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慈法门光明之行,从此立名云光世音也。又此菩萨住普门光明三昧,从所住法门为名。下复云,施无畏者,此名总含,从功用受称。所言观世音者,观是能观之智,世音是所观之境。境智合题,名观世音也。观具三观,境备三境。”[24] 吉藏在另外一部著作中又进一步明确地肯定和完善了自己的看法,明确提出四名分释:“观世音菩萨者,此菩萨凡有四名。一观众生口业,令得解脱,观世音。二者观身业,名观世身也。三者观意业,名观世意。四者名观世自在,总鉴三业也。”[25]吉藏以“观世自在”总前三名,同法云以观世业总结前三名明显不同,在逻辑与义理上应该更加完备。吉藏还以罗什的“观世音”译名为基准,对古译时期的“光世音”译名再做进一步解释。其云:“古经云“光世音”,今云“观世音”也。未详方言,故为此号耳。若欲释者,“光”犹是智慧,如《大经》云,“光明”者即是智慧,智慧即是“观”也。又菩萨智慧光明照于世间,故云“光”也。《华严》云,观音菩萨说《大悲经光明之行》。“大悲”即是功德,光明谓智慧。则知“光世音”不失此意也。”[26]总之,吉藏认为,“观世自在”的译法意义最完备,通常使用的“观世音”译名完全妥当。他对观音译名的解释也是唐以前佛教界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三、“观音”简称的出现并非因为初唐名讳制度
从早期最流行的“光世音”到“观世音”的普及,这是观音名称在南北朝时代的一大转变。可是,今天依然非常盛行的“观音”这个名称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学术界一般认为,“观音”是“观世音”的简称,其起因是出于对唐太宗李世民之名的避讳。如在中国流行近八十年至今依然畅行的佛教辞书《佛教大词典》[27]中就这么说:““观音”本作“观世音”,唐人讳“世”字,故但称“观音”,后世遂沿用之。唐龙朔二年,洛阳龙门佛弟子弥偈造尊像一龛,即世尊像。避“世”字,与此例同。”[28]另外一部部头稍小的佛教辞书《实用佛学词典》“观音”条也这么解释[29]。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第一部宗教辞典《宗教词典》中的“观世音”条也沿用了这种说法[30]。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佛教史》第三卷中说:“观世音,……唐朝因避太宗李世民的讳,略称“观音”。”[31]徐静波的《观世音菩萨考述》中也说:“汉语中“观世音”三字,就是根据佛经中所谓观世音能“观”(不仅仅是“听”)众生受难时呼其名号而寻声音来救度的说法,从梵文中意译过来的。唐朝时,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人们在经典翻译和日常称呼中,常略去“世”字,简称“观音”。这个称呼也沿用至今。”[32]邢莉在其所著《观音——神圣与世俗》中也认为:“观世音,……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大悲”,沿用至今。”[33]唐世贵的《观世音》一书中也说:““观世音”之名,因在唐朝避太宗皇帝李世民之讳,而去其“世”,只准世人称“观音”。”[34]总之,这种看法非常流行,现在就连一般的文化人甚至都这么认为。
可事实是不是这样呢?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澄清:一是“观音”的名称早在唐代以前就有;二是唐代以后特别是唐代的时候,“观世音”依然是译经家翻译经典和佛教界在其他著作中使用的名称;三是唐代初期关于避讳的规定以及实际执行的情况并非那么严格。
关于“观音”一名在唐代以前的使用情况,本文前面在讨论观音名称时曾有大概介绍。后汉支曜的《成具光明定意经》中最早出现了“观音”这个名称。不过由于该词在经文中比较孤立,加之至今还没有发现与本经对应的梵文本子,所以,这里是否就是指后来的观音菩萨还不能绝对肯定[35]。但到了西晋时代,竺法护译的《佛说普曜经》中便第一次出现了“观音”的名称。经文中列举各种法门:“不毁他人其护法门,秽厌爱欲非常法门,能越欲色观苦法门,除断所愿无我法门,无所猗著观世音菩萨法门。”[36]由于同样的原因,我们也不能断定这里的“观音”一词就是指观音菩萨。南朝梁代法云精通《法华》,他的著作中便多次使用“观音”这种简称。如在《妙法连华经义记》卷八中说:“第一有药王、妙音、观音三品,……妙音、观音两品明普现色身,弘经益物。……但此药王是旧邦菩萨。妙音、观音等是他土大士。但妙音是东方菩萨,观音是西土大士。虽复东西两殊同集一处,为欲表同归之理证莫二之说也。”[37]508年赴洛阳开始译经的菩提流支在其所译《佛说佛名经》中明确提出了观音菩萨的名号:“稽首东方普贤大士,南方持世大士,西方观音大士,北方满月大士,上方虚空大士,下方坚德大士。”[38]南朝梁慧皎在519年著成的《高僧传》中也使用“观音”的简称[39]。随后,北齐的那连提耶舍在其所译的《月灯三昧经》中也使用“观音”一词来翻译这位菩萨:“又复安乐妙世界,观音菩萨大势至,那由菩萨众围绕,来问两足释师子,过去无量亿佛所,供养无边诸如来,犹如大海中沙数,为行无上胜菩提,一切诸佛所嗟叹,于菩萨德已究竟。”[40]隋代闍那崛多译的《添品妙法莲华经》作为弘扬观音信仰的重要经典,在《普门品》的偈颂中也使用“观音”这一简称:“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或漂流巨海,鱼龙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咒咀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彼即转回去。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螈蛇及蝮蝎,毒气烟火燃,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41] 这些偈颂后来全部加到鸠摩罗什译的《妙法连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42],流传极为广泛,为“观音”这种简称提供了最权威的经典依据。隋代中国僧人的各种佛教释论作品也大量使用“观音”这种简称。如慧远在其所著《无量寿经义疏》卷上中说:“如观世音及大势至授记经说,无量寿佛寿虽长远,亦有终尽。彼佛灭后,观音大势至次第作佛。”[43]隋代吉藏的《法华玄论》中就既使用全称“观世音”也使用简称“观音”,仅在涉及《普门品》的该书第十卷,就使用简称达60次之多[44]。智顗在其各类著作中也广泛使用“观音”这种简称。如说:“观音头上天冠中有一立化佛,势至头上有宝瓶,以此为别。”[45] 以上事例说明,“观音”作为“观世音”的简称,最迟在南朝梁代已经出现,到了隋代在佛教界就更加普遍了。
另外,如果说是出于避讳唐太宗的名字,唐代译经家和著作家就不应该继续使用“观世音”的译法。可事实上,继续使用这一名称的依然不少。如生活于太宗、高宗时期的彦宗和生活于高宗、武后时期的慧立合著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即用到“观世音”这一名称[46]。道宣于贞观十九年(645)著成的《续高僧传》中使用“观世音”一词达20处。实叉难陀(652-710)翻译的《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中列举菩萨名号时说:“月灯菩萨,日灯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金刚藏菩萨。”[47]他在《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授记会》中也使用了这一名称:“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与大比丘众一千人俱,菩萨八万四千,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而为上首。”[48]菩提流支(562-727)译的《大宝积经·净信童女会》中也继续使用“观世音”的全称:“复有菩萨摩诃萨一万人俱,其名曰:善意菩萨、增上意菩萨、坚固意菩萨、师子意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49]地婆诃罗(613-687)在其所翻译的《佛说造塔功德经》中也使用“观世音”这一名称:“会中有菩萨名观世音,知其意,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今此诸天乾闼婆等,故来至此,欲请如来造塔之法,及塔所生功德之量,唯愿世尊为彼解说,利益一切无量众生。”尔时,世尊告观世音菩萨言:……尔时,观世音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向所说安置舍利及以法藏,我已受持。”……尔时,观世音菩萨及彼诸天一切大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50]此外,他还在《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中也使用了这一名称[51]。8世纪初期的智严,在其所译的《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中更大量使用了“观世音”的名称[52]。阿地瞿多在其所译的《佛说陀罗尼集经》中,使用了“观世音”的名称二百多处[53]。唐代中期的几位重要译经家如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人在使用“观自在”的同时,也都继续“观世音”的名称,倒是很难见到他们用“观音”这种简称的。再以唐代道世的名著一百卷的《法苑珠林》为例,其中使用“观世音”名称者多达90处,而使用“观音”一名者仅仅46处。总之,唐代译经家和一般佛教著作家在译经和撰著时继续使用“观世音”名称的现象非常普遍,由此根本看不出对唐太宗李世民之名的避讳。
再看唐代初期关于避讳制的情况。唐太宗(627~649在位)李世民626年被立为王位继承人时,朝廷下令:“依礼,二名不偏讳。近代已来,两…
《观音汉译名称的历史演变与争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