的警告和排斥。
(3)衆生與佛的平等。佛教宣傳生佛不二、生佛一如的思想,認爲衆生與佛在本質上都具足真如佛性,迷妄的衆生並不滅其真如佛性,覺悟的佛也不增加其真如佛性。就同樣具有成佛的可能、基礎這一意義來說,衆生與佛是平等不二的。這與有的宗教視人神爲二,稱人是神所造成或從神流出的說法是迥異其趣的。
(4)衆生與無情的平等。“無情”,即無情感意識,不具精神性的東西,如中國佛教天臺宗就宣揚“無情有性”說,認爲草木花卉、山川大地都有真如佛性,大自然的花香樹綠、風動水流,都是佛性的體現。在同樣具有佛性這一點來說,無情之物與衆生並無本質區別,彼此是平等無二的。應當說,這是對自然界生物和無生物的尊嚴的確認,是對自然界萬物的敬重、悲切和攝護。
佛教的平等觀是基于緣起的學說,是建立在因果平等思想上的。衆生與佛同具真如佛性,是在成佛的原因方面平等;衆生與佛都能成就佛果,進入最高理想涅槃境界,是在結果方面的平等。衆生與佛因果平等,無有差別。佛教的這一因果關系平等思想是就可能性而非現實性,就可然性而非已然性而言;是爲其解脫論提供理論根據的。
佛教的平等觀體現了生命觀、自然觀與理想價值觀的統一。佛教強調宇宙一切生命的平等,關愛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又主張無情有性說,敬畏自然,珍愛自然,攝護自然;還宣揚衆生與萬物以解脫爲終極目標,以進入清淨、美妙、莊嚴的佛國淨土爲最高理想。這都表現了佛教平等觀意義的廣泛性、普遍性和神聖性。
近現代平等觀重視天賦人權的平等、人在法律面前的平等,這與佛教提倡人在解脫方面的平等,實可構成互補的關系。由此看來,晚清間康有爲、譚嗣同等人,高舉佛教平等大旗,推行變法維新運動,也絕不是偶然的。
(四)慈悲
佛教在緣起、平等的理念基礎上,認爲在宇宙生態大環流中,一切衆生可能曾經是我們的親人,山河國土則是我們生命的所依,我們應當懷著平等的心態,報恩的情愫,慈悲的心願,給予衆生以快樂,拔除衆生的痛苦。慈悲就是對衆生的平等、深切、真誠的關懷和愛護。
佛教宣揚“叁緣慈悲”的思想,把慈悲的對象定爲叁種,進而歸結爲叁類慈悲:
悲有叁種:一、衆生緣悲,緣苦衆生,欲爲濟拔。……觀諸衆生十二因緣生死流轉,而起悲心。……二、法緣悲,觀諸衆生俱是五陰因緣法數,無我無人,而起悲心。……叁、無緣悲,觀諸衆生五陰法數畢竟空寂,而起悲心。……慈亦有叁:一、衆生緣慈,緣諸衆生,欲與其樂。二、法緣慈,緣諸衆生但是五陰因緣法數,無我無人,而起慈心。叁、無緣慈,觀一切法畢竟空寂,而起慈心。(1)
這是相對地分別以衆生、諸法和空理爲對象而起的叁類慈悲,是奠立在緣起性空思想基礎上的慈悲分類。
在叁類慈悲中,以“無緣慈悲”爲最高的類別。《大智度論》卷40雲:“慈悲心有叁種:衆生緣、法緣、無緣。凡夫人,衆生緣;聲聞、辟支佛及菩薩,初衆生緣,後法緣;諸佛善修行畢竟空,故名爲無緣。”(1)佛教提倡的“無緣大慈”、“無緣大悲”,是對對象不起區別的絕對平等的慈悲,是體悟真如平等的空理而生起的慈悲。
慈悲是佛教的特殊理念,它與有些流派提倡的仁愛、博愛相通又不盡相同,慈悲是不受等級、階級的限製的,也是排除狹隘的偏私性的。佛教的慈悲還富有實踐性,重視對人的關懷、對人間的關懷、對社會的關懷,由此而大力從事社會福利、民間公益事業,在曆史和現實社會中都發揮了滑潤劑的作用,爲弱勢群體,爲下層勞苦大衆緩解了困難,減少了痛苦,帶來了希望。
(五)中道
這是超越有無(空)、一異、苦樂、愛憎等二邊之極端、偏執,而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中道是佛教的根本立場和基本特色。釋迦牟尼反對婆羅門教的神我說,在理論上提出“此有彼有,此生彼生”,“此無彼無,此滅彼滅”的緣起法則,由此而強調“離于二邊,說于中道”(2),也就是依緣起說不有不無,不一不異,不常不斷,不來不去。在實踐上,釋迦牟尼提出“八正道”(3),既反對快樂主義,也反對苦行主義,提倡不苦不樂的中道行,即人的思維、言語、行爲、意志、生活等,都應當合理適度,持中不偏。
空與有是佛教對宇宙人生的兩種基本看法,佛教教法可以說不出空、有二義,在釋迦牟尼後,佛教內部逐步演化爲空有兩宗。在小乘佛教,俱舍一系是有宗,成實一系爲空宗。大乘佛教也分爲兩大系統,中觀學派爲空宗,瑜伽行派是有宗。空有兩宗都認同緣起性空的基本理論立場,只是隨著這一基本理論的展開,相對而言,空宗比較強調諸法性空的一面,有宗則比較強調諸法作爲緣起現象的有的一面。
關于空的論定,是基于緣起說。由于萬法是緣起的,是在關系中確定的,因此是“無我”性,即沒有自性,沒有實體性,也就是本性、本質是空的。這是空的本義。與此相聯,萬法既然是在關系中確立的,也必然是一個互動的變化過程,具有“無常”性,生滅無常,也是空。由此也可以說,由緣起而性空,緣起即性空,緣起與性空是同義語。由此又可以說,由緣起而性空,空是否定構成萬法的恒久的實體存在,否定萬法的實體性。這是對萬法無自性、無實體狀態的表述,空不是純然虛無。空是空卻、排除對實體的執著,空本身不是實體。中觀學派講空,還含有否定一切成見、定見的意思。在中觀學派看來,一切分別、見解都是相對的,是不可能符合絕對的最高真理的。就道理來說,空是一種理,是最高的絕對的真理,體悟、把握空理,具有空智,就進入空境,即理想的寂滅境界。
空大別爲人空與法空兩種。人空又名我空,是主體的人無自性;法空,是客體的法無自性。關于諸法有無實體問題,即對緣起與實有、事物與自性、現象與本質的聯系與區別的看法,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雖然從整體來說,佛教各派都認同緣起性空說,但是部派佛教的說一切有部就主張法體恒有,在一定意義上承認事物存在的各種要素的實在性。大乘瑜伽行派提出諸法的遍計所執、依他起和圓成實叁性論,認爲在依他起性的諸法之外,另有圓成實性的真如實體。中國佛教天臺宗、華…
《中國佛教哲學的現代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