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哲學的現代意義▪P3

  ..續本文上一頁嚴宗認爲依他起性的諸法之相與其所依的實體是統一的,諸法即實相,排除在諸法之外另有實體之說。天臺宗、叁論宗又有小乘佛教主“析空”與大乘佛教主“體空”之說。(1)析空是指分析事物的構成要素,最後從中找不到該物自己,該物並無實體存在,只是假名,是空。體空是不對事物進行析散,而是認定當體性空。中國佛教學者肯定體空說優勝于析空說。

  與從緣起法的本質一面論定空不同,從緣起法的現象一面論定則是有。諸法都是依因仗緣而生,表現爲千差萬別、紛纭繁雜的現象。這些現象呈現在人們的面前,且在時空中各有其獨特形相和持續性質,並産生特定的作用和影響,這是有。有與空(無)對揚,表示現象、存在之意。佛教對于有,還作假有、實有、妙有的區分。假有是指虛假不實的有,是虛假地施設種種名相以指述具體事物。通常所講現象世界,都屬于假有。實有是真實的有,說一切有部主“叁世實有”,瑜伽行派則持諸法實性常存,兩者的實有意義也並不相同。至于妙有,有的佛教學者以實有真如本體爲妙有,有的佛教學者則以破除執著空後所見的不空爲妙有。

  從上述可知,就緣起法的現象一面看是存在,是有,就緣起法的本質一面看是非存在,是空(無)。有與空是對一事物的兩面看法。一切現象的有,當體即是空;空是現象有的空,離有以外沒有空。智顗說:“一色一香,無非中道。”(2) “一色一香”即一草一花。一切平凡事物,都體現著最高真理的中道。智顗又說:“中以不二爲義,道以能通爲名。”(3)中道是遠離對立狀態,遠離有(常)空(斷)二邊,契合有空不二的最高真理。中道是不偏不倚的正見,有見(常見)與空見(斷見)是偏狹的邊見。中道是要排除有空二執的謬誤見解。如有見會陷于靈魂不滅說,空見則會墮于諸法皆無的虛無主義,以致破壞佛法,危害更大。中道說要求看到現象與本質兩方面,確立兩端不離不二的思維框架,這是提倡兩點論,不走極端,重視觀察事物的全面性,防止片面性,包含了辨證思維的合理因素。

  (六)圓融

  在緣起、中道的理論基礎上,中國華嚴宗和天臺宗都著重闡發圓融的理念。華嚴宗宣揚本質與現象、現象與現象的圓融無礙,天臺宗則宣揚空、假、中叁谛同時成立,即空即假即中,互相融合。圓融是中國佛教宇宙觀和真理觀的重要理念,同樣是提倡相容和諧、調和適應的方法論基礎。圓融要求尊重事物的不同因素,尊重差異各方的共存共榮。按照佛教圓融觀來看待世界,世界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多元化的統一整體。按照圓融理論,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不同文化並無高下之分,也並不存在相互沖突的必然性,各自不同的文化特性,都應獲得尊重,我們認爲,當前地區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保護各個國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特性尤爲重要,這是建設和諧世界的要素之一。

  中國佛教在流傳過程中,不僅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之中,而且又保持了自身的特質,成爲中國傳統文化儒、道、佛叁大組成部分之一。中國佛教內外部圓融成功實踐的經驗也值得總結、闡揚。

  中國佛教內部的圓融,主要表現爲,一是教相判釋,二是中印異質文化融合,叁是諸宗合流。教相判釋即判教。佛教經典浩如煙海,且又大小乘不同派別的學說混雜一起介紹過來,在教義內容上多有不一致之處。中國佛教各宗派普遍采用判教方式,把各經典加以綜合、融通,依說法的時序、對象、內容和形式的不同進行排列,成爲一種順序過程,而不致産生矛盾。關于中印文化,印度佛教追求未來,重在來世的安頓,中國文化奉行忠、孝、仁、義之道,重在現實的關照,兩種文化的基質不同。而中國佛教運用中道圓融精神,使兩者互相融合,成功地實現了佛教中國化的整合。又與判教學說相適應,唐代以後各個宗派之間融合傾向也日益增強,先是實現禅教一致,次是各宗與淨土的合一,再是以禅淨合一爲中心的各派大融合,這也是中國佛教曆久不衰、沒有被邊緣化的重要原因。

  中國佛教外部的圓融,表現爲與中國社會政治、倫理道德、價值觀念、信仰習俗等多方面的融合會通。如佛教鼓吹“仁道”的政治,宣揚佛教的存在需要“國主”的支持。佛教主動調整有違中國倫理道德的話語,宣揚孝順父母,尊敬君主,以求與中國倫理道德觀念相協調。佛教綜合因果報應論與中國固有報應觀念,提出新的生死價值觀,並結合中國平民的習俗與需要,結構以觀音、彌勒等菩薩信仰爲重點的神靈崇拜體系。佛教與中國固有文化的圓融,也可以說集中表現爲與儒、道的圓融。佛教與儒、道有沖突有融合,但融合是主要的。相對而言,佛教與儒家的融合重在倫理道德層面,而與道家的融合則重在哲學理念層面。最值得注意的是,佛教不斷提出儒、道、佛叁教“同源”、“一體”、“一道”、“一致”、“合一”等說法,並把叁教合一定位在心性上面,強調儒、佛、道叁者是名,叁者的心是實,心是成就儒、佛、道理想人格或神格的根據,因叁教的心有其共同之處,心也就成爲叁教合一的融會點,進而“不昧本心”就成爲叁教的共同宗旨。佛教揭示與儒、道圓融的中心是心性論,這對于認識中國佛教乃至中國哲學、文化的特質,都有重要意義。

  叁、中國佛教哲學的現代意義

  以上論述表明,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叁組基本矛盾在當代人類社會,有的改變了形式,有的則是更加尖銳了。中國佛教哲學的現代意義在于,其重要原理日益得到充分闡發,並經創造性诠釋後其作用開始彰顯;把佛教哲學思想運用于緩解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必將有助于提升人類的精神素質,減少人類的現實痛苦,滿足人類的新需要,進而促進人類社會的和平共處和共同發展。

  (一)關注人與自我的矛盾,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佛教以其人生的解脫之道,對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的本質、價值、理想等,都有系統的論述,其中的無我觀和解脫觀更是對于世人的自我觀念的轉化、心理的調節、心靈的完美,具有參照、借鑒意義。

  佛教根據萬法和合而生的緣起論,提出了無我觀。無我的“我”是指常住、整一而有主宰作用的自體(本體),這個永遠不變的本體,就是我。佛教否定有實體的我、靈魂的存在,排除有我的觀念。無我是佛教的基本觀念。無我觀的主要內容是無我執、無我見、無我愛、無我慢等。佛教所講的我執是指執著我爲實有,即對于自我的執著。我見是執著有實我的虛妄見解。我愛是對自我的愛執,也即我貪。我慢是指以自我爲中心的傲慢心態。由我執必然帶來我見、我愛和我慢。佛教認爲我執是萬惡之源,煩惱之本,主張無我,無我執。無我執要求消除在認識、欲望和心理諸方面的偏執、錯誤,用現代眼光來诠釋,無我觀包含著精神生活高于物質生活、人格價值高于生命價值、社會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等思想。當前,社會上有的人成爲了生理需求、物質欲望的奴隸,奉行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甚至貪汙腐化、盜竊走私、吸毒賣淫,……這是人性的扭曲,人格的墮落,人類的悲哀。佛教的無我觀有助于緩解對現實境遇的執著,對治物欲橫流,淡化享受,淡泊名利,提高精神境界。

  佛教解脫觀的實質是生命意義的超越,精神境界的提升。這種對超越和提升的追求,使人能以長遠的終極的眼光客觀而冷靜地反思人生的曆程、審視自身的缺陷,並不斷地努力規範自己,提高境界;也有助于在個人心理上産生安頓、撫慰、調節、支撐、激勵等諸多功能,從而緩解甚至消弭人的種種無奈、焦慮、煩躁、悲傷和痛苦。

  佛教認爲解脫是個人的業報,是善業所得的樂果。一個人若能遵循因果法則,就會確立向上的價值取向,自覺地克服反道德的心理因素,使自己人心向善,除惡爲善,從而有助于淨化人心,完美人生,擴而大之,也有助于提升社會道德,完善社會秩序。

  (二)協調人與人的矛盾,維護世界和平

  這裏講的人與人的關系,也就是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民族、人與國家的關系。從世界範圍來看,當前人與人的關系重要問題有二:一是由于民族、宗教、領土、資源、利益沖突等因素引發的局部動亂沖突,此起彼伏,某些地區的人民正在遭受戰爭的苦難;與此同時,不僅上述傳統安全問題沒有解決,更有甚者,近年來恐怖主義等各種非傳統安全問題又日趨嚴峻。二是南北貧富差距更加擴大,世界上還有相當一部分人生活貧困,甚至衣不蔽體,食不裹腹,饑寒交迫,難以度日。從理論層面來看,佛教的一些基本理念,對于化解這些問題,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上述兩個問題中,和平與和平共處是最大的問題。衆所共知,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人類自戕,殘殺生靈數以千萬計,如果21世紀再重演世界大戰,人類有可能同歸于盡。要避免戰爭,就要消除産生戰爭的根源,而根源之一即是不懂得人類共依共存,自利利他的緣起之理,不重視溝通、和解,視他人爲仇敵,不尊重他人生命。佛教的平等理念強調人人本性的平等、人格的平等、尊嚴的平等。平等意味著尊重,意味著和平。佛教的人我互相尊重的思想,有助于人類和平共處,追求共同理想,建設人間淨土。和平來自對人我平等的深切體認,和平從平等中確立,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和平是真正的、鞏固的和持久的和平。佛教的慈悲思想體現了對他人的同情、關愛,也是遠離戰爭,呵護和平的。佛教的慈悲濟世和“五戒”(1)、“十善”(2)均以“不殺生”爲首。殺生被認爲是最大的罪過,要墮入地獄。佛教強烈地反對殺生,突出地表現了佛教尊重生命、尊重他人的崇高品格。自從太虛法師大力倡導人間佛教以來,中國佛教一直關注世界和平,渴望世界和平,呼籲世界和平,維護世界和平已成爲當代佛教弘法的重要內容之一。佛教在推動和維護世界和平問題上發揮了獨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南北…

《中國佛教哲學的現代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