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5月。
[⑤] Yu Chun-fang,“Kuan-yin: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Avalokitesvara”, Colun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
[⑥] 如:南懷謹等《觀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法門》,上海佛學書局,1992年5月;
羅偉國《話說觀音》,上海書店,1992年6月;
徐靜波《觀音菩薩考述》,載《觀音菩薩全書》,春風文藝出版社,1990年8月;
郭紹林《論唐代的觀音崇拜》,《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3月;
于君方《觀音靈驗故事》,《中華佛學學報》第11期;于君方還著有《觀音的女性形象》、《觀音在正統經典中的形象》、《觀音信仰與中國文化》等。
王惠民《敦煌寫本〈水月觀音經〉的研究》,《敦煌研究》1992年第3期;
佛日《觀音圓通法門釋》,《法音》1992年第10期;
孫秋雲《談我國民間的觀音信仰》,《文史知識》,1991年第4期;
牧田谛亮《觀世音應驗記的研究》,《世界宗教資料》1983年第2期;
薛平《觀世音身世趣談》,《旅遊》1997年第10期;
段友文《觀音信仰成因論》,《山西師大學報》1998年第2期;
[⑦] 楊曾文《觀音信仰的傳入與流行》,《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3期;
[⑧]
孫修身、孫曉崗《從觀音造型談佛教的中國化》,《敦煌研究》1995年第1期;
[⑨]
鄭秉謙《東方維納斯的誕生:“觀音變”初探》,《東方叢刊》1998年第1期;
[⑩]
關于藏傳佛教的觀音信仰,可參見南懷謹等《觀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法門·密教部分》,上海佛學書局,1992年5月。
[11]
參見 拙作《儒道思想對中國民間觀音信仰的影響》,《中國佛學》創刊號。
[12] 參見 拙作《中國漢傳佛教的觀音信仰體系》,載《宗教哲學》1998年第1期。
[13] 參見 拙作《觀音文化簡論》,《人文雜志》1997年第1期。
[14] 《觀音信仰對中國古代藝術的影響》,《華夏文化》1996年第4期。
[15] 《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品,《大正藏》第9冊,第57頁上。
[16] 玄奘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正藏》第8冊,第848頁下。
[17] 最流行的觀音咒是《六字真言》,《大悲咒》,此外還有《白衣大士神咒》,《消伏毒害陀羅尼》等,《大正藏》卷18、19、20、21中收有大量觀音咒語,並介紹了各種咒語的功能和受持方法以及印契等。
[18] 《釋門正統》卷叁:“又有菩薩一百簽,及越之圓通一百叁十簽,以決群迷吉凶禍福。禱之誠者,纖毫不差。敘其事者,謂是菩薩化身所撰,理或然也。”依此說則有一百簽與一百叁十簽之兩種:一百簽者從天竺寺之觀音院起,一百叁十簽者從越之圓通寺起。
[19] 參見〈觀世菩薩感應靈課〉,高雄市淨宗學會印3行本,2001年月。
[20] 參見《佛祖統記》卷二十六(永明智覺法師傳):“夜半繞像,見普賢前蓮花在手,遂上智者岩,作二阄:一曰一生禅定。二曰誦經萬善莊嚴佛土。乃冥心清禱,得誦經萬善阄,乃至七度。于是一意專修淨業。”
[21] 《觀世音100零簽精解》前言,海南攝影美術出版社,1991年1月版。
[22] 參見拙作《法華經與古代南亞和東亞的觀音信仰》,載《東南文化》98年第3期。
[23]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十八《入法界品》,《大正藏》第10冊,第367頁上-中。
[24] 參見 拙作《試論古代觀音信仰的四種形態》,《南海菩薩》總第176期。
[25] 參見 拙作《觀世音菩薩法門略釋》,載《五臺山研究》1997年第3期。
[26] 臺灣蓮花文教基金會于1995年秋發起並主持召開了“第一屆觀音思想與現代管理學術研討會”,提出“觀音思想與企業管理”,“觀音思想與生活管理”,“觀音思想與生 涯管理”等研究領域。
[27] 參見拙作《試論觀音所證的法門》,《普門》1997年第7期。
[28] 參見拙作《觀音思想的組成、架構與主要特點》,《宗教哲學》1997年第1期。
[29] 參見白化文《漢傳佛教與寺院生活》第94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版。
[30] 關于印度佛教對于觀音身世的說明參見拙作《中印佛教觀音身世信仰的主要內容和區別》,《中華文化論壇》1996年第4期。
[31] 關于觀音在中國的女身化及其過程,參見溫金玉《觀音菩薩》第四節《菩薩慈悲念女身》,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4年10月。
[32]《妙法蓮華經》卷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大正藏》第9冊,第57頁中。其中講到觀世音“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衆生”,共叁十叁應化之身。
[3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6,《大正藏》第19冊,第128頁中。其中說:“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叁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叁十二應入諸國土。”
[34] 惠能《壇經》《疑問品第叁》。《大正藏》第48冊,第341頁中-下。
[35] 印光大師撰文《南五臺山觀音菩薩示迹記碑》。
[36] 關于觀音的顯化和靈感問題,參見拙作《觀音菩薩的身世、顯化與靈感問題淺析》,載《觀音
菩薩傳》,叁秦出版社1994年版。
[37]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十八《入法界品》,《大正藏》第10冊,第366頁下。
[38]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正藏》第20冊,第106頁上。
[39] 《大唐西域記》卷10,《大正藏》第51冊,第932頁上。其中說:“秣剌耶山東有布呾洛迦山。山徑危險岩谷敧傾。山頂有池。其水澄鏡流出大河。周流繞山二十匝入南海。池側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往來遊舍。”
《漢傳佛教觀音信仰的基本體系和基本特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