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音汉译名称的历史演变与争论▪P5

  ..续本文上一页大正藏》第15册第368页上)、《文殊师利问菩提经》(《大正藏》第14册,第481页下)、《佛说华手经》卷三(《大正藏》第16册,第146页下、147页下)等经中均使用了“观世音”的译法。

  [13]《思维略要法》,《大正藏》第15册,第300页下。

  [14]《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卷一,《大正藏》第15册,第368页上。

  [15]《文殊师利问菩提经》,《大正藏》第14册,第481页下。

  [16]《佛说华手经》卷三,《大正藏》第16册,第146页下、147页下。

  [17]《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大正藏》卷八。本经是否罗什所译,历史上曾有争议。梁代经录《出三藏记集》卷四及隋代经录《法经录》卷四,都将它列入失译录。到了唐代智升撰《开元释教录》时,才开始归之罗什译籍以内,从此相沿不改。

  [18] 竺法护译《佛说普曜经》卷一,《大正藏》第3册,第487页上;北魏菩提流支译《佛说佛名经》卷十五、卷30,《大正藏》第14册,第244页下、第300页下;北齐那连提耶舍译《月灯三昧经》卷三,《大正藏》第15册,第566页下;隋代闍那崛多译《添品妙法莲华经》卷七,《大正藏》第册,第192页下、193页上。

  [19]《法华经论》卷下,《大正藏》第26册,第10页中;《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一,《大正藏》第9册,第317页下;《佛说佛名经》卷一、卷二、卷六、卷八、卷十四、卷十八,《大正藏》第14册,第114页下,第120页下,第144页下,第157下,第237页下,第258页上;《圣思维梵天所问经》卷四,《大正藏》第15册,第80页下-81页上;《深密解脱经》卷四、卷五,《大正藏》第16册,第680-685页共出现140次“观世自在”译名;《谤佛经》,《大正藏》第17册,第876页下;《无字宝箧经》,《大正藏》第17册,第871页上。除了菩提流支外,般若流支也用此译法,如:《不必定入定入印经》,《大正藏》第15册,第699页中;《得无垢女经》,《大正藏》第12册,第97页下、98页上、中,102页上;《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卷上,《大正藏》第12册,第115页中。鸠摩罗什也用过这个名称,见其所译《十住毗婆论》卷五,《大正藏》第26册,第44页下。隋闍那崛多也用过此译名,见其译《观察诸法行经》卷一,《大正藏》第15册,第727页下。北魏佛陀扇多译《师子吼经》也有此名称,见《大正藏》第17册,第890页上。

  [20] [隋]智顗:《妙法莲华经文句》卷十,《大正藏》第34册,第144页下—145页中。

  [21] [梁]法云:《妙法莲华经义记》卷八,《大正藏》第33册,第678页上。

  [22] 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第72页。

  [23] 王青:《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信仰与神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45页。

  [24] [唐]吉藏:《法华义疏》卷十二,《大正藏》第34册,第624页中-下。

  [25] [唐]吉藏:《维摩经义疏》卷一,《大正藏》第38册,第923页上。同样意见还见《法华经义疏》卷十二、《法华玄论》卷十等处。

  [26] [隋]吉藏:《法华玄论》卷十,《大正藏》第34册,第448页下—449页上。

  [27] 本书由丁福保编篡,1924年最早出版。建国后由文物出版社等几家出版社相继多次出版或重印。目前又出了电子版本,堪称最流行的佛学工具书,至今依然十分盛行。

  [28] 丁福保主编《佛学大辞典》“观世音”条。

  [29] 该辞典于1934年由上海佛学书局编辑出版,浙江古迹出版社1986年10月重印。

  [30] 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12月。

  [31]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4月,第568页。

  [32] 徐静波:《观世音菩萨考述》,收入《观世音菩萨全书》第226-265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9月。

  [33] 邢莉:《观音——神圣与世俗》,学苑出版社,2001年5月,第3页。

  [34] 唐世贵:《观世音》,巴蜀书社,2002年1月,第2页。

  [35]《成具光明定意经》,《大正藏》第15册,第451页下。

  [36]《佛说普曜经》卷一,《大正藏》第3册,第487页上。

  [37] [梁]法云:《妙法连华经义记》卷八,《大正藏》第33册,第676页中。

  [38]《佛说佛名经》卷十五,《大正藏》第14册,第244页下。该经卷三十中也提到,见《大正藏》同册,第300页下。

  [39] [梁]慧皎:《高僧传》卷二,《大正藏》第50册,第337页上;卷4,《大正藏》第350页下;卷十,《大正藏》第50册,第392页上;卷十二,《大正藏》第50册,第407页上;卷十三,《大正藏》第50册,第513页中。

  [40]《月灯三昧经》卷三,《大正藏》第15册,第566页下。

  [41]《添品妙法莲华经》卷七,《大正藏》第册,第192页下、193页上。

  [42] 有些学者以鸠摩罗什所译的《妙法连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为例说明罗什也使用“观音”一词(如温金玉所著《观音菩萨》,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10月,第3页),这是不对的。因为,这些偈颂是后人将隋代达摩崛多《添品妙法莲花经

  观世音普门品》中的偈颂原封不变地加进去的。

  [43] 慧远著《无量寿经义疏》卷上,《大正藏》第37册,第92页上。

  [44] [隋]吉藏:《法华玄论》卷十,《大正藏》第34册,第446页下—449页中。

  [45] 智顗:《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大正藏》第37册,第193页中。该疏中共7次使用“观音”这种简称,其他六处散见于《大正藏》第47册第192页上、193页上、中、下、194页下。

  [46] 慧立本、彦宗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二,《大正藏》第50册,第230页下。

  [47]《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大正藏》第10册,第925页中。

  [48]《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授记会》,《大正藏》第11册,第337页上。

  [49]《大宝积经·净信童女会》,《大正藏》第11册,第628页上。

  [50]《佛说造塔功德经》,《大正藏》第16册,第801页上-中。

  [51]《大正藏》第17册,第874页中。

  [52]《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卷下,《大正藏》第17册,第959页下、960页上。

  [53]《佛说陀罗尼集经》卷一至卷二十,《大正藏》第18册,第785页至840页。

  [54]《旧唐书》卷二,《太宗》上。

  [55]《旧唐书》卷四,《高宗》上。

  [56]《旧唐书》卷六十七,《李勣传》。《新唐书》也有同样记载:“勣,本二名,至高宗时,避太宗偏讳,故但名勣。”

  [57] 彦宗:《佛顶最胜陀罗尼经序》,《大正藏》第19册,第355页上-中。

  [58] 玄奘所译各种佛教典籍凡涉及此菩萨时均用“观自在”的译名。

  [59] 玄奘以后,各译经家普遍将该菩萨名译为“观自在”,但用“观世自在”名者也极多。如中唐时期善无畏翻译的《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一、卷二、卷三、卷5,《大正藏》第18册,第6页下,第14页上,第23页中,第34页上;金刚智译《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大正藏》第18册,第242页上。宋代法贤翻译的《佛说圣多罗菩萨经》,《大正藏》第20册,第471页下。

  [60] [唐]玄奘述、辩机撰,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2月,第288页。

  [61] [唐]窥基:《般若心经幽赞》卷上,《大正藏》第33册,第524页下-中。

  [62] [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五,《中华大藏经》第一辑,第30册。

  [63] [唐]玄奘述、辩机撰,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2月,第289页。

  [64] [日本]高南顺次郎:《帝国文学》卷八,一号及三号。转引自日本后藤大用著、黄佳馨译《观世音菩萨本事》,天华出版社1994年3月,第5-6页。

  [65] 《注维摩经》卷一,《大正藏》第38册,第331页上。

  [66] 见鸠摩罗什所译《十住毗婆论》卷五,《大正藏》第26册,第44页下。

  [67] [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九,《大正藏》第35册,第471页下。

  [68] [唐]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五十七,《大正藏》第35册,第940页上。

  [69] N.D.Mironov: “Buddhist Miscellanea”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 April 1927),PP.241-252.转引自:C. N. Tay “Kuan-Yin: The Cult of Half Asia”, “History of Religions”, Volume 16, Number 2, November 1976, PP. 148.

  [70]《妙法莲华经》卷七,《大正藏》第9册,第56页下。

  [71]《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大正藏》第24册,到底211页中。

  [72] [唐]法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疏》,《大正藏》第33册,第552页下。

  [73] [宋]法云:《翻译名义集》卷一,《大正藏》第54册,第1061页下—1062页上。

  

《观音汉译名称的历史演变与争论》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和谐理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