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工夫》,《广东佛教》1991年第1期。
[86] 汤琳:《观世音菩萨法门》,《佛教文化》1999年第5期。
[87] 宋道发:《观音感应初探》,《法音》1997年第12期。
[88] 樊子林:《观音名号刍议》,《河北学刊》1992年第6期。
[89] 《楞严经》是否来自印度,现在学术界看法不一。相当多的人认为该经为中国古人的伪托之作。
[90] 邢莉:《观音信仰与中国少数民族》,《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91] 扬政业:《从洱海区域的观音信仰看外域文化的影响》,《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增刊。
[92] 杨学政:《密教阿吒力教在云南的传播与影响》,《云南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93] 卢亚军译注:《西藏的观世音》序言二、附录二《神秘的西藏圣物〈地下掘藏所得宝书〉》,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94] 萧明华:《从两尊观音造像看唐宋南诏大理国的佛教》,《四川文物》1993年第3期。
[95] 周毅敏:《试析大理白族民间观音崇拜》,《大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96] 李东红:《大理地区男性观音的演变——兼论密宗的白族化过程》,《思想战线》1992年第6期。
[97] 吴棠:《白族信仰中的观音形象》,《西南民族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98] 邢康:《尊观音为家神——谈辽朝的宗教信仰》,《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
[99] 徐晓望:《闽人与观音崇拜》,《福建民间信仰源流》,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100] 邢莉:《观音信仰》,学苑出版社,1994年7月。
[101] 邢莉:《观音——神圣与世俗》,学苑出版社,2001年5月。
[102] 温金玉:《观音菩萨》,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10月。
[103] 罗伟国:《话说观音》,上海书店,1992年6月。
[104] 张总:《说不尽的观世音》,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4月。
[105] 王青:《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信仰与神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
[106] 周一良:《跋观音赞》,《魏晋南北朝史论集》,1963年集。
[107] 孙昌武校点:《观世音应验记三种》,中华书局,1994年11月。
[108] 董志翘:《〈观世音应验记三种〉注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月。
[109] 曾其海:《天台宗对观音信仰的推动》,《正法研究》创刊号,1999年12月。
[110] 郭绍林:《论唐代的观音信仰》,《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第3期。
[111] 赵克尧:《从观音的变性看佛教的中国化》,《东南文化》1990年第4期。
[112] 黄国清:《〈观世音普门品〉偈颂的解读——梵汉本对读所见的问题》,《圆光佛学学报》总第5期,2000年12月。
[113] 释道昱:《〈观世音经〉考》,《圆光佛学学报》,总第2期,1997年10月。
[114] 释道昱:《再谈〈观世音经〉——〈请观世音经〉译本考》,《圆光佛学学报》总第三期,1999年2月。
[115] 于君方:《伪经与观音信仰》,《中华佛学学报》总第8期,1995年7月。
[116] 于君方:《观音菩萨的经典依据及其名号和其他一些不明问题》,《中华佛学学报》第10期1997年7月。
[117] 张瑞芬:《从佛教经典看民间传说——李靖、妙善故事之演变》,《兴大中文学报》总第5期,1992年1月。
[118] 陈英善:《〈观音玄义〉性恶思想之探讨》,《中华佛学学报》总第5期,1992年7月。
[119] 演培:《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天华出版社,1993年11月。
[120] 萧婉珍等:《观音宝典》,全佛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2月。
[121] 全佛文化编辑部:《观音菩萨经典》,全佛文化出版社,1996年。
[122] 张火庆:《观世音普门品》,金枫出版社,1986年10月。
[123] 林福春:《论观音形象之变迁》,《宜兰农工学报》总第8期,1994年6月。
[124] 陈清香:《千手观音像造型之研究》,《空大人文学报》,第2期,1993年4月。
[125] 陈清香:《观世音菩萨的形象研究》,《华岗佛学学报》第3期,1973年5月。
[126] 陈清香:《观音造像系统述源》,《佛教艺术》第2期,1986年11月。
[127] 李玉珉:《梵像卷中几尊密教观音之我见》,《故宫文物月刊》,第四卷第六期1986年9月。
[128] 李玉珉:《张胜温梵像卷之观音研究》,《东吴大学中国艺术史集刊》第15期,1987年2月,国立故宫博物院出版。
[129] 胡文和:《四川与敦煌石窟中的“千手千眼大悲变相”的比较研究》,《佛学研究中心学报》总第3期,1998年
[130] 古正美:《从佛教思想史上转身论的发展看观世音菩萨——中国造像史上转男成女像的由来》,《东吴大学中国艺术史集刊》第15期,1987年2月。
[131] 洪立曜:《观音画法鉴赏》,世界佛教出版社,1994年7月。
[132] 赵超:《妙善传说与观世音造像的演化》,《中国佛学》第一卷第一期,1998年10月。
[133] 刘世龙:《明代女性之观音画研究》,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年。
[134] 张惠玲:《台北市佛寺中的观音像研究》,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硕士论文,1994年。
[135] 苏莹辉:《院藏隋代佛重研》,《故宫文物月刊》1985年第6期。
[136] 陈祚龙:《关于造作观世音菩萨形象之流变的参考资料》,《美术学报》第21期,1989年1月。
[137] 潘亮文:《有关观音像流传的研究成果和课题》,《艺术学》总第18期,1997年8月。
[138] 潘亮文:《试论水月观音图》,《艺术学》总第17期,1997年4月。
[139] 林子忻:《观世音造像之流变》,《万能商学学报》第3期,1998年7月。
[140] 广元:《释迦与观音像之考究》,《海潮音》1980年第3期。
[141] 金荣华:《敦煌多臂观世音菩萨画像所持日月宝珠之考察》,《大陆杂志》1982年第6期。
[142] 沈以正:《谈绘画史上的观音像》,《佛教艺术》总第2期,1986年11月。
[143] 侑莲:《慈性之美——观音菩萨像》(1-4),《文物杂志》1-4,1990年6月-11月。
[144] 黄崇铁:《金铜佛造像特展——以三十三观音为中心的探讨》,《历史博物馆学报》总第7期,1997年12月。
[145] 马玉红:《艺术小百科——中国千手观音造像图考》,《历史博物馆馆刊》总第73期,1999年8月。
[146] 葛婉章:《无缘大悲达观自在——院藏〈普门品〉观音画探究》,《故宫文物月刊》总第112期,1992年7月。
[147] 林光明:《大悲咒研究》,佶茂出版社,1996年9月。
[148] 释彩灵:《观音大悲水修法》,收入《观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法门》,老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1998年5月。
[149] 谈锡永:《观世音与大悲咒》,全佛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2000年3月。
[150] 法田:《十一面观音之探究》,《觉风季刊》总第19期,1997年6月。
[151] 郑僧一:《青颈观音与大悲心陀罗尼》,《香港佛教》1981年11月。
[152] 圣印:《普门户户有观音——观音救苦法门》,圆明出版社1995年3月
[153] 南怀谨等:《观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法门》,老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1998年5月。
[154] 释圣严:《中国佛教以〈法华经〉为基础的修行方法》,《中华佛学学报》第七期,1994年7月
[155] 智君:《从天灾人祸看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精神》,《中国佛教》1977年第7期。
[156] 何明怀:《观世音菩萨与众生的缘行》,《菩提树》1977年5月。
[157] 刘宽正:《观音法会的意义》,《香港佛教》1978年3月。
[158] 炯泰:《谈佛家的观世音菩萨及般若与色空》,《中国佛教》1978年第12期。
[159] 郭佑孟:《大悲观音信仰在中国》,《觉风季刊》总第30期,2000年。
[160] 林明德:《观音之匾联探索》,《台湾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年12月。
[161] 曹仕邦:《浅论华夏俗世妇女的观世音信仰——兼论这位菩萨的性别问题》,《中华佛学学报》,总第15期,2002年7月。
[162] 张静二:《论观音与西游故事》,《国立政治大学学报》,总第48期,1983年2月。
[163] 林美容:《台湾“岩仔”与观音信仰》,《台湾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年12月出版。
[164] 江灿腾:《观音信仰与佛教文学》,《台湾佛教与现代社会》,东大图书公司1992年。
[165] 于君方:《观音灵验故事》,《中华佛学学报》总第11期,1998年7月。
[166] 高祯霙:《鱼篮观音研究》,台湾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2年。
[167] 片谷景子:《冥报记研究》,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1年。…
《观音信仰研究现状评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