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的實踐品格及其現代價值

  普賢的實踐品格及其現代價值

  方立天

  

  普賢菩薩是印度佛教經典中的著名菩薩之一,在中國佛教信仰中更被奉爲四大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之一。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行願的象征,是實踐菩薩道的行爲典範,也是佛教著力塑造的重要神聖形象。普賢菩薩觀是怎樣演變的?普賢菩薩行法的內容爲何?普賢行法有否現代價值?這是本文擬簡要論述的問題。

  一 普賢菩薩觀的曆史演變

  菩薩是印度梵文“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譯爲“覺”,“薩埵”譯爲“有情”、“衆生”。意譯爲“覺有情“,即覺悟有情衆生。佛教早期經籍《大毗婆沙論》卷一七六雲:“如契經言:有一有情是不愚類,是聰慧類,謂菩提薩埵。”菩薩的原義是聰慧有情。大乘佛教經典多稱菩薩爲“菩提薩埵摩诃薩埵”,“摩诃薩埵”,意爲“求道的大心人”。大乘佛教強調菩薩不僅聰慧,而且更是發大心的人,即不但要自己覺悟成佛(自覺,自利),而且還要引導他人覺悟成佛(覺他,利他)。在大乘佛教看來,凡是發起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以最終成佛爲目的的修行者,包括廣大普通佛教信徒,都是菩薩。大乘佛教強調菩薩要發菩提心和修菩薩道。所謂菩提心即是以慈悲爲本、方便爲門之心。所謂菩薩道是指四弘誓願、四無量心、四攝法門、六波羅蜜等,如依四聖谛而發起的四弘誓願爲:因衆生多苦,故發願衆生無邊誓願度;因苦由業集,故發願煩惱無盡誓願斷;爲使衆生向道,故發願無量法門誓願學;爲使衆生證果,故發願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就是說,菩薩的特質不僅僅在于個人覺悟,更重要的是濟度衆生、不舍世間的利他行。

  爲了佛教的護法弘法事業,大乘佛教經典塑造了許多菩薩形象,著名的有彌勒、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大勢至、常不輕等菩薩。其中普賢菩薩是極爲重要的一位。特別受到中國佛教崇奉的兩部重要佛教經典《華嚴經》和《法華經》都對普賢菩薩有重要的論述,四十卷本《華嚴經》也稱《普賢行願品》,《法華經》中則有《普賢菩薩勸發品》。一些密教經典也對普賢菩薩有專門的描述。在佛教經典中,普賢菩薩被描繪爲佛法的化身,是與叁世諸佛等身的諸菩薩之首,稱其行願是大乘菩薩修行的集中體現。正如文殊菩薩對普賢菩薩的評價:“于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衆生住,恒不舍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衆善。當如普賢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于一切法,無不自在,而爲衆生第二導師。”

  值得注意的是,在《華嚴經》所指華藏世界中有所謂的“華嚴叁聖”:毗盧遮那佛理智具全,居中位;文殊菩薩主智門,立于毗盧遮那佛之左位;普賢菩薩主理門,立于毗盧遮那佛之右位。普賢菩薩被奉爲“叁聖之一。“華嚴叁聖”是強調普賢的大行和文殊的大智對彰顯、莊嚴毗盧遮那佛(清淨法身)的作用。

  而在密教中,普賢菩薩的地位更高,被視爲與密教教主、法身佛大日如來(毗盧遮那佛)同體。密教的理論體系要點即源于《大日經》的叁句論:“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這叁句法門中的“菩提心爲因”即是指普賢十願,“大悲爲根本”即是普賢願行,“方便爲究竟”是說一切修行皆爲成就佛果。叁句論中的菩提、大悲都以普賢爲代表,是成佛的因,即佛因;而大日如來是成佛的果,即佛果。因果爲二,實爲一體。也就是說,普賢是因位的大日如來,大日如來是果位的普賢,普賢和大日同爲法身。

  由于《華嚴經》《法華經》和密教經典在中國的流傳,並相應地形成了華嚴宗、天臺宗(法華宗)和密宗,以及這些佛教經典對其他中國佛教宗派的廣泛影響,普賢菩薩在中國佛教信徒中擁有普遍而崇高的信仰。因此,一些佛教學者還進一步發展了普賢菩薩觀念。如唐代佛教居士、華嚴學者李通玄(635--730)撰《新華嚴經論》四十卷,創“叁聖圓融”說,認爲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叁聖”之間存在著主伴、因果、體用、理智四重關系,體現了叁聖之間圓融無礙的特征。這是闡發一種觀行方法和認識方法,以強調“叁聖圓融”是貫穿于菩薩修行始終的主導原則。唐代僧人、華嚴宗四祖澄觀更撰寫《叁聖圓融觀門》,把“華嚴叁聖”圓融無礙的關系又分爲兩方面:一是“相對明表”,就相對方面而言,文殊、普賢二聖爲因,毗盧遮那如來爲果;再是文殊、普賢二聖各“表”不同的“叁法”:文殊表能信之心、能起之解和能證之智,普賢則表所信法界、所起萬行和所證法界。二是“相融顯圓”,就相融方面而言,先是文殊、普賢二聖各自法門的圓融,進而是彼此互相圓融,並在此基礎上是叁聖法門圓融,“二聖法門既相融者,則普賢因滿,離相絕言,沒因果海,是名毗盧遮那”。澄觀的學說是對李通玄思想的發展。

  大乘佛教菩薩在中國受到特殊的崇奉,彌勒信仰、觀音信仰等彙成了巨大的信奉潮流。菩薩被視爲佛教某種義理、精神、特質的化身,慈悲濟世、護佑衆生的象征。中國佛教對菩薩信仰的選擇,還與佛教徒的朝拜活動相關。隨著佛教徒尋師求法和朝拜聖地修持活動的日益開展,唐代還逐漸形成了佛教集中朝拜之地,如唐代劉禹錫視嵩山、五臺山、衡山是佛教叁大名山。唐末,則主要有四處:五臺山,文殊菩薩聖地;泗州普光王寺,僧伽大聖聖地;終南山,叁階教聖地;風翔法門寺,佛骨舍利聖地。南宋時,以浙江爲中心有“五山十刹”的重要名刹之說。至明代,又形成了分布地域比較均衡的“四大名山”說,即山西的五臺山、浙江的普陀山、四川的峨眉山、安徽的九華山,時稱“金五臺、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又以四大道場爲地水火風“四大”的結聚,稱九華山,地也(地藏);普陀山,水也(觀音);峨眉山,火也(普賢);五臺山,風也(文殊)。四大名山的確立與四大菩薩的影響,壯麗的自然山色與神聖的宗教景觀互動互補,相得益彰。四大名山和四大菩薩的影響日益擴大。

  峨眉山最初流行道教,至唐代則佛教日見興盛。北宋時塑有普賢菩薩像,隨後又鑄造巨型的普賢銅像,建閣安置,並將原有的白水寺改名爲“白水普賢寺”。此後,峨眉山遂傳爲普賢菩薩的道場,普賢菩薩成爲峨眉山宗教崇拜的中心,至明清時代,峨眉山梵宇琳宮,大小寺院近百座,極一時之盛。

  由于佛教菩薩信仰的廣泛流行與巨大影響,普賢菩薩也被道教奉爲真人。明代長篇小說《封神演義》把佛教文殊、普賢和觀音“叁大士”變成破太極陣的文殊廣法天尊、破兩儀陣的普賢真人和破四象陣的慈航道人,他們分別坐騎虬首仙的青毛獅子、靈岩仙的白象和金光仙的金毛犼,從而也就使普賢等叁位菩薩愈來愈漢化了。

  二 普賢菩薩行法的基本內容

  大乘佛教經典注重宣揚文殊師利的“大智”、普賢的“大行”、觀音的“大悲”、地藏的“大願”。智,智慧。行,修行,實踐。悲,拔除衆生痛苦。願,誓願。普賢的特點是爲救度衆生而修行,而這是與利他的誓願不可分的,《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就著重闡揚了普賢的行願。普賢行願的內容主要有“十願”、“十忍”、“忏悔六根”法等。

  普賢十願,也稱“普賢行願”,是普賢爲成就佛的功德,從事修行和度化衆生所發的十大誓願。十願的具體內容在四十卷本《華嚴經》中有著簡練而明確的表述: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爲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善男子,是爲菩薩摩诃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于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衆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

  “禮敬諸佛”,常敬禮一切佛。“稱贊如來”,常稱贊如來的功德。“廣修供養”,侍奉一切佛,給予最上的供養。“忏悔業障”,是生活的反省,常忏悔無始以來的惡業,以清淨身心。“隨喜功德”,常隨喜一切佛、菩薩乃至凡夫的所有功德,以使心意淨化。“請轉*輪”,禮請諸佛宣說教法,傳播義理。“請佛住世”,請求佛不入涅槃,常住于世間說法。“常隨佛學“,常跟隨佛,學佛的教法。“恒順衆生”,重視衆生的意見,不逆其意。“普皆回向”,將以上功德,回向于一切衆生,以圓滿大願。普賢這十種廣大行願因簡明扼要而受到廣大佛教信徒的念誦奉行,流傳甚廣,影響很大。

  據載,普賢爲菩薩提出了“十忍”法,“忍”,有忍受、認可、領受、堅信等含義,是安住于真理中,對真理深信不疑的智慧。八十卷本《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四雲:

  爾時,普賢菩薩先諸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诃薩有十種忍,若得此忍,則得到于一切菩薩無礙忍地,一切佛法,無礙無盡。何者爲十?所謂音聲忍、順忍、無生法忍、如幻忍、如焰忍、如夢忍、如響忍、如影忍、如化忍、如空忍。此十種忍,叁世諸佛已說。

  “音聲忍”,對佛說的一切教法,深信悟解,認同領受。“順忍”,順從菩提正道,平等無違地接受一切諸法,隨順了知,令心清淨。“無生法忍”,通達一切事物無生無滅的道理,對一切事物都不執著爲實有,以進入寂靜的境界。“如幻忍”,了達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起、虛幻不實的道理。“如焰忍”,了達一切事物如火焰一樣似有而無,沒有方所、內外、有無、斷常等區別與存在。“如夢忍”,了達一切世間如同夢幻一樣,是不真實的。“如響忍”,了達一切聲音都無來處,也無去處,虛假不實,如空谷回響。“如影忍”,了達自他的色身由五蘊聚合而成,猶如鏡中的影子一樣虛幻不實。“如化忍”,了…

《普賢的實踐品格及其現代價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