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观音经典向中国的传播▪P6

  ..续本文上一页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善男子,汝行菩萨道时,已有百千无量亿那由他众生得离苦恼,汝为菩萨时已能大作佛事。善男子,无量寿佛般涅槃已,第二恒河沙等阿僧只劫后分初夜分中,正法灭尽,夜后分中,彼土转名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所有种种庄严无量无边,安乐世界所不及也。善男子,汝于后夜种种庄严,在菩提树下,坐金刚座,于一念中间,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佛寿命九十六亿那由他百千劫,般涅槃已,正法住世六十三亿劫。””[38]国王的其他儿子也依次被宝藏如来授记成得大势、文殊师利、普贤等等。大臣宝海及其八十个儿子及三亿弟子亦发无上菩提心,誓愿秽土成佛。宝藏如来授记宝海将于娑婆世界成佛,号释迦如来。

  《悲华经》第三、四品对观音往昔身世和未来在西方成佛的说明,经过昙无谶在北方的传译而正式输入中国,其中关于观音受记的部分后来从本经中抽出单独流通,名叫《观世音菩萨求十方佛各为授记经》,一卷[39]。与此同时,又一部介绍观音身世和未来成佛的经典在南方由昙无竭翻译出来,此即《观世音授记经》。该经在西晋时期即由竺法护译出,名《光世音大势至受决经》一卷。西晋聂道真也曾译过,名《观世音受记经》一卷。此二种译本后来均阙佚。若这一记载属实[40],则昙无竭于刘宋元嘉三年(426)译出的《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一卷应为第三译。此后,宋施护于太平兴国五年(980)再次翻译此经,名《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二卷。

  该经主要内容是讲述观音如何得到成佛之记,涉及观音过去的修行以及未来的国土与佛号。经文说:“乃往过去广远无量不可思议阿僧只劫,我于尔时为百千王。时初大王劫欲尽时,有世界名无量德聚安乐示现,其国有佛,号金光师子游戏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尔时,金光师子游戏如来法中有王,名曰威德王,千世界正法治化,号为法王。其威德王多诸子息,具二十八大人之相。是诸王子皆悉住于无上之道。王有七万六千园观,其王诸子游戏其中。”[41]“彼威德王于其园观入于三昧。其王左右有二莲花从地踊出,杂色庄严,其香芬馥如天栴檀。有二童子化生其中,加趺而坐。一名宝意,二名宝上。时威德王从禅定起,见二童子坐莲华藏,以偈问曰:“汝为天龙王,夜叉鸠盘荼,为人为非人,愿说其名号。”时,王右面童子以偈答曰:“一切诸法空,云何问名号。过去法已灭,当来法未生,现在法不住,仁者问谁名?空法亦非人,非龙非罗刹,人与非人等,一切不可得。”左面童子而说偈言:“名名者悉空,名名不可得。 一切法无名,而欲问名字。欲求真实名,未曾所见闻。夫生法即灭,云何而问名。说名字语言,皆是假施设,我名为宝意,彼名为宝上。””[42] 经文所记两位童子的偈答体现出性空无住这种般若智慧的思想。两位童子说完偈语之后,与威德王一起来到金光师子佛的地方问佛如何是最上的供养。佛答以发菩提心,广济众生。于是,二童子便发下了“修行菩提道”、“答悲度众生”的誓愿。“佛告华德藏:“于汝意云何?尔时威德王者,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时二童子,今观世音及得大势菩萨摩诃萨是也。””[43]这是不同于《悲华经》所记的又一种观音来历。在这部经中,观音的未来同《悲华经》所记基本相同:“阿弥陀佛正法灭后,过中夜分,明相出时,观世音菩萨于七宝菩提树下,结加趺坐,成等正觉,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佛国土,自然七宝,众妙合成庄严之事,诸佛世尊于恒沙劫说不能尽。……其佛国土号曰众宝普集庄严。善男子,普光功德山王如来随其寿命,得大势菩萨亲觐供养,至于涅槃。般涅槃后,奉持正法,乃至灭尽。法灭尽已,即于其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善住功德宝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44]

  观音受记信仰在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其他一些佛教译籍中也可看出。如后秦时期凉州沙门竺佛念译的《中阴经》中说:“尔时,大势至、观世音菩萨承佛威神音响教化,即以神口而说颂曰:“生老病死本,诸如来尘垢,要入中拔济,何处不往反。我师无量寿,永劫不灭尽。本我所誓愿,何为地狱人,不似妙觉尊,在中阴教化,于妙妙中最,下劣所不及,愿我后成佛,如妙觉无异。”尔时,观世音说此颂时,三亿众生发无上正真道意。”[45]“我师无量寿”显示了观音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关系;“愿我后成佛”则反映了观音未来成佛的信仰。观音未来成佛信仰在元魏菩提流支译的《佛说佛名经》中也有体现:“南无栴檀窟世界宝形如来,彼如来授名观世音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46]这或许就是罗什所译《佛说华手经》中的说法:“从金刚住刹至此中间,有世界名栴檀窟,是中有佛号曰宝像,今现在为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授无上道记。”[47]《佛说佛名经》中还说观音已经成佛:“南无未来普贤佛,南无弥勒佛,南无观世音自在佛,南无得大势至佛,南无虚空藏佛,南无无垢称佛……”[48]又说:“从离忧刹至此中间,有世界名诸功德处,是中有佛号观世音,今现在为普守菩萨摩诃萨授无上道记。”[49] 又说:“南无见爱世界观世音王如来国土,降伏魔菩萨、山王菩萨以为上首,及无量无边菩萨众。”[50]这些都是关于观音未来成佛或者已经成佛的思想,与受记类经典义趣相当。

  东晋南北朝时期输入中国的观音受记类经典是介于般若智慧信仰、西方净土信仰以及现世救难信仰之间并将三者联系起来的经典。后世佛教界就有把受记经列入净土信仰的说法,但净土信仰应该以净土为核心,而受记经却把注意力放在观音的前世修行特别是般若智慧类修行及其所达到的程度。所以,此类经典在宗教信仰方面的意义首先在于对观音本身的说明,这是观音信仰结构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次则在于调和观音信仰个分支系统之间的矛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结构严谨而和谐的观音信仰体系。

  --------------------------------------------------------------------------------

  [1]《华严经记》,《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藏》第55册,第61页上。

  [2] 唐永隆元年(680)三月,天竺三藏地婆诃罗和法藏校勘此经,见所译《入法界品》内有缺文,于是根据梵本译出从摩耶夫人到弥勒菩萨文一段补入(见[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大正藏》第35册,第122页下)。

  [3] 该经梵文本已发现,日本学者铃木大拙、泉芳璟校刊出版(京都,1934~1936)。

  [4] 后世所流行的《华严经》是唐代实叉难陀的八十卷译本,其中《入法界品》中的观音译作“观自在”,故抽出的有关善财参拜观音菩萨的经文称作“观自在菩萨章”。

  [5]《华严经》卷五十,《大正藏》第9册,第717页下。

  [6]《佛说罗摩伽经》卷上,《大正藏》第10册,第859页下。

  [7]《华严经》卷五十一,《大正藏》第9册,第718页上。

  [8]《佛说罗摩伽经》卷上,《大正藏》第10册,第859页下。

  [9]《佛说罗摩伽经》卷上,《大正藏》第10册,第860页上。

  [10]《华严经》卷五十一,《大正藏》第9册,第718页中。

  [11] 上述词语均引自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卷五十一,《大正藏》第9册,第718页中。

  [12]《佛说罗摩伽经》卷上,《大正藏》第10册,第860页中。

  [13]《华严经》卷五十一,《大正藏》第9册,第718页中。

  [14]《佛说罗摩伽经》卷上,《大正藏》第10册,第860页下。

  [15]《华严经》卷五十一,《大正藏》第9册,第718页中—下。

  [16]《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藏》第8册,第217页上。

  [17]《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藏》第8册,第687页上。

  [18]《大智度论》卷二十六,《大正藏》第25册,第255页中。

  [19]《大智度论》卷三十,《大正藏》第25册,第283页下。

  [20]《大智度论》卷三十三,《大正藏》第25册,第305页下。

  [21]《大智度论》卷五十一,《大正藏》第25册,第309页上。

  [22]《大智度论》卷四十,《大正藏》第25册,第350页上。

  [23]《大智度论》卷四十,《大正藏》第25册,第350页下。

  [24]《大智度论》卷七十五,《大正藏》第25册,第615页上。

  [25] 经云:“弥勒、文殊、观世音、普贤等而为上首,如是等恒河沙诸大菩萨,若人于百劫中,礼敬供养,欲求所愿,不如于一食顷礼,拜供养地藏菩萨。”见:北凉失译《大方广十轮经》卷一,《大正藏》第13册,第685页上。

  [26]《思维略要法》,《大正藏》第15册,第300页下。

  [27] 现存此经的梵本,有在尼泊尔发现的大本和日本保存的各种传写模刻的小本两类。1864年,比尔始据本经奘译本译成英文。1884年,马克斯·穆勒同日本学者南条文雄校订本经大小两类梵本,1894年,穆勒…

《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观音经典向中国的传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