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魏晉南北朝時期印度觀音經典向中國的傳播▪P3

  ..續本文上一頁特別是以慈悲法統攝一切佛教修持法門的思想,爲中國佛教中的觀音信仰提供了更爲堅實的依據。

  --------------------------------------------------------------------------------

  [1]“《無量壽經》一卷(或雲《阿彌陀經》)……天竺沙門鸠摩羅什以僞秦姚興弘始叁年至長安,于大寺及逍遙園譯出。”《出叁藏記集》卷二,《大正藏》第55冊,第11頁上。又見《出叁藏記集》卷二,《大正藏》第55冊,第14頁上。

  [2]“《無量壽經》 (鸠摩羅什、求那跋陀),右一經,二人異出。”(《出叁藏記集》卷二,《大正藏》第55冊,第15頁上。)又,隋法經《衆經目錄》記載:“《無量壽佛經》一卷(一名《阿彌陀經》)(後秦弘始年羅什譯) ;《無量壽經》一卷(宋元嘉年求那跋陀羅譯)。右二經同本異譯。”([隋]法經:《衆經目錄》卷一,《大正藏》第55冊,第117頁下。)

  [3]“新《無量壽經》二卷,(永初二年于道場出)……晉安帝時。天竺禅師 佛馱跋陀。至江東及宋。初于廬山及京都譯出。”《出叁藏記集》卷二,《大正藏》第55冊,第11頁下。

  [4]《衆經目錄》卷一,《大正藏》第55冊,第117頁下。

  [5] 關于這兩種譯本是否爲支婁迦谶和康僧铠所譯,本章第一節曾作過論述,可參考。

  [6]《佛說無量壽經》卷下,《大正藏》第12冊,第273頁中。

  [7]《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大正藏》第12冊,第353頁上。

  [8]《佛說大阿彌陀經》卷下,《大正藏》第12冊,第336頁上。

  [9]《佛說大阿彌陀經》卷下,《大正藏》第12冊,第336頁中。

  [10] 本經之梵本現已不存,西藏本亦無,而漢譯本亦僅存僵良耶舍譯本。然在新疆曾發現維吾爾文譯本之殘卷。日本學者高楠順次郎應英國牛津大學馬克士·穆勒之請,據現行本譯成英文,與《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同收在《東方聖書》第四十九冊。

  [11]《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第12冊,第342頁下。

  [12]《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第12冊,第344頁下。

  [1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第12冊,第343頁下。

  [14]《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第12冊,第344頁上。

  [15]《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第12冊,第343頁下—344頁上。

  [16]《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第12冊,第344頁上。

  [17]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第12冊,第344頁下—346頁上。

  [18] 《佛說佛名經》卷九,《大正藏》第14冊,第163頁上。

  [19] [後秦]慧觀:《法華經要序》,《出叁藏記集》卷八,《大正藏》第55冊,第57頁中。

  [20] [後秦]僧睿:《法華經後序》,《出叁藏記集》卷八,《大正藏》第55冊,第57頁下。

  [21]“《觀世音經》一卷,出《新法華》。”見[梁]僧佑:《出叁藏記集》卷四,《大正藏》第55冊,第22頁中;“《提婆達多品經》一卷、《觀世音經》一卷,右二經出《妙法蓮花經》。”見[隋]法經:《衆經目錄》卷二,《大正藏》第55冊,第124頁上。

  [22]《妙法蓮華經》卷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大正藏》第9冊,第57頁上。

  [23] [印度]世親著、[魏]勒那摩提、僧朗譯:《妙法連華經優婆提舍》,《大正藏》第26冊,第19頁中—下。

  [24] [印度]世親著、[魏]勒那摩提、僧朗譯:《妙法連華經優婆提舍》,《大正藏》第26冊,第19頁下。

  [25]《思益天王所問經》卷叁,《大正藏》第15冊,第48頁中-下。

  [26] [後秦]僧肇集:《注維摩诘經》卷一,《大正藏》第38冊, 第331頁上。

  [27]《佛說法集經》卷六,《大正藏》第17冊,第650頁上。

  [28]《佛說法集經》卷六,《大正藏》第17冊,第643頁下-644頁上。

  3、華嚴系統觀音信仰的最早傳入

  華嚴系統的觀音信仰是表現于《華嚴經》中《入法界品》的觀音信仰,與淨土系觀音信仰和密教系觀音信仰截然不同,與受記類經典也有很大區別,同時也不像般若類觀音信仰那麼直指觀音的般若法門。單純從觀音信仰的角度來看,《華嚴經•入法界品》中有關觀音“大悲行門”的說明,是以觀音救難信仰爲基礎的一種觀音濟世信仰,盡管包含著般若思想的某些因素,但主要還是對《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擴展。

  據說《華嚴經》原本凡十萬偈。東晉時期,今新疆和田一帶流傳著一種叁萬六千偈的梵文《華嚴經》本。江南慧遠的弟子支法領從那裏得到這個梵本,並于晉義熙十四年(418)叁月十日在揚州(今南京)道場寺請天竺叁藏佛馱跋陀羅譯出。據該經後記記載:“佛度跋陀羅手執梵文,譯胡爲晉。沙門釋法業親從筆受。時,吳郡內史孟顗、右衛將軍褚叔度爲檀越。至元熙二年六月十日出訖,凡再挍胡本,至大宋永初二年辛醜之歲十二月二十八日挍畢。”[1]元熙二年爲公元420,永初二年爲公元421年。可見《華嚴經》的譯出曆時叁年整才得以完成。初譯出時該經分五十卷,後改爲六十卷,後世亦稱爲“六十華嚴”或“晉譯華嚴”。該經內分叁十四品,總由七處、八會的說法而成[2]。

  講述觀音大悲行門的《入法界品》在西秦時(385-431)由聖堅譯單獨譯出流通,名叫《羅摩伽經》。該經(品)也是《華嚴經》中最重要的部分[3],主要內容是講述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尋訪善知識參學佛法的經過。據經文說,善財童子是印度覺城的年輕佛教徒。由于前生善因的果報,而在其初住母胎之時,家裏便出現七大寶藏。出生之時,又有五百寶器出現,因此他父母替他取名爲“善財”。據《華嚴經》的說法,他于過去世曾在諸佛處廣修供養,深種善根而常樂清淨,並且喜歡親近善知識,修習菩薩行。當善財長大之後的某一年,文殊菩薩正在覺城弘法。善財與五百童子來到文殊說法處,請教如何修學菩薩道。後受文殊菩薩的教導與啓發,南下參學,先至可樂國參訪功德雲比丘,受念佛叁昧門。隨後繼續遍遊南方諸國,曆訪各處的善知識,先後參訪過菩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子、童女、夜天、天女、婆羅門、長者、醫師、船師、國王、仙人、佛母、王妃、地神、樹神等等,共計有五十五位善知識。如果扣除其中重複的文殊菩薩,及同在一處的德生童子與有德童女,則爲五十叁處,因此,我國都稱之爲“五十叁參”。其中第二十七參的對象爲觀音菩薩。善財通過曆訪參學,得以聽受種種法門,終至普賢菩薩道場,證入最高的無生法界。

  《入法界品》的主角是善財,但靈魂卻是大乘菩薩解脫法門,所以背後的主角是大乘菩薩,尤其是以“大智”著稱的文殊和以“大行”著稱的普賢兩大菩薩。因爲善財所參訪的各位善知識,皆具文殊智慧大海所生的攝化之德,總爲文殊之位,屬般若門。善財最後參訪的普賢菩薩則屬法界門。沒有般若則不能入法界,沒有法界則不能顯般若,故善財初見文殊,終歸普賢。佛教界將入法界品中文殊和普賢的關系還解釋爲:文殊爲能信之心,普賢爲所依之法界;文殊爲能起之解,普賢爲所起之萬行;文殊爲能證之大智,普賢爲所證之法界,二菩薩二而不二,共顯叁聖圓融之微妙境界。所以,在《入法界品》中,觀音本來並不是主要弘揚的對象。但在中國,人們對觀音的信仰遠遠超過樂文殊和普賢,所以,該品中所講述的善財“五十叁參”中的第二十七參,即善財拜見觀音、觀音爲其講解其所證之“大悲行解脫法門”的內容,就成爲中國觀音信仰非常重要的信仰源泉。後世中國佛教界將《入法界品》中的這部分經文單列出來,稱之爲“觀自在菩薩圓通章”[4]。

  《入法界品》中所傳遞的有關觀音信仰的主要信息有以下幾點:首先是觀音的道場信仰。經文說:“于此南方有山,名曰光明。彼有菩薩,名觀世音。”[5]這是關于觀音道場的位置,即在南方。山名則叫光明山。西秦聖堅的譯本則說:“于此南方有孤絕山,名金剛輪莊嚴高顯,彼有菩薩名觀世音,住其山頂。”[6]在唐譯《華嚴經》中,對觀音道場的位置介紹就更清楚了,那裏山名則用音譯,稱爲布旦落迦山。關于該山的景色以及觀音居住此山的景象,經文說:“見觀世音菩薩住山西阿,處處皆有流泉浴池,林木郁茂,地草柔軟,結跏趺坐金剛寶座,無量菩薩恭敬圍繞,而爲演說大慈悲經,普攝衆生。”[7]關于善財朝山,聖堅譯本描述道:“正念菩薩諸憶念力,承佛威神佛本願力,以叁昧正受于念念中,間無空缺。常念栴檀寶塔,無量諸佛,悲泣雨淚,尋路而行。次第分別一切諸佛及諸佛法,于一心中,莊嚴諸佛神通念定慧力,爲欲長養菩提善根,思惟正念一切諸佛不思議業,漸漸遊行,到彼孤山。步步登陟,念觀世音,正念不舍。”[8]經文接著還介紹善財望見觀音之後心中的贊歎,“如是贊歎善知識已,漸漸親近。”[9]善財的這種朝拜做法成爲後世中國朝山進香者必修的宗教心理體驗。觀音道場信仰對後世中國觀音信仰中的普陀朝山以及觀音畫等都産生了巨大的影響。第二,善財童子拜觀音信仰。這種在中國流傳極廣的觀音信仰形式即出自《入法界品》善財對觀音的參拜。經文說:“爾時,善財詣觀世音,頭面禮足,繞無數匝,恭敬合掌,于一面住。”[10] 第叁,觀音救世方便信仰。即觀音救度…

《魏晉南北朝時期印度觀音經典向中國的傳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