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觀音文化基本結構解析▪P2

  ..續本文上一頁軌産生的風俗習慣,如觀音忏、大悲水法、觀音七、觀音素等;四是受觀音神通信仰産生的風俗習慣,如觀音簽、觀音阄等。

  觀音宗教文化是觀音文化的主體和靈魂,是中國佛教的有機組成部分。觀音世俗文化是觀音宗教文化的副産品,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沒有觀音宗教文化就沒有觀音世俗文化,而觀音世俗文化的發展又促進了觀音宗教文化的傳播。

  5.在觀音宗教文化和觀音世俗文化的相互關系中,觀音宗教文化涵涉著中國觀音文化的基本理論,是比觀音世俗文化更深一層的文化結構。所以,要解析中國的觀音文化還必須繼續深入,對觀音宗教文化再作進一步的解析。

  如上所述,觀音宗教文化可以劃分爲兩個方面:一是對觀音所具神力的崇信;二是爲獲得觀音神力加被而進行的論證以及根據這種論證而提出的修道體系。前者的主要表現,在義理上就是賦予觀音救世主的品格;在實踐上就是對觀音的頂禮膜拜;在文化的意義上則形成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以及表現這些形象的藝術作品。由此形成的文化是一種以外在物態化爲主的文化。後者的主要表現,在義理上提出一整套完善的說教以及由此說教而來的修持體系;在實踐上形成各種既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的法門;在文化上的主要表現則是與觀音品格一致的佛教倫理道德向世俗倫理道德的滲透。由此形成的文化是一種以內在精神性爲主的文化。內在的精神性文化始終是外在的物態化的文化的基礎。所以,我們的解析便自然進入宗教宗教文化中內在的神學領域。

  對于獲取觀音神力加被的論證及以此爲基礎的修道體系,亦即上述觀音宗教文化中的後一個部分,通常也被稱爲“觀世音菩薩法門”。它不但是觀音宗教文化的主體,而且是整個觀音信仰的中心,無論在內容的豐富性方面,還是在形式的多樣性方面,都超過了觀音文化中任何一個分支。對此,我們可以從內外兩重結構進行解析。

  從內部結構來看,觀世音菩薩法門是由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叁個方面構成的,這就是:義理的觀悟、功夫的修煉、福德的積累。義理的觀悟主要包括“般若空觀”和“耳根圓通”兩大類,它是觀世音菩薩法門中思辯性最強的部分,是觀世音菩薩法門的理論基礎。主要理論是依據般若認識方法觀察宇宙萬象和人生,體悟性空假有的理趣,達到實相涅P的境界。功夫的修煉分誦念聖號和受持神咒兩種,它是觀世音菩薩法門中缺乏理論思辯但強調絕對虔誠、持之以恒、如法修煉的部分。如果說義理的觀悟是難行道,那麼,功夫的修煉則是觀世音菩薩法門中的易行道,前者旨在證悟一種至高無上的精神境界,後者則側重于現世中或者輪回過程中的消災免難、離苦得樂。福德的積累幾乎包括一切持戒修福活動,其中尤以效法觀音慈悲、禮拜供養觀音、觀念觀音聖相、弘通觀音類經典、造觀音像立觀音寺、朝拜觀音聖地等爲主。總的來說,義理的觀悟屬于修慧,福德的積累屬于修福。修慧離不開修福,修福離不開修慧,二者是互動的關系。功夫的修煉則是介于二者之間,或超脫于二者之上的一種特殊的修持活動,因爲它可同時作用于修慧或修福,而修福和修慧又可以保證功夫修煉正常而穩健地進行,所以觀世音菩薩法門中的叁方是互動的關系⒁。

  6.我們再從外部結構來看。觀音宗教文化的外部結構有非常豐富的表現形態。通過對觀音信仰的基本義理以及與之相關的修持方式、修持目標等相互聯系的層面進行分析,們可以發現,觀音宗教文化的外部結構主要是由六種修持形態組成的。

  其一是“稱名救難型”。最具代表性的經典根據是《普門品》,基本特征是相信觀音具有“觀其音聲”的“方便之力”和隨緣顯相的“威神之力”、“無作妙力”⒂;相信觀音具足大慈與衆生樂和大悲拔衆生苦的品格。前者是說觀音在救度衆生方面的能力;後者是說觀音在救度衆生方面的意願。有能力沒有意願不行,有意願沒有能力也不行。觀音二者同時具備,所以,佛教認爲,衆生在現實生活中若遇到各種難以解決的問題和災難時,只要一心稱念觀音名號,就可以獲得神奇的感應,從而解決現實的一切問題。這種形態的觀音信仰一直是中國佛教觀音信仰在修持體系中的主要表現,也是中國流傳最廣的一種觀音信仰形態,以致人們往往有這樣一種誤解,似乎“稱名救難”就是全部觀音信仰體系的唯一內容。

  其二是“智慧解脫型”。最具代表性的經典依據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楞嚴經》。與前一種信仰形態相比,智慧解脫型信仰形態是爲了使衆生證悟至高無上的佛智慧,從而獲得最終的解脫。稱名救難型觀音信仰形態只是暫時解除衆生的當下之苦,包括自然的、社會的和人自身的。但是,佛教認爲,擺脫現實的各種苦難並不等于完成了最終的解脫,何況人生在世,苦難是絕對的,要實現永恒的解脫,就必須掌握般若智慧,證得實相涅P。即使已從當下的現實苦難中擺脫出來,也要再進一步。而對于菩薩來說,若只局限于尋聲救苦,就失去了“覺他”這一基本標志。所以,觀音救度衆生,既像《普門品》所說的,尋聲解救衆生的當下之苦;又像《心經》所說的,最終還是通過般若智慧教化衆生,使衆生“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P”⒃,獲得最終的解脫。

  其叁是“密儀持咒型”。這種形態的觀音信仰內容十分豐富,體系也非常龐大,在密教典籍中俯拾即是。完整的密教觀音信仰在中國西藏流傳下來,在中國漢地曾有流傳,但很快又歸于沈寂。不過保留明顯密教特色的觀音信仰卻始終流傳于整個東亞地區,形成了顯教大體系下的這種密儀持咒型的觀音信仰形態。其主要特點是專心念誦各種觀音神咒(也叫真言),亦有伴以身結印契、心作觀想的。在中國漢族地區,最流行的觀音咒是《六字真言》和《大悲咒》⒄。最流行的密教觀音形象是“六觀音”。這種形態的觀音信仰同完整的密教觀音信仰形態已有許多區別。這種修持之法被視爲一種總持法門,因爲它既可達到稱名救難的目的,又能達到智慧解脫的目的。

  其四是“淨土往生型”。這種信仰形態應該歸屬于阿彌陀佛信仰體系之列,因爲它不是觀音修持法門的主體形態。但是,由于阿彌陀佛和極樂淨土信仰在中國流傳極廣,觀音在接引衆生往生極樂世界方面的能力和意願也就爲所有信徒所熟知,從而使淨土往生型的觀音信仰形態廣泛流行,並構成觀世音菩薩法門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另外,這種信仰形態在理論前提、終極目標、修持方式等方面同觀音修持法門中的其他形態也完全不同,所以,可以並列爲一種觀音信仰形態。這種觀音信仰形態的主要特征在于,相信觀音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兩大弟子之一(另一弟子是大勢至菩薩),其法相極其莊嚴,法身清淨微妙,法力無邊無際,心念大慈大悲,其職責就是協助阿彌陀佛接引虔誠念佛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這裏,淨土往生的關鍵是念佛(阿彌陀佛),觀音只是一個配角。但是,這種信仰在流傳過程中逐漸發生了一些變異,在部分信徒中又出現了念觀音名號亦可往生西方的思想,這應該算是淨土往生型觀音信仰形態的另一種表現⒅。

  其五是“行善福報型”。很明顯,這種信仰形態是由觀音宗教文化內部結構中的福德積累這一層面而來的。由于修慧不但可以得到終極的解脫,而且可以促進求助觀音救難之感應的發生,所以,修慧便成爲最核心的法門,而修慧的成功絕對離不開修福,所以,福德的積累便成爲觀世音菩薩法門中一個重要的環節。這一點,我們在上面的論述中已經提到過。這裏所說的行善福報型觀音信仰形態,並不是一種依附于其他信仰形態的非獨立的法門,而是指有一部分信徒就是以積福行善爲其信仰的核心的。這種觀音信仰形態的主要理論依據是佛教的因果報應論,主要目標是求得今生或來世的福報,主要修行方式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廣行一切善事。

  其六是“解疑釋惑型”。這是流傳于廣大民間的一種觀音信仰形態,其主要特點是把觀音當成世俗社會中指點迷津的神仙,求其預測吉凶,解除疑難。具體方法則是五花八門。在中國最著名的是“觀音簽” ⒆ 和“觀音阄”⒇。 特別是觀音簽,據說“向來以靈驗著稱,只要誠心祈求,自有應驗”21。

  7.以上六種觀音信仰形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觀音宗教文化的外部結構。它們同叁方互動的內部結構一起,互爲表裏,彼此滲透,形成相對完整的觀音宗教文化結構。其中內部結構以理論說教爲主,外部結構以修持實踐爲主。外在結構的複雜性就在于它的表現形態的多樣性和各形態之間的密切關聯性。

  各信仰形態之間的關聯首先表現在“稱名救難型”與“智慧解脫型”的相互結合上。如《華嚴經·入法界品》中說:“願諸衆生若念于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怖畏。善男子,我以此方便令諸衆生離怖畏已,複教令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永不退轉。”22 可見,從緩急角度來講,稱名救難在先,智慧解脫在後。前者重在當下,可獲暫時之益;後者重在永久,可獲最終解脫之效。而觀音只所以能尋聲救苦,也正是因爲他具有般若智慧。“智慧解脫型”和“淨土往生型”之間的關系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合一式,即以般若來融合二者,于是,往生淨土最終還是要證悟智慧;二是並行式,即修淨土往生法門和修智慧解脫法門並行不饽,衆生可以其不同根機和因緣而自由選擇。“密儀持咒型”觀音信仰形態同其他幾種觀音信仰形態之間的關系可以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來看,即從理論上講,咒語爲總持法門,自然可以包納其他幾種信仰形態。但從實踐上來看,一般都會再輔之以其他幾種法門。“行善福報型”同“稱名救難型”的區別在于後者以解除眼下痛苦爲目標,而前者主要以獲得來日善報爲目標。“行善福報型”同“智慧解脫型”的關系主要在于前者爲後者的基礎,後者爲前者的指導。即行善有助…

《中國觀音文化基本結構解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