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魏晉南北朝時期印度觀音經典向中國的傳播▪P6

  ..續本文上一頁男子,汝觀天人及叁惡道一切衆生,生大悲心,欲斷衆生諸苦惱故,欲斷衆生諸煩惱故,欲令衆生住安樂故,善男子,今當字汝爲觀世音。善男子,汝行菩薩道時,已有百千無量億那由他衆生得離苦惱,汝爲菩薩時已能大作佛事。善男子,無量壽佛般涅槃已,第二恒河沙等阿僧只劫後分初夜分中,正法滅盡,夜後分中,彼土轉名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所有種種莊嚴無量無邊,安樂世界所不及也。善男子,汝于後夜種種莊嚴,在菩提樹下,坐金剛座,于一念中間,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壽命九十六億那由他百千劫,般涅槃已,正法住世六十叁億劫。””[38]國王的其他兒子也依次被寶藏如來授記成得大勢、文殊師利、普賢等等。大臣寶海及其八十個兒子及叁億弟子亦發無上菩提心,誓願穢土成佛。寶藏如來授記寶海將于娑婆世界成佛,號釋迦如來。

  《悲華經》第叁、四品對觀音往昔身世和未來在西方成佛的說明,經過昙無谶在北方的傳譯而正式輸入中國,其中關于觀音受記的部分後來從本經中抽出單獨流通,名叫《觀世音菩薩求十方佛各爲授記經》,一卷[39]。與此同時,又一部介紹觀音身世和未來成佛的經典在南方由昙無竭翻譯出來,此即《觀世音授記經》。該經在西晉時期即由竺法護譯出,名《光世音大勢至受決經》一卷。西晉聶道真也曾譯過,名《觀世音受記經》一卷。此二種譯本後來均阙佚。若這一記載屬實[40],則昙無竭于劉宋元嘉叁年(426)譯出的《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一卷應爲第叁譯。此後,宋施護于太平興國五年(980)再次翻譯此經,名《佛說如幻叁摩地無量印法門經》二卷。

  該經主要內容是講述觀音如何得到成佛之記,涉及觀音過去的修行以及未來的國土與佛號。經文說:“乃往過去廣遠無量不可思議阿僧只劫,我于爾時爲百千王。時初大王劫欲盡時,有世界名無量德聚安樂示現,其國有佛,號金光師子遊戲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爾時,金光師子遊戲如來法中有王,名曰威德王,千世界正法治化,號爲法王。其威德王多諸子息,具二十八大人之相。是諸王子皆悉住于無上之道。王有七萬六千園觀,其王諸子遊戲其中。”[41]“彼威德王于其園觀入于叁昧。其王左右有二蓮花從地踴出,雜色莊嚴,其香芬馥如天栴檀。有二童子化生其中,加趺而坐。一名寶意,二名寶上。時威德王從禅定起,見二童子坐蓮華藏,以偈問曰:“汝爲天龍王,夜叉鸠盤荼,爲人爲非人,願說其名號。”時,王右面童子以偈答曰:“一切諸法空,雲何問名號。過去法已滅,當來法未生,現在法不住,仁者問誰名?空法亦非人,非龍非羅刹,人與非人等,一切不可得。”左面童子而說偈言:“名名者悉空,名名不可得。 一切法無名,而欲問名字。欲求真實名,未曾所見聞。夫生法即滅,雲何而問名。說名字語言,皆是假施設,我名爲寶意,彼名爲寶上。””[42] 經文所記兩位童子的偈答體現出性空無住這種般若智慧的思想。兩位童子說完偈語之後,與威德王一起來到金光師子佛的地方問佛如何是最上的供養。佛答以發菩提心,廣濟衆生。于是,二童子便發下了“修行菩提道”、“答悲度衆生”的誓願。“佛告華德藏:“于汝意雲何?爾時威德王者,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時二童子,今觀世音及得大勢菩薩摩诃薩是也。””[43]這是不同于《悲華經》所記的又一種觀音來曆。在這部經中,觀音的未來同《悲華經》所記基本相同:“阿彌陀佛正法滅後,過中夜分,明相出時,觀世音菩薩于七寶菩提樹下,結加趺坐,成等正覺,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國土,自然七寶,衆妙合成莊嚴之事,諸佛世尊于恒沙劫說不能盡。……其佛國土號曰衆寶普集莊嚴。善男子,普光功德山王如來隨其壽命,得大勢菩薩親觐供養,至于涅槃。般涅槃後,奉持正法,乃至滅盡。法滅盡已,即于其國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號曰善住功德寶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44]

  觀音受記信仰在東晉南北朝時期的其他一些佛教譯籍中也可看出。如後秦時期涼州沙門竺佛念譯的《中陰經》中說:“爾時,大勢至、觀世音菩薩承佛威神音響教化,即以神口而說頌曰:“生老病死本,諸如來塵垢,要入中拔濟,何處不往反。我師無量壽,永劫不滅盡。本我所誓願,何爲地獄人,不似妙覺尊,在中陰教化,于妙妙中最,下劣所不及,願我後成佛,如妙覺無異。”爾時,觀世音說此頌時,叁億衆生發無上正真道意。”[45]“我師無量壽”顯示了觀音與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關系;“願我後成佛”則反映了觀音未來成佛的信仰。觀音未來成佛信仰在元魏菩提流支譯的《佛說佛名經》中也有體現:“南無栴檀窟世界寶形如來,彼如來授名觀世音菩薩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46]這或許就是羅什所譯《佛說華手經》中的說法:“從金剛住刹至此中間,有世界名栴檀窟,是中有佛號曰寶像,今現在爲觀世音菩薩摩诃薩授無上道記。”[47]《佛說佛名經》中還說觀音已經成佛:“南無未來普賢佛,南無彌勒佛,南無觀世音自在佛,南無得大勢至佛,南無虛空藏佛,南無無垢稱佛……”[48]又說:“從離憂刹至此中間,有世界名諸功德處,是中有佛號觀世音,今現在爲普守菩薩摩诃薩授無上道記。”[49] 又說:“南無見愛世界觀世音王如來國土,降伏魔菩薩、山王菩薩以爲上首,及無量無邊菩薩衆。”[50]這些都是關于觀音未來成佛或者已經成佛的思想,與受記類經典義趣相當。

  東晉南北朝時期輸入中國的觀音受記類經典是介于般若智慧信仰、西方淨土信仰以及現世救難信仰之間並將叁者聯系起來的經典。後世佛教界就有把受記經列入淨土信仰的說法,但淨土信仰應該以淨土爲核心,而受記經卻把注意力放在觀音的前世修行特別是般若智慧類修行及其所達到的程度。所以,此類經典在宗教信仰方面的意義首先在于對觀音本身的說明,這是觀音信仰結構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次則在于調和觀音信仰個分支系統之間的矛盾,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結構嚴謹而和諧的觀音信仰體系。

  --------------------------------------------------------------------------------

  [1]《華嚴經記》,《出叁藏記集》卷九,《大正藏》第55冊,第61頁上。

  [2] 唐永隆元年(680)叁月,天竺叁藏地婆诃羅和法藏校勘此經,見所譯《入法界品》內有缺文,于是根據梵本譯出從摩耶夫人到彌勒菩薩文一段補入(見[唐]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一,《大正藏》第35冊,第122頁下)。

  [3] 該經梵文本已發現,日本學者鈴木大拙、泉芳璟校刊出版(京都,1934~1936)。

  [4] 後世所流行的《華嚴經》是唐代實叉難陀的八十卷譯本,其中《入法界品》中的觀音譯作“觀自在”,故抽出的有關善財參拜觀音菩薩的經文稱作“觀自在菩薩章”。

  [5]《華嚴經》卷五十,《大正藏》第9冊,第717頁下。

  [6]《佛說羅摩伽經》卷上,《大正藏》第10冊,第859頁下。

  [7]《華嚴經》卷五十一,《大正藏》第9冊,第718頁上。

  [8]《佛說羅摩伽經》卷上,《大正藏》第10冊,第859頁下。

  [9]《佛說羅摩伽經》卷上,《大正藏》第10冊,第860頁上。

  [10]《華嚴經》卷五十一,《大正藏》第9冊,第718頁中。

  [11] 上述詞語均引自佛陀跋陀羅譯《華嚴經》卷五十一,《大正藏》第9冊,第718頁中。

  [12]《佛說羅摩伽經》卷上,《大正藏》第10冊,第860頁中。

  [13]《華嚴經》卷五十一,《大正藏》第9冊,第718頁中。

  [14]《佛說羅摩伽經》卷上,《大正藏》第10冊,第860頁下。

  [15]《華嚴經》卷五十一,《大正藏》第9冊,第718頁中—下。

  [16]《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藏》第8冊,第217頁上。

  [17]《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藏》第8冊,第687頁上。

  [18]《大智度論》卷二十六,《大正藏》第25冊,第255頁中。

  [19]《大智度論》卷叁十,《大正藏》第25冊,第283頁下。

  [20]《大智度論》卷叁十叁,《大正藏》第25冊,第305頁下。

  [21]《大智度論》卷五十一,《大正藏》第25冊,第309頁上。

  [22]《大智度論》卷四十,《大正藏》第25冊,第350頁上。

  [23]《大智度論》卷四十,《大正藏》第25冊,第350頁下。

  [24]《大智度論》卷七十五,《大正藏》第25冊,第615頁上。

  [25] 經雲:“彌勒、文殊、觀世音、普賢等而爲上首,如是等恒河沙諸大菩薩,若人于百劫中,禮敬供養,欲求所願,不如于一食頃禮,拜供養地藏菩薩。”見:北涼失譯《大方廣十輪經》卷一,《大正藏》第13冊,第685頁上。

  [26]《思維略要法》,《大正藏》第15冊,第300頁下。

  [27] 現存此經的梵本,有在尼泊爾發現的大本和日本保存的各種傳寫模刻的小本兩類。1864年,比爾始據本經奘譯本譯成英文。1884年,馬克斯·穆勒同日本學者南條文雄校訂本經大小兩類梵本,1894年,穆勒…

《魏晉南北朝時期印度觀音經典向中國的傳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