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音信仰研究現狀評析▪P7

  ..續本文上一頁工夫》,《廣東佛教》1991年第1期。

  [86] 湯琳:《觀世音菩薩法門》,《佛教文化》1999年第5期。

  [87] 宋道發:《觀音感應初探》,《法音》1997年第12期。

  [88] 樊子林:《觀音名號刍議》,《河北學刊》1992年第6期。

  [89] 《楞嚴經》是否來自印度,現在學術界看法不一。相當多的人認爲該經爲中國古人的僞托之作。

  [90] 邢莉:《觀音信仰與中國少數民族》,《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91] 揚政業:《從洱海區域的觀音信仰看外域文化的影響》,《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94年增刊。

  [92] 楊學政:《密教阿吒力教在雲南的傳播與影響》,《雲南社會科學》1992年第6期。

  [93] 盧亞軍譯注:《西藏的觀世音》序言二、附錄二《神秘的西藏聖物〈地下掘藏所得寶書〉》,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94] 蕭明華:《從兩尊觀音造像看唐宋南诏大理國的佛教》,《四川文物》1993年第3期。

  [95] 周毅敏:《試析大理白族民間觀音崇拜》,《大理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96] 李東紅:《大理地區男性觀音的演變——兼論密宗的白族化過程》,《思想戰線》1992年第6期。

  [97] 吳棠:《白族信仰中的觀音形象》,《西南民族大學學報》1990年第3期。

  [98] 邢康:《尊觀音爲家神——談遼朝的宗教信仰》,《內蒙古民族師範學院學報》,1989年第3期。

  [99] 徐曉望:《閩人與觀音崇拜》,《福建民間信仰源流》,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100] 邢莉:《觀音信仰》,學苑出版社,1994年7月。

  [101] 邢莉:《觀音——神聖與世俗》,學苑出版社,2001年5月。

  [102] 溫金玉:《觀音菩薩》,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4年10月。

  [103] 羅偉國:《話說觀音》,上海書店,1992年6月。

  [104] 張總:《說不盡的觀世音》,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4月。

  [105] 王青:《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信仰與神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8月。

  [106] 周一良:《跋觀音贊》,《魏晉南北朝史論集》,1963年集。

  [107] 孫昌武校點:《觀世音應驗記叁種》,中華書局,1994年11月。

  [108] 董志翹:《〈觀世音應驗記叁種〉注譯》,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1月。

  [109] 曾其海:《天臺宗對觀音信仰的推動》,《正法研究》創刊號,1999年12月。

  [110] 郭紹林:《論唐代的觀音信仰》,《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第3期。

  [111] 趙克堯:《從觀音的變性看佛教的中國化》,《東南文化》1990年第4期。

  [112] 黃國清:《〈觀世音普門品〉偈頌的解讀——梵漢本對讀所見的問題》,《圓光佛學學報》總第5期,2000年12月。

  [113] 釋道昱:《〈觀世音經〉考》,《圓光佛學學報》,總第2期,1997年10月。

  [114] 釋道昱:《再談〈觀世音經〉——〈請觀世音經〉譯本考》,《圓光佛學學報》總第叁期,1999年2月。

  [115] 于君方:《僞經與觀音信仰》,《中華佛學學報》總第8期,1995年7月。

  [116] 于君方:《觀音菩薩的經典依據及其名號和其他一些不明問題》,《中華佛學學報》第10期1997年7月。

  [117] 張瑞芬:《從佛教經典看民間傳說——李靖、妙善故事之演變》,《興大中文學報》總第5期,1992年1月。

  [118] 陳英善:《〈觀音玄義〉性惡思想之探討》,《中華佛學學報》總第5期,1992年7月。

  [119] 演培:《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天華出版社,1993年11月。

  [120] 蕭婉珍等:《觀音寶典》,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2月。

  [121] 全佛文化編輯部:《觀音菩薩經典》,全佛文化出版社,1996年。

  [122] 張火慶:《觀世音普門品》,金楓出版社,1986年10月。

  [123] 林福春:《論觀音形象之變遷》,《宜蘭農工學報》總第8期,1994年6月。

  [124] 陳清香:《千手觀音像造型之研究》,《空大人文學報》,第2期,1993年4月。

  [125] 陳清香:《觀世音菩薩的形象研究》,《華崗佛學學報》第3期,1973年5月。

  [126] 陳清香:《觀音造像系統述源》,《佛教藝術》第2期,1986年11月。

  [127] 李玉珉:《梵像卷中幾尊密教觀音之我見》,《故宮文物月刊》,第四卷第六期1986年9月。

  [128] 李玉珉:《張勝溫梵像卷之觀音研究》,《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第15期,1987年2月,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

  [129] 胡文和:《四川與敦煌石窟中的“千手千眼大悲變相”的比較研究》,《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總第3期,1998年

  [130] 古正美:《從佛教思想史上轉身論的發展看觀世音菩薩——中國造像史上轉男成女像的由來》,《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第15期,1987年2月。

  [131] 洪立曜:《觀音畫法鑒賞》,世界佛教出版社,1994年7月。

  [132] 趙超:《妙善傳說與觀世音造像的演化》,《中國佛學》第一卷第一期,1998年10月。

  [133] 劉世龍:《明代女性之觀音畫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134] 張惠玲:《臺北市佛寺中的觀音像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135] 蘇瑩輝:《院藏隋代佛重研》,《故宮文物月刊》1985年第6期。

  [136] 陳祚龍:《關于造作觀世音菩薩形象之流變的參考資料》,《美術學報》第21期,1989年1月。

  [137] 潘亮文:《有關觀音像流傳的研究成果和課題》,《藝術學》總第18期,1997年8月。

  [138] 潘亮文:《試論水月觀音圖》,《藝術學》總第17期,1997年4月。

  [139] 林子忻:《觀世音造像之流變》,《萬能商學學報》第3期,1998年7月。

  [140] 廣元:《釋迦與觀音像之考究》,《海潮音》1980年第3期。

  [141] 金榮華:《敦煌多臂觀世音菩薩畫像所持日月寶珠之考察》,《大陸雜志》1982年第6期。

  [142] 沈以正:《談繪畫史上的觀音像》,《佛教藝術》總第2期,1986年11月。

  [143] 侑蓮:《慈性之美——觀音菩薩像》(1-4),《文物雜志》1-4,1990年6月-11月。

  [144] 黃崇鐵:《金銅佛造像特展——以叁十叁觀音爲中心的探討》,《曆史博物館學報》總第7期,1997年12月。

  [145] 馬玉紅:《藝術小百科——中國千手觀音造像圖考》,《曆史博物館館刊》總第73期,1999年8月。

  [146] 葛婉章:《無緣大悲達觀自在——院藏〈普門品〉觀音畫探究》,《故宮文物月刊》總第112期,1992年7月。

  [147] 林光明:《大悲咒研究》,佶茂出版社,1996年9月。

  [148] 釋彩靈:《觀音大悲水修法》,收入《觀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法門》,老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1998年5月。

  [149] 談錫永:《觀世音與大悲咒》,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0年3月。

  [150] 法田:《十一面觀音之探究》,《覺風季刊》總第19期,1997年6月。

  [151] 鄭僧一:《青頸觀音與大悲心陀羅尼》,《香港佛教》1981年11月。

  [152] 聖印:《普門戶戶有觀音——觀音救苦法門》,圓明出版社1995年3月

  [153] 南懷謹等:《觀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法門》,老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1998年5月。

  [154] 釋聖嚴:《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爲基礎的修行方法》,《中華佛學學報》第七期,1994年7月

  [155] 智君:《從天災人禍看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精神》,《中國佛教》1977年第7期。

  [156] 何明懷:《觀世音菩薩與衆生的緣行》,《菩提樹》1977年5月。

  [157] 劉寬正:《觀音法會的意義》,《香港佛教》1978年3月。

  [158] 炯泰:《談佛家的觀世音菩薩及般若與色空》,《中國佛教》1978年第12期。

  [159] 郭佑孟:《大悲觀音信仰在中國》,《覺風季刊》總第30期,2000年。

  [160] 林明德:《觀音之匾聯探索》,《臺灣佛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12月。

  [161] 曹仕邦:《淺論華夏俗世婦女的觀世音信仰——兼論這位菩薩的性別問題》,《中華佛學學報》,總第15期,2002年7月。

  [162] 張靜二:《論觀音與西遊故事》,《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總第48期,1983年2月。

  [163] 林美容:《臺灣“岩仔”與觀音信仰》,《臺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12月出版。

  [164] 江燦騰:《觀音信仰與佛教文學》,《臺灣佛教與現代社會》,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

  [165] 于君方:《觀音靈驗故事》,《中華佛學學報》總第11期,1998年7月。

  [166] 高祯霙:《魚籃觀音研究》,臺灣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167] 片谷景子:《冥報記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觀音信仰研究現狀評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