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魏晉南北朝時期印度觀音經典向中國的傳播▪P2

  ..續本文上一頁九品”即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衆生按照生前的業行分爲上中下叁類。此叁類又可各開上中下叁品,即成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此九品人所修之業行、日期不同,觀音接引的儀相就不同,他們往生之後的得益也各有不同。現簡述如下:

  (1)上品上生︰謂發至誠心、深心及回向發願心之叁種心,又慈心不殺,修諸戒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經一日乃至七日,即可得往生。以此人精進勇猛故,臨終感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等無量大衆,持紫金臺,授手迎接,往生彼國,即時悟無生法忍。

  (2)上品中生︰謂未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然因善解義趣,悟第一義,深信因果,不謗大乘,故蒙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及諸眷屬持金蓮華,化作五百化佛授手來迎。往生後,經一宿蓮華乃開,一七日間,得不退轉,經一小劫,得無生法忍。

  (3)上品下生︰謂亦信因果,不謗大乘,發無上道心,然于大乘法不能受持讀誦解義,唯信因果,此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及諸眷屬持金蓮華,化作五百化佛授手來迎。往生後一日一夜蓮華開敷,經叁小劫,住歡喜地。

  (4)中品上生︰謂持五戒八戒等,不造衆惡,此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其人見已,心大歡喜,見己身坐蓮花臺,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花尋開,聞衆音聲贊歎四谛,應時即得阿羅漢道。

  (5)中品中生︰謂一日一夜持八戒齋,又持沙彌戒、具足戒,威儀無缺,此人臨命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往生後先得須陀洹果,經半劫後成阿羅漢。

  (6)中品下生︰謂孝養父母,行世間善事,此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爲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及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至心信樂即得往生。往生後七日,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先得須陀洹果位,再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果位。

  (7)下品上生︰謂雖不謗方等經典,然多造衆惡,無有慚愧;命終時聞大乘十二部經題名字,又稱南無阿彌陀聖號,除多劫罪,爾時阿彌陀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大勢至菩薩來迎,乘寶蓮花,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花乃敷。當花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爲說甚深十二部經。其人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得入初地。

  (8)下品中生︰謂毀犯五戒、八戒、具足戒,偷僧祇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命終時,聞阿彌陀佛十力威德,罪滅往生,經六劫之後蓮花乃敷,當華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安慰彼人,爲說大乘經典。其人聞此法後,應時即發無上道心。

  (9)下品下生︰謂造五逆十惡,具諸不善,然命終時,至心具足十念,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以此而得罪滅,往生極樂世界。滿十二大劫之後,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爲其人廣說實相除滅罪之法。其人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17]

  上述九品往生的描述成爲觀音接引信仰的經典最重要的依據,對後世淨土系觀音信仰産生重要影響。

  此外,淨土觀音信仰在其他一些經典中也可看到。如《佛說佛名經》中說:“汝應當歸命無量壽佛國安樂世界,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以爲上首,及無量無邊菩薩。”[18]此類零星的淨土觀音信仰經文對觀音信仰的流傳也會起到促進的作用。

  2、《普門品》的重譯與現世救難信仰及大悲觀念的進一步傳入

  觀音救難信仰最重要的經典就是《法華經》中的《普門品》。上一節我們在考察印度觀音信仰向中國的最早輸入時,已經對該經的最早譯出及其向中國社會中的滲透有過探討。在竺法護首譯《普門品》、光世音菩薩開始流行中國的基礎上,後秦時代的鸠摩羅什于弘始八年(406)夏,“于長安大寺集四方義學沙門二千馀人,更出斯經,與衆詳究。什自手執胡經口譯秦語,曲從方言,而趣不乖本”[19],這個《法華經》新譯本名爲《妙法蓮華經》。于是,《普門品》又出現了一個新的譯本,名《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于時聽受領悟之僧八百馀人,皆是諸方英秀,一時之傑也”[20]。這麼多全國一流大師聽受該經,遠遠超過了西晉竺法護傳譯此經時的聲勢,于是,該經迅速傳向全國,其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立即從《法華經》中單出,獨立流通,名爲《觀世音經》[21]。羅什的譯本比法護譯本更加圓滿,除了救難的名目和應化身相的數目略有不同或增加外,整個經文更加明了流暢。如關于除“叁毒”、得兒得女這種賜福的內容,雖然法護譯本也有,但不如羅什譯的清晰准確:“若有衆生多于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衆生常應心念。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殖德本,衆人愛敬。”[22]羅什譯本很快獲得人們的認同,並取代法護譯本,從此“光世音”的譯名被“觀世音”所取代,而羅什的《普門品》也以《觀世音經》的獨立形式成爲整個中國曆史上最流行的幾種佛經之一。

  東晉南北朝時期,除了羅什譯的《觀世音經》弘揚觀音救難信仰外,還有其他一些輔助傳遞觀音救難信仰的經典也相繼傳入中國。雖然這些經典弘揚的佛教思想主題並不是觀音,但其中的某些章節、某些段落涉及觀音的救難信仰,所以這些經典也成爲中國觀音救難信仰的經典來源。

  元魏勒那摩提共僧朗譯的古代印度世親的著作《妙法連華經優婆提舍》就對《普門品》中的觀音信仰多有闡發。它把《法華經》劃分爲五種力,其中有一力就是觀音救護衆生諸難之力:“修行力者五門示現:一者說力;二者行苦行力;叁者護衆生諸難力;四者功德勝力;五者護法力。說力者有叁種法門,《神力品》中示現……;行苦行力者,《藥王菩薩品》示現教化衆生,行苦行者《妙音菩薩品》示現教化衆生;護衆生難,《觀世音品》、《陀羅尼品》示現;功德勝力者,《妙莊嚴王品》示現。依過去功德,彼童子有如是力故;護法力者《普賢品》及《後品》中示現。”[23]

  接著,還對受持觀音名號的功德做了闡釋:“又說言受持觀世音菩薩名及受持六十二恒河沙諸佛名,彼福德平等者,有二種義:一者信力故;二者畢竟知故。信力者有二種:一者求我身如觀世音畢竟信故;二者生恭敬心,如彼功德我亦畢竟得故。畢竟知者,決定知法界故。法界者名法性。彼法性入初地菩薩,能證入一切諸佛菩薩平等身故。平等身者,謂真如法。是故受持六十二恒河沙佛名,受持觀世音菩薩名,功德無差別。”[24]這些在《普門品》中都是沒有作任何解釋的。

  羅什譯譯的《思益天王所問經》中,通過觀音當著釋迦牟尼佛的面對等行菩薩所問的什麼是菩薩的回答,來說明觀音菩薩的品格,即只要有人能見其相,就可轉向無上菩提;只要有人稱其名號,即可免除衆苦。經文說:“堅意菩薩言,若菩薩成就深固慈心,是名菩薩;度衆生菩薩言,譬如橋船渡人不倦,無有分別,若心如是,是名菩薩;斷惡道菩薩言,若菩薩于諸佛國投足之處,即時一切惡道皆滅,是名菩薩;觀世音菩薩言,若菩薩衆生見者,即時畢定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又稱其名者,得免衆苦,是名菩薩。”[25] 正如鸠摩羅什在解釋觀世音名稱時所說:“世有危難,稱名自歸,菩薩觀其音聲,即得解脫也。”所以,羅什認爲,觀世音還可以稱作“觀世念”、“觀自在”[26]

  觀音救難信仰的基礎是相信觀音大慈大悲。觀音的慈悲成爲觀世音菩薩法門中的一個基本前提,也是全部觀音信仰的核心。在元魏菩提流支譯的《佛說法集經》中有段經文,是講述各位菩薩如何護持佛之妙法,諸位菩薩均依照各自的所長講解護持佛法的方法,如一個名叫“見者愛樂”的菩薩就是通過“不起嗔心”使“見者無厭”的方法來護持佛法;彌勒菩薩姓慈,號稱“慈氏菩薩”,他的方法便是“以慈心流通此法門”。“彌勒菩薩言:“世尊,若人有大慈心,是人能攝受妙法。何以故?若人多嗔恚,是人不能攝受妙法,是故我依慈心流通此法門。””“見者愛樂菩薩言:“世尊,若菩薩衆生見者無厭,是人則能護持妙法。世尊,是故我于一切衆生不起嗔心,護持此法門。”各位菩薩的方法都代表了各位菩薩的主要品格。觀音的方法則突顯了觀音的大悲特征。如經文中說:“觀世音菩薩言:“世尊,若人不斷大悲,是人則能護持妙法,是故我今依大悲心,護持此法門。””[27]該經通過觀音之口,主張以大悲法來統攝一切佛法。其雲:“爾時,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不須修學多法。世尊,菩薩若受持一法,善知一法,余一切諸佛法自然如在掌中。世尊,何者是一法?所謂大悲。菩薩若行大悲,一切諸佛法如在掌中。世尊,譬如轉輪王所乘輪寶,隨往何處,一切四兵隨順而去。世尊,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乘大悲心,隨至何處,彼諸佛法隨順大悲自然而去。世尊,譬如日出,朗照萬品,一切衆生作業無難。世尊,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隨于何處,大慈悲日,照于世間,彼處衆生,于一切菩提分法,修行則易。世尊,譬如諸根以意爲本,悉能隨意取于境界。世尊,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依于大悲,住持一切菩提分法,隨諸分中,隨可作事中,自然修行。世尊,譬如依彼命根,有余諸根。世尊,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依于大悲,有馀一切菩提分法。世尊,是名勝妙法集。”[28] 這裏段經文是在傳遞觀音的大悲法門及其重要地位。我們知道,觀音是諸大菩薩中主悲的菩薩,是佛教中慈悲的化身,這裏通過觀音來傳遞關于慈悲的信念,…

《魏晉南北朝時期印度觀音經典向中國的傳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