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汉传佛教观音信仰的基本体系和基本特征▪P4

  ..续本文上一页5月。

  [⑤] Yu Chun-fang,“Kuan-yin: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Avalokitesvara”, Colun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

  [⑥] 如:南怀谨等《观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法门》,上海佛学书局,1992年5月;

  罗伟国《话说观音》,上海书店,1992年6月;

  徐静波《观音菩萨考述》,载《观音菩萨全书》,春风文艺出版社,1990年8月;

  郭绍林《论唐代的观音崇拜》,《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3月;

  于君方《观音灵验故事》,《中华佛学学报》第11期;于君方还着有《观音的女性形象》、《观音在正统经典中的形象》、《观音信仰与中国文化》等。

  王惠民《敦煌写本〈水月观音经〉的研究》,《敦煌研究》1992年第3期;

  佛日《观音圆通法门释》,《法音》1992年第10期;

  孙秋云《谈我国民间的观音信仰》,《文史知识》,1991年第4期;

  牧田谛亮《观世音应验记的研究》,《世界宗教资料》1983年第2期;

  薛平《观世音身世趣谈》,《旅游》1997年第10期;

  段友文《观音信仰成因论》,《山西师大学报》1998年第2期;

  [⑦] 杨曾文《观音信仰的传入与流行》,《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3期;

  [⑧]

  孙修身、孙晓岗《从观音造型谈佛教的中国化》,《敦煌研究》1995年第1期;

  [⑨]

  郑秉谦《东方维纳斯的诞生:“观音变”初探》,《东方丛刊》1998年第1期;

  [⑩]

  关于藏传佛教的观音信仰,可参见南怀谨等《观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法门·密教部分》,上海佛学书局,1992年5月。

  [11]

  参见 拙作《儒道思想对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的影响》,《中国佛学》创刊号。

  [12] 参见 拙作《中国汉传佛教的观音信仰体系》,载《宗教哲学》1998年第1期。

  [13] 参见 拙作《观音文化简论》,《人文杂志》1997年第1期。

  [14] 《观音信仰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影响》,《华夏文化》1996年第4期。

  [15] 《妙法莲华经》第二十五品,《大正藏》第9册,第57页上。

  [16] 玄奘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正藏》第8册,第848页下。

  [17] 最流行的观音咒是《六字真言》,《大悲咒》,此外还有《白衣大士神咒》,《消伏毒害陀罗尼》等,《大正藏》卷18、19、20、21中收有大量观音咒语,并介绍了各种咒语的功能和受持方法以及印契等。

  [18] 《释门正统》卷三:“又有菩萨一百签,及越之圆通一百三十签,以决群迷吉凶祸福。祷之诚者,纤毫不差。叙其事者,谓是菩萨化身所撰,理或然也。”依此说则有一百签与一百三十签之两种:一百签者从天竺寺之观音院起,一百三十签者从越之圆通寺起。

  [19] 参见〈观世菩萨感应灵课〉,高雄市净宗学会印3行本,2001年月。

  [20] 参见《佛祖统记》卷二十六(永明智觉法师传):“夜半绕像,见普贤前莲花在手,遂上智者岩,作二阄:一曰一生禅定。二曰诵经万善庄严佛土。乃冥心清祷,得诵经万善阄,乃至七度。于是一意专修净业。”

  [21] 《观世音100零签精解》前言,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1991年1月版。

  [22] 参见拙作《法华经与古代南亚和东亚的观音信仰》,载《东南文化》98年第3期。

  [23]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十八《入法界品》,《大正藏》第10册,第367页上-中。

  [24] 参见 拙作《试论古代观音信仰的四种形态》,《南海菩萨》总第176期。

  [25] 参见 拙作《观世音菩萨法门略释》,载《五台山研究》1997年第3期。

  [26] 台湾莲花文教基金会于1995年秋发起并主持召开了“第一届观音思想与现代管理学术研讨会”,提出“观音思想与企业管理”,“观音思想与生活管理”,“观音思想与生 涯管理”等研究领域。

  [27] 参见拙作《试论观音所证的法门》,《普门》1997年第7期。

  [28] 参见拙作《观音思想的组成、架构与主要特点》,《宗教哲学》1997年第1期。

  [29] 参见白化文《汉传佛教与寺院生活》第94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版。

  [30] 关于印度佛教对于观音身世的说明参见拙作《中印佛教观音身世信仰的主要内容和区别》,《中华文化论坛》1996年第4期。

  [31] 关于观音在中国的女身化及其过程,参见温金玉《观音菩萨》第四节《菩萨慈悲念女身》,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10月。

  [32]《妙法莲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大正藏》第9册,第57页中。其中讲到观世音“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共三十三应化之身。

  [33]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6,《大正藏》第19册,第128页中。其中说:“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34] 惠能《坛经》《疑问品第三》。《大正藏》第48册,第341页中-下。

  [35] 印光大师撰文《南五台山观音菩萨示迹记碑》。

  [36] 关于观音的显化和灵感问题,参见拙作《观音菩萨的身世、显化与灵感问题浅析》,载《观音

  菩萨传》,三秦出版社1994年版。

  [37]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十八《入法界品》,《大正藏》第10册,第366页下。

  [38]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册,第106页上。

  [39] 《大唐西域记》卷10,《大正藏》第51册,第932页上。其中说:“秣剌耶山东有布呾洛迦山。山径危险岩谷敧倾。山顶有池。其水澄镜流出大河。周流绕山二十匝入南海。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

  

《汉传佛教观音信仰的基本体系和基本特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