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主要特點,根據對各類觀音經典、觀音修道和顯化故事的分析和提煉,我認爲應從叁個大的系統來看。一是在因地修行過程中呈現出來的思想,主要有:願行並舉、福慧雙修、戒定兼持、自他兩利、內外同學;二是果地階段呈現出來的思想特點,主要有:慈悲與智慧的統一、觀性與觀音的統一、出世與入世的統一、神聖與世俗的統一、威嚴與慈祥的統一[27];叁是濟世方面,也就是觀音與衆生發生接觸過程中呈現出來的思想,主要有:清淨無作與無所不作的統一、無緣慈悲與有緣乃感的統一、現世安樂與來世善果的統一、啓迪真谛與尊重俗谛的統一、誠心敬拜與悉心效法的統一[28]。
七、顯明的中國化特征:
大家都承認,觀音是中國化程度最深的一位菩薩[29],但是,觀音信仰的中國化到底表現在哪些方面,學術界尚無人作過全面系統的研究。我認爲,觀音信仰的中國化是佛教中國化的典型,它主要表現在觀音的身世、顯化、靈感和道場四個方面。
觀音菩薩的身世是佛教觀音信仰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是指觀音成道前的各種履曆,包括家庭、誕生、修習、身相、成長以至最終成道。印度佛教經典中對觀音身世的說明主要有7種[30],其最顯著的特點是均爲男身。佛教傳入中國後,觀音菩薩很快又成爲中國人心目中有求必應的慈悲善神。只是隨著佛教中國化的發展,觀音形象逐漸發生了重大變化。大約在南北朝以前,中國佛教基本恪守著印度佛教關于觀音菩薩的一切說教,觀音繼續保持“偉丈夫”的潇灑形象。宋代以後,中國人大膽地將其從男人變成了女人[31],適應觀音形象的這種重大變革,中國佛教史上出現了觀音菩薩新的身世說,即妙善公主的傳說。印度佛教的觀音身世男性說是在印度傳統佛教輕視女性甚至認爲女性得道只有在轉爲男身之後才能實現的觀念背景下産生的,而中國佛教的女身說則明顯地與中國傳統認爲女性慈悲善良、和霭可親、更易接近的觀念分不開。另外,印度關于觀音身世的傳說具有極強的宗教性,通篇所言不離隨佛習法、修持成道以及得到授記的內容,顯得枯燥乏味,單調生硬。而中國的傳說中,故事情節曲折動人,寓宗教說教于極強的文學渲染之中,具有濃厚的世俗生活氣息。與此相連系,在印度佛教的傳說中,觀音得道的情節較少,而得道之後的法力卻渲染得十分透徹。相反,中國的傳說卻著力說明觀音得道的艱難曲折,這與中國儒家所說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則必先使其曆盡磨難的看法完全一致。根據中國人的這種傳統心理而産生的這種觀音得道傳說比印度的傳說更能服人,從而易于廣大佛教信徒接受。至于中國的觀音身世傳說中所夾雜的中國式的家庭倫理道德觀念,那就更具有中國化的特征,也更能爲一般信衆所接受。
印度佛教對觀音顯化的說明散見于許多經典,其總體的精神是告訴人們,觀音菩薩出于慈悲救世的目的,運用其神通之力,由不可見、不可觸的清淨法身顯化出有血有肉與常人無異的色身,或出于懾服冥頑、點化有緣之輩而現出各種有形有色但與常人不同的莊嚴法相。中國的佛教徒根據印度佛教菩薩信仰的基本原理,大膽突破了觀音類經典關于觀音顯化特別是第一類顯化即與常人無異的色身顯化的局限,于是,觀音的顯化形象千差萬別,形形色色,並逐漸形成許多生動感人的故事。隨著這些顯化故事的廣泛傳播及佛教美術的發展,在中國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不同于印度佛教的“叁十叁觀音”,並成爲中國佛教觀音顯化信仰的主要表現形式。從《普門品》的“叁十叁身”[32]、《楞嚴經》的“叁十二應”[33]到富有濃郁中國特色的“叁十叁觀音”,成爲觀音顯化信仰中國化的集中體現。此外,在中國各地,還有大量各自不同的觀音藝術形象,如自在觀音、渡海觀音、長帶觀音、披發觀音、空身觀音、地利尼觀音、鐵索觀音、送子觀音、叁面觀音、不肯去觀音、鳌頭觀音、數珠觀音、掌印觀音、持瓶觀音、媚態觀音等。幾乎在所有的佛教名勝中我們都可以見到名稱不一、形象互異的觀音形象。由此可以看到觀音顯化信仰中國化的深刻程度及其對中國傳統藝術的深遠影響。
印度佛教觀音顯化信仰的中國化還有一個重要表現,那就是隨著禅宗在中國大地的盛行,觀音顯化信仰也受到它的影響,從而更進一步地從神秘走向通俗,從聖壇飄落人間,從高不可攀走向每個衆生的心中。《壇經》中曾說:“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爲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34]中國僧人據此對觀音顯化信仰作了進一步發展,認爲,如果誰心中真的大慈大悲,那誰就是觀世音菩薩,于是,觀音的顯化已不再是印度佛典中所描述的神秘莫測的、虛幻飄渺的“無作妙力”或“自在神力”,它顯得很平常、很親切、很實在,一下子從遙遠的彼岸走到了每個人的身邊,使一個十分嚴肅的問題融化于平凡的世俗生活之中。這種信念必然會引起人人都作觀音菩薩,大家都發慈悲之心的倡導。印光法師就曾呼籲人們“以觀音之心爲心,以觀音之事爲事”[35]。這樣一來,在傳統佛教的觀音顯化信仰中便加入了濃厚的人間佛教思想,這是不同于印度佛教觀音信仰的一種十分有趣的文化現象。
在觀音靈感信仰方面,中印佛教均遵守了一個共同的原則:因爲觀音菩薩的救世法力,衆生可以通過某種宗教儀式或心理實踐而與菩薩溝通並由此使信仰者所求滿足。但是在如何獲得感應以及如何看待這種感應方面,中國佛教又有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特點,體現了中國化的特征。從獲得感應的途徑方面來看,中國佛教在稱名、持咒、禮拜等傳統方法的基礎上,又特別強調了積福累德等倫理道德內容。關于觀音靈感的地位,中國佛教對印度佛教的改造至少表現在叁個方面:首先,印度佛教是將觀音靈感作爲觀世音菩薩法門中的一種,與其它法門一樣受到同等的重視,在有些方面,印度佛教甚至更強調了觀音的般若法門,所以,觀音靈感信仰並未成爲印度佛教最著名的信仰形式。中國佛教雖然非常重視般若,但在觀音信仰領域裏,卻只強調了觀音的神力與靈感,中國佛教重視《心經》的般若之法,但往往忽視了它是觀世音菩薩法門中的般若之法。其次,印度佛教將觀音視爲諸大菩薩之一,其他許多大菩薩也同觀音一樣受到印度佛教徒的崇信。可是在中國,觀音被視爲與中土最有緣的一位菩薩,其名聲之顯赫,不但蓋過所有其它菩薩,甚至還居于如來之上。因此,觀音靈感便上升到絕對的、至高無上的地位,成爲中國佛教非常重要的一種信印形式[36]。
關于觀音菩薩的道場,印度佛教已作過明確的說明。《華嚴經》中說:“于此南方有山,名補旦落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又說:“海上有山多聖賢,衆寶所成極清淨,花果樹林皆遍滿,泉林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爲利衆生住此山。”就是說,觀音菩薩的居住地在補旦落迦山,此山位于印度南方,而且緊臨海濱,甚至已伸進海中。在此山的“西面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樹林蓊郁,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于金剛寶石上結跏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爲宣說大慈悲法,令其攝受一切衆生。”[37] 《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也明確指出,觀音的宮殿在“補陀落迦山”,而且是一處“寶莊嚴道場”[38]。補旦落迦山是位于南印度秣羅矩咤國的南方海濱的一座高山。《大唐西域記》卷十對其作過詳細的描述[39]。
南印度海濱的補旦落迦山在什麼時候成爲觀音菩薩駐錫的道場,我們尚不得而知。但是,至少在唐代及其以前,中國人不得不承認,《華嚴經》所記述的觀音道場在南印度的海濱。可是,隨著觀音信仰在中國的不斷普及,觀音道場遠在印度越來越不適應中國觀音信徒的宗教心理。既然經典中說,觀音可以隨時、隨地、隨意以任何身份顯化在任何衆生之前,那麼,他的道場就不會拘泥于一地,或一成不變。觀音有“方便之力”,有“千處祈求千處應”的神通和慈悲,而中國的信徒又在虔誠地祈求,渴望菩薩在他們這裏也設立一處“宮殿”,說明觀音道場轉移到中國是完全可能的。爲了彌補觀音道場不在中國的缺憾,中國佛教在隋唐以前以雕造觀音像作爲禮拜的對象,隋唐至元明以前,則在全國許多地方樹立了觀音顯化的紀念地,各種形式的觀音廟、觀音殿、觀音寺、觀音庵、觀音洞、觀音山、觀音閣、觀音堂、觀音臺甚至非宗教活動場所的觀音村、觀音橋、觀音谷等大量出現。然而,中國人並不滿足,因爲在中國還沒有一處統一的、地位和作用均超出一般觀音廟的、類似南印度觀音宮殿的觀音主道場。十二世紀以後,因爲印度佛法的消亡和隨後而來的南印度觀音道場的消失,特別是中印佛教交流的中斷,中國人最終以浙江梅岑山取代了南印度的布旦落迦山,這一大膽的改造持續了幾個世紀才得以完成,它使觀音的道場從南印度海邊轉移到中國東海的舟山群島上,從而對中國佛教産生了巨大的影響。近年又在中國海南省的南海之濱興建了觀音道場南山寺,這是對印度佛教關于觀音道場的權威記述的又一種闡釋,是觀音道場信仰方面中國化的進一步發展。
--------------------------------------------------------------------------------
[①] C.N.Tag《Kuanyin: The Cult of Half Asia》,《The History of Religions》, Nov.
1976.
[②] 孫昌武《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
[③] 溫金玉《觀音菩薩》,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4年10月;
[④] 邢莉《觀音——神聖與世俗》,學苑出版社,2001年…
《漢傳佛教觀音信仰的基本體系和基本特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