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汉译名称的历史演变与争论
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李利安
观音的梵文为Avalokitasvara, 或Avalokitésvara,音译“阿缚卢枳低湿伐罗”,或者“阿婆芦吉低舍婆罗”、“逋卢羯底摄伐罗”。梵名一称Aryavalokites-vara(阿梨耶婆楼吉氏税、阿唎耶跋卢枳羝铄筏啰)。国外有学者认为,Avalokite
vara梵文原意为“察看这个世界的(声音)的主”(the Lord who observes [the sound of ] the world ) “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的主”(Lord of what we see)、“被看的主”(Lord who is seen)、“看(这个世界的)主(Lord who sees)”等几种不同[1]。而中国历史上对此菩萨名称的翻译也是几经演变,而且一直存在着争论。
在中国佛教史上,这位菩萨曾被汉译为“庐楼亘”、“光世音”、“观世自在”、“观世音自在”、“观世自在者”、“窥音”、“现音声”等不同的名称。另外,从这位菩萨的精神、品格、能力等方面出发,中国佛教史上还出现如下的称呼:救世菩萨、大悲菩萨、大悲圣者、莲花大士、莲花生、圆通大士、白衣大士、施无畏者、救世净圣(Duh-kharaksaka)、施无畏者(Abhayamdada)、普门(Saman-tamukha)、大悲圣者(Mahakarunikamuni)、莲华手(Padmapan!i),等等。这类称呼,有的是从印度传播过来的,有的则是在中国出现的。
以上名称,有的是别号,有的是真名。真名中又有各种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异可分为两个系统:一是“观世音”系统;一是“观自在”系统。前者包括“观音”、“光世音”、“窥音”、“现音声”等;后者主要包括“观世自在”、“观世自在者”。“观世音自在”则是界于两者之间的一种名称。这两大系统的名称,在历史上经过了长期的演变,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光世音”,二是“观世音”,三是“观自在”。第一个阶段的“光世音”后世基本不传,而第二个时期的“观世音”却在“观自在”盛行之后,依然广泛流行。
一、古译时代的观音译名
观音名称汉文译语的演变同中国译经史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译经史上有古译、旧译和新译之不同[2]。一般来说,将后秦译经家鸠摩罗什以前的翻译称为“古译”,将鸠摩罗什到唐代玄奘之间的佛经翻译称为旧译,把玄奘之后的翻译称为“新译”(新译产生后将过去的译经均称为旧译)。
古译中最重要的译经家是西晋时期的竺法护,他将观音这位菩萨的名称翻译为“光世音”,这反映在他所译的许多经典里面,最著名的是《正法华经》中的《光世音菩萨普门品》,其中说:“于是,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露右臂,长跪叉手,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所以名之光世音乎?义何所趣耶?”佛告无尽意曰:“此族姓子,若有众生遭亿百千垓困厄患难,苦毒无量,适闻光世音菩萨名者,辄得解脱,无有众恼,故名光世音。……若为恶人县官所录,缚束其身,杻械在体,若枷锁之,闭在牢狱,拷治苦毒,一心自归,称光世音名号,疾得解脱,开狱门出,无能拘制,故名光世音。”佛言:“如是族姓子,光世音境界,威神功德难可限量,光光若斯,故号光世音。””[3]此外,竺法护还在其他一些译籍中也广泛使用这一名称,如:《佛说济诸方等经》、《佛说决定毗尼经》、《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大宝积经
宝髻菩萨会》、《大宝积经
密迹金刚力士会》、《郁伽罗月问菩萨行经》、《佛说离垢施女经》、《佛说如幻三昧经》、《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持心梵天所问经》、《佛说海龙王经》、《佛说决定总持经》、《光赞经》等[4]。
此外,这个时期也有其他几种不同于“光世音”的名称出现在一些译籍中。如东汉支娄迦谶在其所译经典《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三中用“庐楼亘”的名称指代这位菩萨[5],其云:“无量清净佛,至其然后般泥洹者,其廅楼亘菩萨,便当作佛,总领道智典主教授,世间八方上下,所过度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皆令得佛泥洹之道。其善福德,当得复如大师无量清净佛。住止无央数劫,无央数劫不可复计劫,不可复计劫,准法大师,尔乃般泥曰,其次摩诃那钵菩萨,当复作佛,典主智慧都总教授。”[6]后汉支曜在其所译《成具光明定意经》中最早使用“观音”这个名称[7]。三国吴支谦所译《维摩诘经》中则以“窥音”之名翻译这位菩萨之名称[8]。曹魏康僧铠、西晋聂道真则是在鸠摩罗什之前最早使用“观世音”这种名称的两位译经家[9]。而西晋无罗叉译则以“现音声”[10]指代观音。自从竺法护于太康七年(286)八月十日在长安青门外译出《正法华经》之后,由于该经中专门讲述这位菩萨救苦救难的《光世音菩萨普门品》正好迎合了当时中国人寻求救护的心理需要,所以,观音信仰便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开来,“光世音”遂成为古译时代最流行的观音名称。在早期有关观音救苦救难的历史文献中,观音菩萨都是以“光世音”的名称出现的,如南朝宋代傅亮的《光世音应验记》[11]、同时代稍后张演的《续光世音应验记》等都称观音为光世音。
二、旧译时代的观音译名
旧译时代最流行的名号是“观世音”。这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译经家后秦鸠摩罗什在其所译经典中均用此名称。
鸠摩罗什自后秦弘始三年(401)来到长安后,一直在那里译经。他得到当时后秦皇室的大力支持,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佛教人才三千多人汇聚在他的门下,其中像僧肇、道生这样的弟子均是名震一方的高僧,至今被视为重要的思想家。由于鸠摩罗什在当时的中国佛教界拥有绝对的威望,所以,他在许多译籍中所使用的不同以前的名称也很快为大家所接受。他于后秦弘始八年(406)在长安重译的《法华经》(名《妙法莲华经》)也的确流畅优美,比起《正法华》更受人欢迎,此后,经中所使用的“观世音”名称很快取代了“光世音”在全国流传。此外,他还在所翻译的《思益梵天所问经》[12]、《思维略要法》[13]、《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14]、《文殊师利问菩提经》[15]、《佛说华手经》[16]、《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17]等经中均使用了这种译名。此后各主要译经家如真谛、求那跋陀罗、菩提流支、佛陀跋陀罗、闍那掘多等均使用这一名称。
除此之外,当时也有使用“观音”、“观世自在”名称的。使用“观音”名称的有西晋竺法护、北齐那连提耶舍、北魏菩提流支、隋代闍那掘多等[18];使用“观世自在”名称的是北魏的菩提流支[19]。但这些名称的流行广度都没有超过“观世音”。特别是鸠摩罗什译出《妙法莲华经》后,其中的第二十五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很快单独流行,被称为《观世音经》而受到极为普遍的重视,而“观世音”从此便成为最流行、最权威的名称。
鸠摩罗什的译法,获得一致认同,逐渐深入人心,在唐玄奘以前,无人提出异议。在肯定罗什译法的高僧中,最著名的是梁代的法云、隋代智顗和吉藏。法云在《妙法莲华经义记》卷八、智顗在《法华文句》卷十[20]中,都对“观世音”之名作了详细的解释,饱涵着对该名称深刻含义的敬仰。特别是法云的解释,开创了中国人完整理解“观世音”之名的先河,后世智顗、吉藏、法藏、窥基等人的解释都是在法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法云把“观世音”分为四个部分,即:观世音、观世身、观世意、观世业。前三项分别对应口、身、意“三业”。后者则总摄前三[21]。孙昌武先生误置法云与吉藏之间的关系,认为吉藏提出了“观为能观之智,世音为能观之境,合智与境,定名为观世音”,而法云在此基础上提出观世音四名分解法[22]。王青参考孙先生的说法,尽管他从吉藏的著作中找到更多的原始资料,但依然坚持了这一错误看法[23]。其实法云是南朝梁代僧人,精通《法华经》,而吉藏则身处隋唐之际。导致这种错误看法的原因估计是在《大正藏》中,法云的著作被排在吉藏之后,孙先生在引述时未进行仔细考察遂致。事实上,吉藏在法云四名分释的基础上先提出三名分释,去掉法云解释中的“观世业”,这样与佛教“三业”体系更为吻合,而法云在三业之外又加“观世业”确为不必。后来吉藏又将北魏菩提流支的译法(“观世自在”)联系进来,提出新的“观世音”四名分释法,并对以前各种主要译名都做了融合性的解释。吉藏的三名分释是这样展开的:“所言观音者,外国名阿梨耶婆楼吉氐税,此翻观世音。菩萨有多种名,今依此品佛答中略辨三名:一观世音,二观世意,三观世身。圣人无名为物立称者,欲生众生三业善也。立观世音名,令物称名,生口业善;立观世意名,令物存念,生意业善;立观世身名,令物礼拜恭敬,生身业善。以备生三业善故,立此三名。问:既具三名,何但称观世音?答:三名不可具题,趣标其一。二者,观世意名,但生意业善;观世身名,生身意二业善。生善义局,故不标之。若口称名,必备三业,以生善多故,立观音名也。三者意业存念,身业礼拜,但得自行,不得化他,故不立身意二名。口称观音,具得自行化他,故立观音名也。四者娑婆国土以音声为佛事,义既显彰故,立观音之名。余义不尔,故不题余称。五者观音之名有行愿,过去世时,值空王观世音佛发愿,名观世音,故依愿立名。又观音昔在此土行菩萨道,以受观音之称。余二名阙斯二义,故不题也。别有经云观世自在菩萨,此名备含三业,于名义最胜。复有经云光世音菩萨,或可是翻之不正。华严经云,此菩萨住大…
《观音汉译名称的历史演变与争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