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音漢譯名稱的曆史演變與爭論▪P2

  ..續本文上一頁慈法門光明之行,從此立名雲光世音也。又此菩薩住普門光明叁昧,從所住法門爲名。下複雲,施無畏者,此名總含,從功用受稱。所言觀世音者,觀是能觀之智,世音是所觀之境。境智合題,名觀世音也。觀具叁觀,境備叁境。”[24] 吉藏在另外一部著作中又進一步明確地肯定和完善了自己的看法,明確提出四名分釋:“觀世音菩薩者,此菩薩凡有四名。一觀衆生口業,令得解脫,觀世音。二者觀身業,名觀世身也。叁者觀意業,名觀世意。四者名觀世自在,總鑒叁業也。”[25]吉藏以“觀世自在”總前叁名,同法雲以觀世業總結前叁名明顯不同,在邏輯與義理上應該更加完備。吉藏還以羅什的“觀世音”譯名爲基准,對古譯時期的“光世音”譯名再做進一步解釋。其雲:“古經雲“光世音”,今雲“觀世音”也。未詳方言,故爲此號耳。若欲釋者,“光”猶是智慧,如《大經》雲,“光明”者即是智慧,智慧即是“觀”也。又菩薩智慧光明照于世間,故雲“光”也。《華嚴》雲,觀音菩薩說《大悲經光明之行》。“大悲”即是功德,光明謂智慧。則知“光世音”不失此意也。”[26]總之,吉藏認爲,“觀世自在”的譯法意義最完備,通常使用的“觀世音”譯名完全妥當。他對觀音譯名的解釋也是唐以前佛教界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觀點。

  叁、“觀音”簡稱的出現並非因爲初唐名諱製度

  從早期最流行的“光世音”到“觀世音”的普及,這是觀音名稱在南北朝時代的一大轉變。可是,今天依然非常盛行的“觀音”這個名稱又是如何産生的呢?

  學術界一般認爲,“觀音”是“觀世音”的簡稱,其起因是出于對唐太宗李世民之名的避諱。如在中國流行近八十年至今依然暢行的佛教辭書《佛教大詞典》[27]中就這麼說:““觀音”本作“觀世音”,唐人諱“世”字,故但稱“觀音”,後世遂沿用之。唐龍朔二年,洛陽龍門佛弟子彌偈造尊像一龛,即世尊像。避“世”字,與此例同。”[28]另外一部部頭稍小的佛教辭書《實用佛學詞典》“觀音”條也這麼解釋[29]。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第一部宗教辭典《宗教詞典》中的“觀世音”條也沿用了這種說法[30]。任繼愈先生主編的《中國佛教史》第叁卷中說:“觀世音,……唐朝因避太宗李世民的諱,略稱“觀音”。”[31]徐靜波的《觀世音菩薩考述》中也說:“漢語中“觀世音”叁字,就是根據佛經中所謂觀世音能“觀”(不僅僅是“聽”)衆生受難時呼其名號而尋聲音來救度的說法,從梵文中意譯過來的。唐朝時,爲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人們在經典翻譯和日常稱呼中,常略去“世”字,簡稱“觀音”。這個稱呼也沿用至今。”[32]邢莉在其所著《觀音——神聖與世俗》中也認爲:“觀世音,……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大悲”,沿用至今。”[33]唐世貴的《觀世音》一書中也說:““觀世音”之名,因在唐朝避太宗皇帝李世民之諱,而去其“世”,只准世人稱“觀音”。”[34]總之,這種看法非常流行,現在就連一般的文化人甚至都這麼認爲。

  可事實是不是這樣呢?這裏有叁個問題需要澄清:一是“觀音”的名稱早在唐代以前就有;二是唐代以後特別是唐代的時候,“觀世音”依然是譯經家翻譯經典和佛教界在其他著作中使用的名稱;叁是唐代初期關于避諱的規定以及實際執行的情況並非那麼嚴格。

  關于“觀音”一名在唐代以前的使用情況,本文前面在討論觀音名稱時曾有大概介紹。後漢支曜的《成具光明定意經》中最早出現了“觀音”這個名稱。不過由于該詞在經文中比較孤立,加之至今還沒有發現與本經對應的梵文本子,所以,這裏是否就是指後來的觀音菩薩還不能絕對肯定[35]。但到了西晉時代,竺法護譯的《佛說普曜經》中便第一次出現了“觀音”的名稱。經文中列舉各種法門:“不毀他人其護法門,穢厭愛欲非常法門,能越欲色觀苦法門,除斷所願無我法門,無所猗著觀世音菩薩法門。”[36]由于同樣的原因,我們也不能斷定這裏的“觀音”一詞就是指觀音菩薩。南朝梁代法雲精通《法華》,他的著作中便多次使用“觀音”這種簡稱。如在《妙法連華經義記》卷八中說:“第一有藥王、妙音、觀音叁品,……妙音、觀音兩品明普現色身,弘經益物。……但此藥王是舊邦菩薩。妙音、觀音等是他土大士。但妙音是東方菩薩,觀音是西土大士。雖複東西兩殊同集一處,爲欲表同歸之理證莫二之說也。”[37]508年赴洛陽開始譯經的菩提流支在其所譯《佛說佛名經》中明確提出了觀音菩薩的名號:“稽首東方普賢大士,南方持世大士,西方觀音大士,北方滿月大士,上方虛空大士,下方堅德大士。”[38]南朝梁慧皎在519年著成的《高僧傳》中也使用“觀音”的簡稱[39]。隨後,北齊的那連提耶舍在其所譯的《月燈叁昧經》中也使用“觀音”一詞來翻譯這位菩薩:“又複安樂妙世界,觀音菩薩大勢至,那由菩薩衆圍繞,來問兩足釋師子,過去無量億佛所,供養無邊諸如來,猶如大海中沙數,爲行無上勝菩提,一切諸佛所嗟歎,于菩薩德已究竟。”[40]隋代闍那崛多譯的《添品妙法蓮華經》作爲弘揚觀音信仰的重要經典,在《普門品》的偈頌中也使用“觀音”這一簡稱:“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海,曆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我爲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或漂流巨海,魚龍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或在須彌峰,爲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鹹即起慈心。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咒咀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彼即轉回去。或遇惡羅刹,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螈蛇及蝮蠍,毒氣煙火燃,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衆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41] 這些偈頌後來全部加到鸠摩羅什譯的《妙法連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42],流傳極爲廣泛,爲“觀音”這種簡稱提供了最權威的經典依據。隋代中國僧人的各種佛教釋論作品也大量使用“觀音”這種簡稱。如慧遠在其所著《無量壽經義疏》卷上中說:“如觀世音及大勢至授記經說,無量壽佛壽雖長遠,亦有終盡。彼佛滅後,觀音大勢至次第作佛。”[43]隋代吉藏的《法華玄論》中就既使用全稱“觀世音”也使用簡稱“觀音”,僅在涉及《普門品》的該書第十卷,就使用簡稱達60次之多[44]。智顗在其各類著作中也廣泛使用“觀音”這種簡稱。如說:“觀音頭上天冠中有一立化佛,勢至頭上有寶瓶,以此爲別。”[45] 以上事例說明,“觀音”作爲“觀世音”的簡稱,最遲在南朝梁代已經出現,到了隋代在佛教界就更加普遍了。

  另外,如果說是出于避諱唐太宗的名字,唐代譯經家和著作家就不應該繼續使用“觀世音”的譯法。可事實上,繼續使用這一名稱的依然不少。如生活于太宗、高宗時期的彥宗和生活于高宗、武後時期的慧立合著的《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中即用到“觀世音”這一名稱[46]。道宣于貞觀十九年(645)著成的《續高僧傳》中使用“觀世音”一詞達20處。實叉難陀(652-710)翻譯的《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中列舉菩薩名號時說:“月燈菩薩,日燈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金剛藏菩薩。”[47]他在《大寶積經·文殊師利授記會》中也使用了這一名稱:“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與大比丘衆一千人俱,菩薩八萬四千,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而爲上首。”[48]菩提流支(562-727)譯的《大寶積經·淨信童女會》中也繼續使用“觀世音”的全稱:“複有菩薩摩诃薩一萬人俱,其名曰:善意菩薩、增上意菩薩、堅固意菩薩、師子意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49]地婆诃羅(613-687)在其所翻譯的《佛說造塔功德經》中也使用“觀世音”這一名稱:“會中有菩薩名觀世音,知其意,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今此諸天乾闼婆等,故來至此,欲請如來造塔之法,及塔所生功德之量,唯願世尊爲彼解說,利益一切無量衆生。”爾時,世尊告觀世音菩薩言:……爾時,觀世音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向所說安置舍利及以法藏,我已受持。”……爾時,觀世音菩薩及彼諸天一切大衆乾闼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50]此外,他還在《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中也使用了這一名稱[51]。8世紀初期的智嚴,在其所譯的《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中更大量使用了“觀世音”的名稱[52]。阿地瞿多在其所譯的《佛說陀羅尼集經》中,使用了“觀世音”的名稱二百多處[53]。唐代中期的幾位重要譯經家如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人在使用“觀自在”的同時,也都繼續“觀世音”的名稱,倒是很難見到他們用“觀音”這種簡稱的。再以唐代道世的名著一百卷的《法苑珠林》爲例,其中使用“觀世音”名稱者多達90處,而使用“觀音”一名者僅僅46處。總之,唐代譯經家和一般佛教著作家在譯經和撰著時繼續使用“觀世音”名稱的現象非常普遍,由此根本看不出對唐太宗李世民之名的避諱。

  再看唐代初期關于避諱製的情況。唐太宗(627~649在位)李世民626年被立爲王位繼承人時,朝廷下令:“依禮,二名不偏諱。近代已來,兩…

《觀音漢譯名稱的曆史演變與爭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和諧理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