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現在署名的譯者是鸠摩羅什,但學術界有很多人持懷疑態度,原因是梁代的《出叁藏記集》卷四及隋代的《法經錄》卷四中,該經都被列入失譯錄,但到了唐代智升撰《開元錄》時,它才開始被歸于羅什的譯籍之內,從此相沿不改。但不管怎麼說,此經至遲是在南朝梁代以前就已經譯出。該經專弘觀音的般若法門,對觀音在般若觀悟方面的成就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經名中的“心”(梵hrdaya)指心髒,意指“精要”、“心髓”。本經將內容龐大的般若經濃縮成二百多字的極爲簡潔精悍的作品,以意趣高度凝結的字句表現“般若”觀悟與“性空假有”的般若法門,被認爲得全部般若之心要,故名爲《心經》。經文全文如下:
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時,照見五陰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無惱壞相;受空,故無受相;想空,故無知相;行空,故無作相;識空,故無覺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異空,非空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如是。舍利弗,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空法,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薩依般若波羅蜜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離一切顛倒夢想苦惱,究竟涅槃。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咒,無上明咒,無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咒,即說咒曰:竭帝竭帝,波羅竭帝,波羅僧竭帝,菩提僧莎呵。[28]
《心經》的結構可以分爲五個部分:一是標明能觀之智,即“深般若”;二是辨析所觀境,遮遣蘊、處、界“叁科”,十二因緣、四谛、智、得,以此顯示諸法實相即爲空相,斷去“法執”;叁是顯示所得之果,即“心無罣礙”,“無有恐怖”,“離一切顛倒夢想苦惱,究竟涅槃”;四是證明般若妙智之果,闡明諸佛皆依甚深般若而得無上菩提,證成佛道;五是以神咒化的方式來贊歎般若。原來《大品般若》的《大明品》及《勸持品》,都直接以般若爲明咒,並無另外的咒文,本經所出咒文,亦見于《陀羅尼集經》卷叁《般若波羅蜜多大心經》段,或系後世所加,意在顯示般若妙慧有殊勝功用,能速疾成就菩提,獲得最高解脫。全經所闡“深般若波羅蜜”的終極目標顯示在經文的首句,即“度一切苦厄”,亦即其他般若經中所贊歎的,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多,誓願利益一切衆生。
不過,《心經》在東晉南北朝時代還不是很流行,雖然那個時代佛教般若學非常興盛,但觀音並不是作爲般若智慧的代表,而是以現世救難的慈悲菩薩的形象深入民衆心靈。般若系觀音信仰的興盛出現在初唐以後。
5、受記類觀音經典的傳出
淨土系觀音經典的重點在于傳揚觀音在西方極樂世界的景象以及衆生在來世蒙觀音接引而往生西方世界的信仰,救難型觀音經典則重點在于弘揚觀音在這個世界慈悲救難的信仰,與淨土觀音信仰的來世他土解脫相比,救難信仰體現出時間的當下性和空間的此地性。般若系觀音經典則既不提倡來世往生他土,也不渲染現實苦難的解救,而在努力傳遞一種精神解脫的思想,並認爲這種通過般若智慧的修行而達到的精神境界是最終極的解脫。上述經典都在傳遞觀音如何解救衆生,對于觀音的來曆、身世以及未來的前途命運等均未涉及。東晉南北朝時期,另有一類觀音信仰的經典從印度輸入中國,其重點就在于說明觀音過去的身世和未來的成道,這一類經典可稱爲觀音受記經典,其中最主要是《觀世音受記經》、《悲華經》、《大乘悲分陀利經》以及其他一些經典中的個別章節。這類經典不但介紹了觀音的來龍去脈,而且也把淨土觀音、救難觀音和般若觀音等不同體系的觀音信仰融合了起來。
來自中印度的的昙無谶大約在北涼玄始十年(421)時,應河西王沮渠蒙遜之請,抵達姑臧[29]。在此譯出《悲華經》十卷。本經現有二種譯本,除本經外,另有《大乘悲分陀利經》八卷,秦代所出,但譯者失佚。據《出叁藏記集》卷二所載,有人認爲本經爲東晉道龔和上所譯[30];又據《開元釋教錄》記載,本經共有四譯,除了現存的兩個譯本外,還有西晉竺法護所譯的《閑居經》和北涼道龔譯的《悲華經》十卷[31]。另據《曆代叁寶紀》卷六法護譯經條載,《閑居經》有十卷本和一卷本二部,一卷本系由《生經》(亦法護譯)所別出,十卷本則爲《悲華經》之異譯[32]。但該經已佚,是否法護曾翻此經,難知其詳。而道龔所譯的《悲華經》可能爲現存八卷本的《大乘悲分陀利經》。此經較昙無谶譯本更簡潔、且接近原貌。與藏譯本、梵本亦較一致。公元1898年,印度佛教學者達斯(Das, Bahu Sarat Chandra)刊行本經之梵本,分爲轉*輪、陀羅尼、棄施、菩薩授記、布施等五品。本經西藏譯本系九世紀頃,由印度之勝友(梵Jinamitra)、天主覺(梵Surendra-bodhi)、智慧铠(梵Prajna-varman)及西藏翻譯官智慧軍(藏Ye-ses-sde)等共同譯成,凡十五卷。此二本之記述均與本經雷同。
漢譯《悲華經》共有六品,其中第叁品和第四品與觀音身世和未來直接相關。第叁《大施品》記述遙遠的過去世時一個名叫“刪提岚”國無诤念王的情況,而在那個時代裏,觀音身爲無诤念國王的長子,名叫不旬。經文說:“往昔過恒河沙等阿僧只劫,此佛世界名刪提岚,是時大劫名曰善持。于彼劫中,有轉輪聖王名無诤念,主四天下。有一大臣名曰寶海,是梵志種,善知占相,時生一子,有叁十二相,璎珞其身,八十種好,次第莊嚴,以百福德成就一相,常光一尋,其身圓足如尼拘盧樹,谛觀一相無有厭足。當其生時,有百千諸天來共供養,因爲作字號曰寶藏。其後長大,剃除需發,法服出家,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還號寶藏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33]于是,叁個主角出現了,一個是國王無诤念,一個是大臣寶海,一個由大臣寶海的兒子身份修成的寶藏如來。無诤念國王前往禮拜寶藏如來,並大肆供養,還號召百官臣民都恭敬于佛:“時轉輪王告諸小王、大臣、人民及其眷屬,作如是言:“汝等知不?我今已請寶藏如來及其大衆,終竟叁月奉諸所安,自我所用愛重之物,諸供養具,僮使仆從,我今悉舍以奉施佛及諸聖衆,汝等今者,亦當如是舍所重物,諸供養具,僮使仆從,以奉施佛及諸聖衆。”諸人聞已,即便受教,歡喜奉行。”[34]各位王子也都效法父王,尤其是長子不眴:“彼王諸子在佛前坐,一一王子複各請佛及比丘僧,終竟叁月,奉諸所安,唯願許可。爾時,如來默然許之。時,轉輪王已知如來受諸子請,頭面禮佛及比丘僧,右繞叁匝,歡喜而去。善男子,時,王千子第一太子名曰不眴,終竟叁月供養如來及比丘僧,奉諸所安,一如聖王。”[35]其他王子也效仿長子的做法,盡心供養寶藏如來。可是,國王和王子們供佛只是出于爲自己積福,以求來世的善報:“如是等聖王千子,各各叁月,供養如來及比丘僧,一切所須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亦複皆如第一太子所奉,哒嚫種種之物,亦複各各八萬四千。因其所施,各各發心,或願忉利天王,或求梵王,或求魔王,或求轉輪聖王,或願大富,或求聲聞。是諸王子,其中乃至尚無一人求于緣覺,況求大乘?時,轉輪王因布施故,而複還求轉輪王位。”[36]大臣寶海不同于國王和王子們的做法,他巡遊全國各地,勸民衆發無上菩提之心。而他也在神通之中看見國王及王子們因爲私心與執住所導致的來世悲慘命運,隨勸王及王子發菩提心,求無上智慧,排除心中的執住,以獲最高的解脫。國王如教而行,開始改變過去的心行。寶海又去勸化太子不旬:“時,寶海梵志。次白太子不眴:“善男子,汝今亦當發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如汝所行叁福處者,所謂布施、調伏、善攝身口及馀所行清淨善業,盡應和合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爾時,太子作如是言:“我今先應還至宮殿,在一屏處端坐思惟。若我必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我當還來至于佛所,當于佛前畢定發心,願取種種淨妙佛土。”[37]
後來,國王終于發菩提心,並誓願往生勝妙國土。寶藏如來觀其因緣成熟,便授其成佛之記,稱其將于未來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號無量壽,即阿彌陀佛。太子不旬也發下這樣的誓願:““我今觀于地獄衆生多諸苦惱,人天之中或有垢心,以垢心故數數墮于叁惡道中。”複作是念:“是諸衆生以坐親近惡知識故,退失正法,墮大暗處,盡諸善根攝取種種諸邪見等,以覆其心行于邪道。世尊,今我以大音聲告諸衆生,我之所有一切善根盡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願我行菩薩道時,若有衆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墮大暗處,憂愁孤窮,無有救護,無依無舍,若能念我,稱我名字,若其爲我天耳所聞,天眼所見,是衆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惱者,我終不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複白佛言:“世尊,我今複當爲衆生故,發上勝願。世尊,我今若能逮得己利者,願令轉輪聖王過第一恒沙等阿僧只劫已,始入第二恒沙等阿僧只劫。是時,世界名曰安樂,大王成佛號無量壽,世界莊嚴,衆生清淨,作正法王。是佛世尊于無量劫作佛事已,所作已辦,入無馀涅槃,乃至正法住時,我于其中修菩薩道,即于是時,能作佛事,是佛正法于初夜滅,即其後夜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複白佛言:“惟願世尊爲我授記,今我一心請于十方如恒河沙等現在諸佛,惟願各各爲我授記。”善男子,爾時,寶藏佛尋爲授記:“善…
《魏晉南北朝時期印度觀音經典向中國的傳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