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音漢譯名稱的曆史演變與爭論

  觀音漢譯名稱的曆史演變與爭論

  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李利安

  觀音的梵文爲Avalokitasvara, 或Avalokitésvara,音譯“阿縛盧枳低濕伐羅”,或者“阿婆蘆吉低舍婆羅”、“逋盧羯底攝伐羅”。梵名一稱Aryavalokites-vara(阿梨耶婆樓吉氏稅、阿唎耶跋盧枳羝铄筏啰)。國外有學者認爲,Avalokite

  vara梵文原意爲“察看這個世界的(聲音)的主”(the Lord who observes [the sound of ] the world ) “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的主”(Lord of what we see)、“被看的主”(Lord who is seen)、“看(這個世界的)主(Lord who sees)”等幾種不同[1]。而中國曆史上對此菩薩名稱的翻譯也是幾經演變,而且一直存在著爭論。

  在中國佛教史上,這位菩薩曾被漢譯爲“廬樓亘”、“光世音”、“觀世自在”、“觀世音自在”、“觀世自在者”、“窺音”、“現音聲”等不同的名稱。另外,從這位菩薩的精神、品格、能力等方面出發,中國佛教史上還出現如下的稱呼:救世菩薩、大悲菩薩、大悲聖者、蓮花大士、蓮花生、圓通大士、白衣大士、施無畏者、救世淨聖(Duh-kharaksaka)、施無畏者(Abhayamdada)、普門(Saman-tamukha)、大悲聖者(Mahakarunikamuni)、蓮華手(Padmapan!i),等等。這類稱呼,有的是從印度傳播過來的,有的則是在中國出現的。

  以上名稱,有的是別號,有的是真名。真名中又有各種差異,其中最大的差異可分爲兩個系統:一是“觀世音”系統;一是“觀自在”系統。前者包括“觀音”、“光世音”、“窺音”、“現音聲”等;後者主要包括“觀世自在”、“觀世自在者”。“觀世音自在”則是界于兩者之間的一種名稱。這兩大系統的名稱,在曆史上經過了長期的演變,主要可以劃分爲叁個階段:一是“光世音”,二是“觀世音”,叁是“觀自在”。第一個階段的“光世音”後世基本不傳,而第二個時期的“觀世音”卻在“觀自在”盛行之後,依然廣泛流行。

  一、古譯時代的觀音譯名

  觀音名稱漢文譯語的演變同中國譯經史是相互聯系在一起的。中國譯經史上有古譯、舊譯和新譯之不同[2]。一般來說,將後秦譯經家鸠摩羅什以前的翻譯稱爲“古譯”,將鸠摩羅什到唐代玄奘之間的佛經翻譯稱爲舊譯,把玄奘之後的翻譯稱爲“新譯”(新譯産生後將過去的譯經均稱爲舊譯)。

  古譯中最重要的譯經家是西晉時期的竺法護,他將觀音這位菩薩的名稱翻譯爲“光世音”,這反映在他所譯的許多經典裏面,最著名的是《正法華經》中的《光世音菩薩普門品》,其中說:“于是,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露右臂,長跪叉手,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所以名之光世音乎?義何所趣耶?”佛告無盡意曰:“此族姓子,若有衆生遭億百千垓困厄患難,苦毒無量,適聞光世音菩薩名者,辄得解脫,無有衆惱,故名光世音。……若爲惡人縣官所錄,縛束其身,杻械在體,若枷鎖之,閉在牢獄,拷治苦毒,一心自歸,稱光世音名號,疾得解脫,開獄門出,無能拘製,故名光世音。”佛言:“如是族姓子,光世音境界,威神功德難可限量,光光若斯,故號光世音。””[3]此外,竺法護還在其他一些譯籍中也廣泛使用這一名稱,如:《佛說濟諸方等經》、《佛說決定毗尼經》、《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大寶積經

  寶髻菩薩會》、《大寶積經

  密迹金剛力士會》、《郁伽羅月問菩薩行經》、《佛說離垢施女經》、《佛說如幻叁昧經》、《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持心梵天所問經》、《佛說海龍王經》、《佛說決定總持經》、《光贊經》等[4]。

  此外,這個時期也有其他幾種不同于“光世音”的名稱出現在一些譯籍中。如東漢支婁迦谶在其所譯經典《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叁中用“廬樓亘”的名稱指代這位菩薩[5],其雲:“無量清淨佛,至其然後般泥洹者,其廅樓亘菩薩,便當作佛,總領道智典主教授,世間八方上下,所過度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皆令得佛泥洹之道。其善福德,當得複如大師無量清淨佛。住止無央數劫,無央數劫不可複計劫,不可複計劫,准法大師,爾乃般泥曰,其次摩诃那缽菩薩,當複作佛,典主智慧都總教授。”[6]後漢支曜在其所譯《成具光明定意經》中最早使用“觀音”這個名稱[7]。叁國吳支謙所譯《維摩诘經》中則以“窺音”之名翻譯這位菩薩之名稱[8]。曹魏康僧铠、西晉聶道真則是在鸠摩羅什之前最早使用“觀世音”這種名稱的兩位譯經家[9]。而西晉無羅叉譯則以“現音聲”[10]指代觀音。自從竺法護于太康七年(286)八月十日在長安青門外譯出《正法華經》之後,由于該經中專門講述這位菩薩救苦救難的《光世音菩薩普門品》正好迎合了當時中國人尋求救護的心理需要,所以,觀音信仰便迅速在全國範圍內流傳開來,“光世音”遂成爲古譯時代最流行的觀音名稱。在早期有關觀音救苦救難的曆史文獻中,觀音菩薩都是以“光世音”的名稱出現的,如南朝宋代傅亮的《光世音應驗記》[11]、同時代稍後張演的《續光世音應驗記》等都稱觀音爲光世音。

  二、舊譯時代的觀音譯名

  舊譯時代最流行的名號是“觀世音”。這主要是因爲這一時期最重要的譯經家後秦鸠摩羅什在其所譯經典中均用此名稱。

  鸠摩羅什自後秦弘始叁年(401)來到長安後,一直在那裏譯經。他得到當時後秦皇室的大力支持,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佛教人才叁千多人彙聚在他的門下,其中像僧肇、道生這樣的弟子均是名震一方的高僧,至今被視爲重要的思想家。由于鸠摩羅什在當時的中國佛教界擁有絕對的威望,所以,他在許多譯籍中所使用的不同以前的名稱也很快爲大家所接受。他于後秦弘始八年(406)在長安重譯的《法華經》(名《妙法蓮華經》)也的確流暢優美,比起《正法華》更受人歡迎,此後,經中所使用的“觀世音”名稱很快取代了“光世音”在全國流傳。此外,他還在所翻譯的《思益梵天所問經》[12]、《思維略要法》[13]、《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14]、《文殊師利問菩提經》[15]、《佛說華手經》[16]、《摩诃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17]等經中均使用了這種譯名。此後各主要譯經家如真谛、求那跋陀羅、菩提流支、佛陀跋陀羅、闍那掘多等均使用這一名稱。

  除此之外,當時也有使用“觀音”、“觀世自在”名稱的。使用“觀音”名稱的有西晉竺法護、北齊那連提耶舍、北魏菩提流支、隋代闍那掘多等[18];使用“觀世自在”名稱的是北魏的菩提流支[19]。但這些名稱的流行廣度都沒有超過“觀世音”。特別是鸠摩羅什譯出《妙法蓮華經》後,其中的第二十五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很快單獨流行,被稱爲《觀世音經》而受到極爲普遍的重視,而“觀世音”從此便成爲最流行、最權威的名稱。

  鸠摩羅什的譯法,獲得一致認同,逐漸深入人心,在唐玄奘以前,無人提出異議。在肯定羅什譯法的高僧中,最著名的是梁代的法雲、隋代智顗和吉藏。法雲在《妙法蓮華經義記》卷八、智顗在《法華文句》卷十[20]中,都對“觀世音”之名作了詳細的解釋,飽涵著對該名稱深刻含義的敬仰。特別是法雲的解釋,開創了中國人完整理解“觀世音”之名的先河,後世智顗、吉藏、法藏、窺基等人的解釋都是在法雲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法雲把“觀世音”分爲四個部分,即:觀世音、觀世身、觀世意、觀世業。前叁項分別對應口、身、意“叁業”。後者則總攝前叁[21]。孫昌武先生誤置法雲與吉藏之間的關系,認爲吉藏提出了“觀爲能觀之智,世音爲能觀之境,合智與境,定名爲觀世音”,而法雲在此基礎上提出觀世音四名分解法[22]。王青參考孫先生的說法,盡管他從吉藏的著作中找到更多的原始資料,但依然堅持了這一錯誤看法[23]。其實法雲是南朝梁代僧人,精通《法華經》,而吉藏則身處隋唐之際。導致這種錯誤看法的原因估計是在《大正藏》中,法雲的著作被排在吉藏之後,孫先生在引述時未進行仔細考察遂致。事實上,吉藏在法雲四名分釋的基礎上先提出叁名分釋,去掉法雲解釋中的“觀世業”,這樣與佛教“叁業”體系更爲吻合,而法雲在叁業之外又加“觀世業”確爲不必。後來吉藏又將北魏菩提流支的譯法(“觀世自在”)聯系進來,提出新的“觀世音”四名分釋法,並對以前各種主要譯名都做了融合性的解釋。吉藏的叁名分釋是這樣展開的:“所言觀音者,外國名阿梨耶婆樓吉氐稅,此翻觀世音。菩薩有多種名,今依此品佛答中略辨叁名:一觀世音,二觀世意,叁觀世身。聖人無名爲物立稱者,欲生衆生叁業善也。立觀世音名,令物稱名,生口業善;立觀世意名,令物存念,生意業善;立觀世身名,令物禮拜恭敬,生身業善。以備生叁業善故,立此叁名。問:既具叁名,何但稱觀世音?答:叁名不可具題,趣標其一。二者,觀世意名,但生意業善;觀世身名,生身意二業善。生善義局,故不標之。若口稱名,必備叁業,以生善多故,立觀音名也。叁者意業存念,身業禮拜,但得自行,不得化他,故不立身意二名。口稱觀音,具得自行化他,故立觀音名也。四者娑婆國土以音聲爲佛事,義既顯彰故,立觀音之名。余義不爾,故不題余稱。五者觀音之名有行願,過去世時,值空王觀世音佛發願,名觀世音,故依願立名。又觀音昔在此土行菩薩道,以受觀音之稱。余二名阙斯二義,故不題也。別有經雲觀世自在菩薩,此名備含叁業,于名義最勝。複有經雲光世音菩薩,或可是翻之不正。華嚴經雲,此菩薩住大…

《觀音漢譯名稱的曆史演變與爭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和諧理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