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貧富懸殊問題,一部分人的生活貧困問題,不僅直接關系到弱勢群體和下層勞苦大衆的生存,還將因此而構成動亂的根源,並直接威脅到地區和平和世界和平。佛教的平等慈悲觀念對化解這些問題提供了指針。佛教一貫重視慈悲濟世,幫助人解除痛苦,給人以快樂。佛教的布施是重要的修持法門,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于人,施與他人以財物、體力和智慧,爲他人造福成智。當前兩岸佛教都著力發揚菩薩“不爲自身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的大慈大悲精神,充分發揮佛教的慈善救濟的功能,扶貧濟困,施醫送藥,贊助“希望工程”,教化失足者和罪犯等等,使受救濟者既得到物質的援助,也得到精神的提升。
此外,一些人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貪瞋愚癡、欺瞞詐騙等思想行爲,也嚴重影響了現代人際關系的和諧與誠信。在這方面,佛教的道德規範,如“十善”的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都具有直接的對治意義。應當說,佛教“五戒”中的前四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和不邪淫,似可以作爲當代人類正在探討建立的普世倫理的重要參照。
可以預見,若能高揚佛教的去惡從善、平等慈悲、自利利他的倫理准則,以及相關的具有社會倫理意義的道德規範,使之普及于民衆之中,滲透到各類人際關系之中,必將有助于緩解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對立乃至敵對的關系,有助于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友愛、和諧與誠信的關系。
(叁)調適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促進共同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現代人類社會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和平與發展。如果說,維護世界和平需要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那麼,共同發展、可持續發展則不僅要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還要調適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使人類賴以生存與延續的自然生態環境得到全面的良好的保護。大量事實表明,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人類有時也會走上一條與自然相抵觸的道路,對自然界的過度開發,甚至是野蠻的掠奪,正嚴重地破壞人與自然的和諧,改變人類生息長養的生存環境,從而也就嚴重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
當前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迫切性、尖銳性,但是在認識深度上有待提高,在價值取向上有待調整,而在這些方面,佛教哲學思想也有一定的參照價值。
首先,作爲佛教哲學基石的緣起論,強調一切事物都是由衆多原因、條件和合而成,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中國佛教天臺宗、華嚴宗還宣揚宇宙萬事萬物的互相依存、互相滲透、互相圓融的思想。應當肯定,這都是精微的思想,對宇宙和人類社會的認識有著獨特的意義。比如,人類生存的地球村,由大地、海洋、天空以及各種動植物等所構成,如果大地退化,海洋毒化,臭氧層日益變薄,動植物種群不斷消失,地球母親的存在也就成問題了,人類也就難以生存了。我們認爲,佛教的緣起論和有機整體論的世界觀,可以爲當代的環境哲學提供理論基礎。
其次,佛教的依正果報論,強調衆生生命的生活環境,包括山河大地、國土家園,以至整個環境世界,都是衆生行爲帶來的報應。佛教還宣揚“心淨即國土淨“的思想,提倡報國土恩。這其間包含的主體與環境不可分離,主體精神活動引起主體與環境的變化的思想,環境的改善有待于衆生主體主觀世界的淨化的觀點,以及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懷,都是具有啓發性的。
再次,佛教基于緣起論而高唱的尊重他者、尊重異類、尊重生命,衆生一律平等、衆生悉有佛性、衆生皆能成佛的衆生平等觀,從根本上承認他類生命的生存權利,這不僅和那種濫殺異類,任意糟蹋環境,破壞生態平衡的行徑不同,也有別于那種以爲保護環境是人類對弱者的憐憫、恩賜的觀點。佛教的衆生平等觀,既和“人類中心主義”不同,也有別于“環境中心主義”、“生物中心主義”。基于衆生平等的理念,佛教還提倡素食、放生等行爲,這既有益于人們的身體健康、精神康泰、清心少欲、澄心靜慮,也有利于保護瀕臨滅絕的物種,維護生態平衡。可見,若將佛教衆生平等的理念應用、落實于生態學,無疑將有助于建立完整的生態倫理學說。
最後,佛教的理想論是以衆生升入極樂世界爲最佳理想境界。極樂世界,被描繪爲環境優美、空氣清新、草木茂盛、鳥語花香,這體現了佛教對理想生態的設定,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學內容。自古名山僧建多。佛教徒曆來喜好依山傍水建築寺廟,寺廟與山水融爲一體,山明水秀,青松翠柏,梵殿寶塔,肅穆幽靜。即使是建立在喧囂鬧市裏的廟宇也是花木蔥郁,清淨幽雅。可以說,佛教是重視環保、攝護生態的楷模。
總之,當今人類社會的現代化及其引發的基本矛盾的變化,關乎整個人類的命運和世界的發展,值得我們高度重視。如何處理好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既涉及社會、經濟、製度,也涉及科學技術,又涉及人類的心智。佛教有其因襲訛傳、穿鑿附會的謬誤思想,佛教哲學也不能解決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與諸多具體問題,但是它可以從某些方面提供世俗社會政治、經濟、法律所缺乏的解決思路,這就是高度重視人自身的心靈建設,以調整人的價值取向,改變人的心態,轉換人的意識,提升人的智慧,從而有助于人類社會諸多矛盾、問題的解決。由此,我們還想再次強調,佛教哲學要充分發揮其社會功能,就需要深入挖掘自身的思想資源並作出應機應時的闡釋,需要不斷加強對現代社會的關注、關聯,需要對社會新出現的重大問題作出及時的應對。我們認爲,佛教哲學無疑是具有現代價值的,而佛教哲學價值在現代社會的真正落實和充分展示,關鍵在于人們的努力,也有待于人們的努力。
--------------------------------------------------------------------------------
([1]) 參見江澤民:《在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上的講話》,載《光明日報》,2000-09-07。
(1) 《佛說初分說經》卷下,《大正藏》第14卷,768頁中。
(1) 《大正藏》第2卷,67頁上。
(2) 《大正藏》第2卷,81頁中。
(1 ) 《大正藏》第2卷,753頁上。
(2) “九界”依次爲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3) 《大正藏》第12卷,574頁下—575頁上。
(1) 《大乘義章》卷14,《大正藏》第44卷,743頁中。
(1)《大正藏》第25卷,350頁中。
(2)《雜阿含經》卷12,《大正藏》第2卷,85頁下。
(3) “八正道”爲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1) 參見《大乘玄論》卷1,《大正藏》第45卷,18頁下。
(2)《摩诃止觀》卷1上, 《大正藏》第46卷,1頁下。
(3)《維摩經玄疏》卷2,《大正藏》第38卷,525頁下。
(1) “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或不淫)、不妄語和不飲酒。
(2) “十善”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欲、不瞋恚和不邪見。
(作者爲中央文史館研究館員,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所長)
《中國佛教哲學的現代意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