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观音经典向中国的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观音经典向中国的传播

  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李利安

  佛教的思想与信仰是依据各种经典而得以成立并传播的。印度古代观音信仰向中国的传播也是通过各种诠释观音信仰的经典而得以完成的。从魏晋时代开始,古代印度观音信仰类经典就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直到南宋时代基本结束。一千年间传入中国的观音经典可以划分为七个大的系统:一是净土往生系统;二是受记系统;三是华严系统;四是般若系统;五是救难系统;六是菩萨行系统;七是密教系统。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系统,如禅观系统、瑜伽系统等,但历史上影响甚小,后世也不为中国人所推崇。以上七大系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开始传入中国,使这一时期成为印度观音类经典传入中国最典型的一个时代。

  一、净土系观音信仰经典

  早在东汉三国时期,印度净土系经典即开始了向中国输入的历史,但那时时所出这类经典不多,其中最主要的净土经典《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和《无量寿经》是否为此时翻译以及到底为谁人所翻已成了历史的疑案。此类经典译时、译地、译者不详以至引起不少猜测乃至否定的现象(对此,我们在上一节的正文和注释中均有分析)就可正好反映了这样一个史实,即当时净土观音信仰根本没有流传开来。进入东晋时期以后,印度净土系经典始得大量输入,并开始获得中国人的认同,从而在中国社会流传开来。在这一时期输入中国的净土观音经典中,最主要的是《观无量寿佛经》和《无量寿经》两种,其次还有《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等,此外,兼弘净土观音信仰的经典还有《观世音受记经》、《悲华经》等。

  据梁僧佑的《出三藏记集》记载,罗什于后秦弘始三年(401)来长安后译出《无量寿经》一卷[1]。随后又有求那跋陀罗再译此经[2],但后来佚失。此经后世称为《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经中略说极乐净土之庄严,为自古最盛行的净土经典。此经中虽然没有讲到观音,但却为净土观音信仰提供了最基本的信仰基础,因为净土观音信仰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对观音所处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信仰。

  据有关史料记载,东晋安帝(397—418)时,印度来华僧人佛陀跋陀罗在南方开始译经,并于刘宋永初二年(421)译出《无量寿经》两卷[3]。东晋南北朝时期翻译此经的还有东晋竺法力译的《无量寿至尊等正觉经》一卷、宋宝云译的《新无量寿经》二卷、宋昙摩蜜多译的《新无量寿经》二卷等[4]。但上述译本在唐代以前就佚失了。据传说,在东晋南北朝以前翻译此经的有东汉安世高译的《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帛延译的《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均早已不存。被认为是东汉支娄迦谶译的《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四卷以及被认为是魏康僧铠译的《无量寿经》在东晋南北朝时期肯定已经存在于中国社会[5]。该经是净土经典中明确讲述极乐世界观音信仰的经典,对净土观音信仰的流行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并对南北朝时期西方三圣等造像形式产生重要影响。经云:““彼佛国中,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菩萨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佛言:“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是二菩萨于此国土修菩萨行,命终转化生彼佛国。””[6]观音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两大菩萨之一,这是净土系观音信仰的主要内容。《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对西方三圣的架构及其同众生解脱的关系作了说明:“阿弥陀佛于大宝花结加趺坐,有二菩萨,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是二菩萨,侍立左右,无数菩萨周匝围绕。于此众中,若能深信无狐疑者,必得往生阿弥陀国。”[7]

  糅合各异译本而成的《大阿弥陀经》中对观音在极乐世界的地位及其同阿弥陀佛的关系等作了更清晰的描述:“佛言:“阿弥陀佛与其刹中诸菩萨声闻,顶中光明各有大小。诸声闻顶中光明各照七丈。诸菩萨顶中光明各照千亿万里。有二菩萨尊为第一,其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常在佛侧坐侍政论。佛与二菩萨对议十方世界未来现在之事,佛欲使二菩萨往他方佛所,神足而往,驶疾如佛,分身生此世界助佛扬化,于彼刹中不失现在。其智慧威神最为第一,顶中光明各照千佛世界。世间人民,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或值官事,一心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8] 这里在确定观音作为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两大胁侍菩萨之一的身份的同时,还强调了观音的智慧与威神以及与我们这个世界的关系和救难的能力。经中还对观音在西方极乐世界继承阿弥陀佛主持教化的信仰也作了阐释:“佛言:”彼佛至般泥洹时,观世音菩萨乃当作佛,掌握化权,教化度脱十方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皆令得泥洹之道,欲作佛者则至作佛,既作佛已,转相教化,转相度脱,如一大师阿弥陀佛,无有穷极,其恩德所及,一无有异。复住无央数劫、无央数劫、不可复计劫,一一皆法阿弥陀佛乃般泥洹。其次,大势至菩萨作佛掌握化权,教化度脱一如阿弥陀佛,经历劫数永无般泥洹时。”[9] 观音继承阿弥陀佛而在极乐世成佛的信仰是净土体系中的观音信仰的又一种重要内容。

  另一部传递净土系观音信仰的重要经典是《观无量寿佛经》。该经为僵良耶舍于刘宋元嘉元年(424)译出,一卷。佛教史上又称此经为《观无量寿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或《十六观经》,简称《观经》[10]。后世以此经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合称净土三部经,至此净土经典传译已臻完备。经中讲述释迦牟尼佛在中印度王舍城耆阇崛山中的时候,城中太子阿阇世受恶友之教唆,将其父频婆娑罗王幽禁于七重室内,欲使饿死。然其父得到韦提希夫人密供之酥蜜等物而未死。阿阇世闻讯大怒,欲杀害其母韦提希。后经大臣月光及耆婆之谏止,遂将其母幽禁深宫。韦提希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祈求往生净土。佛察知其心念,遂现身宫中,示现西方极乐净土,并说“三福”、“十六观”等往生净土之法。韦提希与五百侍女听闻佛说之后。立即见到壮观辽阔的极乐世界,看见阿弥陀佛及观音、大势至二菩萨,心生欢喜,赞叹不已,豁然大悟,获得“无生忍”的智慧境界。而五百侍女都发下了无上菩提之心,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其中,“三福”指世福、戒福、行福。“世福”者,孝养父母,事奉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戒福”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行福”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三者为三世诸佛净业之正因。而“十六观”则指(1)日想观,(2)水想观,(3)地想观,(4)宝树观,(5)宝池观,(6)宝楼观,(7)华座观,(8)像想观,(9)阿弥陀佛观,(10)观世音观,(11)大势至观,(12)普观,(13)杂想观,(14)上辈生想观,(15)中辈生想观,(16)下辈生想观。谓作此十六观,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其中以第九阿弥陀佛观最为重要,经题即依此而立。

  就观音信仰而言,《无量寿佛经》主要有以下内容:首先,确定观音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位置。经云:“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11] 这里所说观音与阿弥陀佛和大势至菩萨的关系同《无量寿经》。其次,关于观音与大势至形象的区别,经云:“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12] 而观音“顶上毗楞伽摩尼妙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13];大势至却是:“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莲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顶上肉髻如钵头摩花,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14]据此,净土系观音信仰中便以天冠中的化佛和宝瓶为观音和大势至菩萨的主要区别。第三,关于“观音观”。这是该经中最重要的内容“十六观”之第十观,详细阐述了观音在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形象,为净土系观音信仰提供了宗教冥想的广阔空间以及心理体验的丰富素材。经中说:“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顶上毗楞伽摩尼妙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界,臂如红莲花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花,布散一切,莫不弥满。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想,名第十观。”[15]关于“观音观”的作用和观想次序,经文说:“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16]这里提出的“观音观”成为大乘佛教观音信仰中的一种重要法门,通常称为“观念法门”。第四,关于观音的彼岸接引,经文按照九品往生的次序,分别说明观音和大势至接引往生的情景。所谓“…

《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观音经典向中国的传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