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覺與行佛▪P4

  ..續本文上一頁方能達成。如牛力雖能挽車,亦須禦者方有所至。」

  此外,《大集經》說:「發願能摧伏煩惱魔軍。」《發菩提心經論·誓願品》說:「菩薩發心,先建至誠,立決定誓,立誓之人,終不放逸、懈怠、緩慢。」由此可見,入道之由,莫不行願,因爲「果」雖然是由「行」所招感,但是如果沒有「願」力,即使是行,也無法到達所期望的目的,所以發心立願是成就一切事業的重要助緣與動力。

  一般學佛的人,經常勸人要發心、要立願。其實,發心立願不是佛教徒的專利,社會上任何一個人都應該發心立願。發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立願,做事才有目標。發心立願就像開采能源一樣,心裏的能源是每個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最大財富。《勸發菩提心文》說:「金剛非堅,願力最堅;虛空非大,心王最大。」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願力有多堅,力量就有多強。心發則佛道堪成,所以,學佛一定要發心立願,發心立願才會有成就。

  發願也如讀書,要不斷升級,剛開始只發小小的願不妨,但漸漸的要發大願,要讓願力不斷升華。例如,我發願在這一生中,能誦多少經,能念多少佛,能爲衆生做多少善事,能傳播佛法度多少衆生;我發願一生做道場的護法,做衆生的馬牛,做家庭的保母,做社會的明燈。能夠發願「行佛」,確實「行佛所行」,更是了不起。

  談到「行佛」,曹仲植先生是臺灣「生命線」的創始人,她的夫人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四十年前,她在「普門精舍」皈依佛教,對我所提倡的人間佛教思想極爲推崇,所以她時常鼓勵曹居士親近佛教,聽經聞法。向來沒有信仰的曹居士原本十分爲難,但由于深愛太太,也就勉強陪她出入佛教寺院。

  有一次法會結束,曹夫人拉著先生的手,走到我面前,說道:「師父!請您度我的先生信仰佛教,教他拜佛。」

  只見曹居士一臉尴尬的表情,我連忙打圓場道:「曹先生不必拜佛,行佛就好了。」

  曹居士一聽,高興極了,此後逢人便說:「星雲大師講的,我不必拜佛,我是行佛的。」

  此後,曹居士從事社會慈善公益活動,不遺余力,例如他創辦臺灣「生命線」,援助無依無助的人走向光明之路;成立曹氏基金會獎助清寒學生,捐助殘障人士輪椅數十萬部;每年災害,捐助千百萬元赈災。此外,對于佛光山、美國西來寺、法國巴黎道場的建寺工作及國際佛光會的弘法活動,他也發心資助;在印度、錫蘭等佛教聖地,他設中、英、梵文銅牌,介紹佛教史迹。

  當別人贊美他善名遠播時,他總是說:「念經不如聽經,聽經不如講經,講經不如實踐。我只是『行佛』而已。」

  「行佛」就是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實踐奉行。平時我們稱呼學佛的人爲「行者」,就是要去「修行」佛法,要如佛陀所說、所行去做,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是要「行佛」,而不只是「學佛」而已。

  在佛教的經典裏,每部經都是以「如是我聞」爲開頭,最後則以「信受奉行」作爲結束;能夠信受奉行佛法,就是行佛。所以佛弟子應以「行佛」爲修持的標准,例如:

  1.慈悲喜舍是行佛  9.慚愧感恩是行佛

  2.救苦救難是行佛  10.吃虧委屈是行佛

  3.奉獻服務是行佛  11.忍耐接受是行佛

  4.義行仁道是行佛  12.四不壞信是行佛

  5.端正身心是行佛  13.與時俱進是行佛

  6.生活密行是行佛  14.胸懷法界是行佛

  7.尊重包容是行佛  15.同體共生是行佛

  8.與人爲善是行佛  16.佛化人間是行佛

  經雲:「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佛陀是已經證悟成佛的衆生,衆生是未修證的佛陀;佛陀是「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衆生是「所作未辦,流轉生死」。因此,如果我們能「行佛所行」、「學佛所學」,則必定可以離苦得樂,解脫自在。 

  

   ※  ※  ※

  只修學佛法,需要「解行並重」,不重慧解,盲修瞎練容易走火入魔;但是光在慧解上著力,在修持上沒有實證的功夫,所謂慧解也只是知識,和研究哲學差不多,不能獲得宗教裏的真正利益。學佛的人,必須「解行並重」,解是信佛、行就是行佛。有了慧解,才能自覺;透過行佛,才能覺他。我們既然信佛,又再發心修持,就要在生活裏每日受用佛法。例如嘴邊常挂著贊美別人的言詞,就是奉行佛法言語布施;常體會出人我之間的因緣關系,就會悟出衆生原是一體不可分的;勤勞服務,看起來是爲別人,其實是爲自己的;感恩恭敬,看起來是對人的,其實是自己受益的。

  中國自明清以來,佛教大德們都非常理解佛法,談玄說妙,差不多都能把佛法說得頭頭是道。遺憾的是大都沒有實證的功夫。一個對于宗教沒有實際體驗的人,其言行難免不會走樣。比方說,念佛,你曾有過一心不亂的境界嗎?參禅,你曾有過心境合一的時際嗎?禮拜,你感到莊嚴的人格升華嗎?誦經,你對佛法有大信心,生大尊敬嗎?除了這些形式的修持外,你對橫逆境界有大忍耐,能不生退心嗎?你對芸芸衆生能慈悲喜舍,毫不悭吝嗎?在五欲之前,能去除貪念;在氣憤之時,能去除瞋心嗎?可以說多少會講佛法的人,自己就是不能實踐佛法。所謂「說到一丈,不如行到一尺」,由此愈發突顯「自覺」與「行佛」的重要。

  自覺是自我開發,覺他是行佛之行;能夠「自覺」與「行佛」,必然「心中有佛」,而時時與佛同在。如果一個人「心中有佛」,眼裏看到的必定都是佛的世界,耳朵聽到的必定都是佛的音聲,鼻中嗅到的必定都是佛的氣息,口裏所說的必定都是佛的語言,身體所做的必定都是佛的事情;如果人人如此,這就是一個佛的世界,家庭怎能不幸福安樂呢?治安怎能不安全良好呢?國家怎能不富強康樂呢?

  所以,讓我們每一個人從今天開始,都自我期許「我是佛」吧! 

  

《自覺與行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