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印度觀音經典向中國的傳播
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李利安
佛教的思想與信仰是依據各種經典而得以成立並傳播的。印度古代觀音信仰向中國的傳播也是通過各種诠釋觀音信仰的經典而得以完成的。從魏晉時代開始,古代印度觀音信仰類經典就源源不斷地傳入中國,直到南宋時代基本結束。一千年間傳入中國的觀音經典可以劃分爲七個大的系統:一是淨土往生系統;二是受記系統;叁是華嚴系統;四是般若系統;五是救難系統;六是菩薩行系統;七是密教系統。此外還有其他一些系統,如禅觀系統、瑜伽系統等,但曆史上影響甚小,後世也不爲中國人所推崇。以上七大系統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都開始傳入中國,使這一時期成爲印度觀音類經典傳入中國最典型的一個時代。
一、淨土系觀音信仰經典
早在東漢叁國時期,印度淨土系經典即開始了向中國輸入的曆史,但那時時所出這類經典不多,其中最主要的淨土經典《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和《無量壽經》是否爲此時翻譯以及到底爲誰人所翻已成了曆史的疑案。此類經典譯時、譯地、譯者不詳以至引起不少猜測乃至否定的現象(對此,我們在上一節的正文和注釋中均有分析)就可正好反映了這樣一個史實,即當時淨土觀音信仰根本沒有流傳開來。進入東晉時期以後,印度淨土系經典始得大量輸入,並開始獲得中國人的認同,從而在中國社會流傳開來。在這一時期輸入中國的淨土觀音經典中,最主要的是《觀無量壽佛經》和《無量壽經》兩種,其次還有《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等,此外,兼弘淨土觀音信仰的經典還有《觀世音受記經》、《悲華經》等。
據梁僧佑的《出叁藏記集》記載,羅什于後秦弘始叁年(401)來長安後譯出《無量壽經》一卷[1]。隨後又有求那跋陀羅再譯此經[2],但後來佚失。此經後世稱爲《小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經中略說極樂淨土之莊嚴,爲自古最盛行的淨土經典。此經中雖然沒有講到觀音,但卻爲淨土觀音信仰提供了最基本的信仰基礎,因爲淨土觀音信仰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對觀音所處的西方極樂世界的信仰。
據有關史料記載,東晉安帝(397—418)時,印度來華僧人佛陀跋陀羅在南方開始譯經,並于劉宋永初二年(421)譯出《無量壽經》兩卷[3]。東晉南北朝時期翻譯此經的還有東晉竺法力譯的《無量壽至尊等正覺經》一卷、宋寶雲譯的《新無量壽經》二卷、宋昙摩蜜多譯的《新無量壽經》二卷等[4]。但上述譯本在唐代以前就佚失了。據傳說,在東晉南北朝以前翻譯此經的有東漢安世高譯的《無量壽經》二卷、曹魏帛延譯的《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均早已不存。被認爲是東漢支婁迦谶譯的《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四卷以及被認爲是魏康僧铠譯的《無量壽經》在東晉南北朝時期肯定已經存在于中國社會[5]。該經是淨土經典中明確講述極樂世界觀音信仰的經典,對淨土觀音信仰的流行起到直接的推動作用,並對南北朝時期西方叁聖等造像形式産生重要影響。經雲:““彼佛國中,諸聲聞衆身光一尋,菩薩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薩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叁千大千世界。”阿難白佛:“彼二菩薩其號雲何?”佛言:“一名觀世音,二名大勢至。是二菩薩于此國土修菩薩行,命終轉化生彼佛國。””[6]觀音爲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兩大菩薩之一,這是淨土系觀音信仰的主要內容。《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對西方叁聖的架構及其同衆生解脫的關系作了說明:“阿彌陀佛于大寶花結加趺坐,有二菩薩,一名觀世音,二名大勢至。是二菩薩,侍立左右,無數菩薩周匝圍繞。于此衆中,若能深信無狐疑者,必得往生阿彌陀國。”[7]
糅合各異譯本而成的《大阿彌陀經》中對觀音在極樂世界的地位及其同阿彌陀佛的關系等作了更清晰的描述:“佛言:“阿彌陀佛與其刹中諸菩薩聲聞,頂中光明各有大小。諸聲聞頂中光明各照七丈。諸菩薩頂中光明各照千億萬裏。有二菩薩尊爲第一,其一名觀世音,一名大勢至,常在佛側坐侍政論。佛與二菩薩對議十方世界未來現在之事,佛欲使二菩薩往他方佛所,神足而往,駛疾如佛,分身生此世界助佛揚化,于彼刹中不失現在。其智慧威神最爲第一,頂中光明各照千佛世界。世間人民,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難恐怖或值官事,一心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8] 這裏在確定觀音作爲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兩大脅侍菩薩之一的身份的同時,還強調了觀音的智慧與威神以及與我們這個世界的關系和救難的能力。經中還對觀音在西方極樂世界繼承阿彌陀佛主持教化的信仰也作了闡釋:“佛言:”彼佛至般泥洹時,觀世音菩薩乃當作佛,掌握化權,教化度脫十方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皆令得泥洹之道,欲作佛者則至作佛,既作佛已,轉相教化,轉相度脫,如一大師阿彌陀佛,無有窮極,其恩德所及,一無有異。複住無央數劫、無央數劫、不可複計劫,一一皆法阿彌陀佛乃般泥洹。其次,大勢至菩薩作佛掌握化權,教化度脫一如阿彌陀佛,經曆劫數永無般泥洹時。”[9] 觀音繼承阿彌陀佛而在極樂世成佛的信仰是淨土體系中的觀音信仰的又一種重要內容。
另一部傳遞淨土系觀音信仰的重要經典是《觀無量壽佛經》。該經爲僵良耶舍于劉宋元嘉元年(424)譯出,一卷。佛教史上又稱此經爲《觀無量壽經》、《無量壽佛觀經》、《無量壽觀經》或《十六觀經》,簡稱《觀經》[10]。後世以此經與《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合稱淨土叁部經,至此淨土經典傳譯已臻完備。經中講述釋迦牟尼佛在中印度王舍城耆阇崛山中的時候,城中太子阿阇世受惡友之教唆,將其父頻婆娑羅王幽禁于七重室內,欲使餓死。然其父得到韋提希夫人密供之酥蜜等物而未死。阿阇世聞訊大怒,欲殺害其母韋提希。後經大臣月光及耆婆之谏止,遂將其母幽禁深宮。韋提希愁憂憔悴,遙向耆阇崛山爲佛作禮,祈求往生淨土。佛察知其心念,遂現身宮中,示現西方極樂淨土,並說“叁福”、“十六觀”等往生淨土之法。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聽聞佛說之後。立即見到壯觀遼闊的極樂世界,看見阿彌陀佛及觀音、大勢至二菩薩,心生歡喜,贊歎不已,豁然大悟,獲得“無生忍”的智慧境界。而五百侍女都發下了無上菩提之心,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其中,“叁福”指世福、戒福、行福。“世福”者,孝養父母,事奉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戒福”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行福”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叁者爲叁世諸佛淨業之正因。而“十六觀”則指(1)日想觀,(2)水想觀,(3)地想觀,(4)寶樹觀,(5)寶池觀,(6)寶樓觀,(7)華座觀,(8)像想觀,(9)阿彌陀佛觀,(10)觀世音觀,(11)大勢至觀,(12)普觀,(13)雜想觀,(14)上輩生想觀,(15)中輩生想觀,(16)下輩生想觀。謂作此十六觀,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其中以第九阿彌陀佛觀最爲重要,經題即依此而立。
就觀音信仰而言,《無量壽佛經》主要有以下內容:首先,確定觀音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位置。經雲:“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爲比。”[11] 這裏所說觀音與阿彌陀佛和大勢至菩薩的關系同《無量壽經》。其次,關于觀音與大勢至形象的區別,經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于一切處身同,衆生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12] 而觀音“頂上毗楞伽摩尼妙寶以爲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13];大勢至卻是:“此菩薩天冠有五百寶蓮華,一一寶華有五百寶臺,一一臺中,十方諸佛淨妙國土廣長之相皆于中現。頂上肉髻如缽頭摩花,于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14]據此,淨土系觀音信仰中便以天冠中的化佛和寶瓶爲觀音和大勢至菩薩的主要區別。第叁,關于“觀音觀”。這是該經中最重要的內容“十六觀”之第十觀,詳細闡述了觀音在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形象,爲淨土系觀音信仰提供了宗教冥想的廣闊空間以及心理體驗的豐富素材。經中說:“次亦應觀觀世音菩薩。此菩薩身長八十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身紫金色,頂有肉髻,項有圓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圓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釋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菩薩、無量諸天以爲侍者。舉身光中,五道衆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現。頂上毗楞伽摩尼妙寶以爲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觀世音菩薩面如閻浮檀金色,眉間毫相備七寶色,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一一化佛,無數化菩薩以爲侍者,變現自在,滿十方界,臂如紅蓮花色,有八十億微妙光明以爲璎珞,其璎珞中普現一切諸莊嚴事。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畫,猶如印文。一一畫有八萬四千色,一一色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軟,普照一切,以此寶手接引衆生。舉足時,足下有千輻輪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臺。下足時,有金剛摩尼花,布散一切,莫不彌滿。其余身相,衆好具足,如佛無異,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是爲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想,名第十觀。”[15]關于“觀音觀”的作用和觀想次序,經文說:“作是觀者不遇諸禍,淨除業障,除無數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薩,但聞其名,獲無量福,何況谛觀。若有欲觀觀世音菩薩者,當先觀頂上肉髻,次觀天冠,其余衆相亦次第觀之,悉令明了如觀掌中。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16]這裏提出的“觀音觀”成爲大乘佛教觀音信仰中的一種重要法門,通常稱爲“觀念法門”。第四,關于觀音的彼岸接引,經文按照九品往生的次序,分別說明觀音和大勢至接引往生的情景。所謂“…
《魏晉南北朝時期印度觀音經典向中國的傳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