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秦巴山區佛教的幾個特點
陝西省社會科學院 王亞榮
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 李利安
秦巴山區地跨漢江南北,位處川陝交界,山高水長,川嶺交錯,將我國西北和西南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從曆史文化的角度看,這一地區是叁秦文化圈和巴蜀文化圈交彙的地區、准確地說,從秦嶺南坡以下受巴蜀文化的影響要多一些。佛教經西域傳人中土後,從竺法護開始,關中地區成爲中國佛教重要的譯傳中心。至隋唐,分宗立派,名僧輩出,極一時之盛i.所以,佛教也很早就傳人了秦巴山區。也許是由于某種偏見,人們多注意作爲學問的佛教、多注意佛教的上層和知識僧侶,而往往忽視了山區佛教。禅宗興起之後,這種狀況才有所改變,但仍很不夠。下面,筆者結合實際調查的情況對秦巴山區佛教的特點作一些簡要的歸納和論述。
一、自然的寺院與師法自然的寺廟
曆史上有所謂“叁武一宗法難”,每次法難,帝王下令禁斷佛教:僧尼被迫還俗,寺廟被拆毀,或改做它用。如唐武宗會昌年間(841—846)禁佛時,全國拆毀寺廟4600余所,拆招提、蘭若4萬余所。還有些時候下令有額寺院存留,無額寺院廢毀,“天下名山僧占多”,顯然這些招提、蘭若和無額寺廟有相當多的一部分在山區,而且大部分都是私建。這些寺廟的建造與當地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景觀有直接的關系。僅從名稱來說,因山而得名的,如當今秦嶺山脈中的甲午臺、南五臺、圭峰寺、寶峰寺、靈崖寺等,巴山山脈中的龍崗寺、梁山寺;有的闵水而得名,如秦嶺山區的黑水寺、水陸庵,巴山山脈中的聖水寺、回龍寺、小南海、雙溪寺等;還有一些因洞而名,如水蓮洞、蓮花洞、大佛洞、觀音洞等等。
這些佛寺的興起除了思想、社會等方面的原因外,也與奇異的地貌特征有很大的關系。如龍崗寺即建造在一條酷似臥龍的山脊上。這條臥龍本來是巴山支脈梁山的延伸地帶,但當地人生怕這條臥龍桀骜不馴,故建此寺以懾服之。再如聖水寺,寺中有五泉,分別名青龍、白龍、黃龍、烏龍、黑龍。其中黑龍泉位于正中,其它兩泉分列左右,非常對稱。此寺舊址很早以前爲一隱士的居處,漢代蕭何曾禮此處,並植桂樹一株。現桂樹猶存。據寺碑記載,曆史上這一地區每遇旱災,當地村民即來此汲水祈雨,凡求必應,非常靈驗。此後,當地的求雨活動便與佛事活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再如巴山南麓的觀音洞。原來是一溶洞,正好位于山谷盡處雙峰交歧之處。洞內鍾乳石千奇百怪,層出不窮。洞深無底,據說一直通到巴山南的四川萬縣。這種神奇的自然景觀吸引著大批遊人。從宋代開始,佛教僧人便在洞口建起虹橋叁拱,橋下是洞中流出的泉水,也是這條谷地的水源生處。橋上建起觀音殿,供奉觀音菩薩。殿前泉水湧成一湖,俗稱“小南海”。此後,這一勝地便成爲秦巴山區最著名的觀音道場,清代光緒皇帝曾頒賜“播潤天地”匾額。至今這裏的佛事活動仍很盛行。
與本地山區地形及各種奇異的地貌特征相伴而生的是佛寺建築及殿堂布局的不規則性。從座向來看,一般佛寺多座北向南,而秦巴山區的佛寺大多因其具體的地勢與地形特點,或依坡,或盤山,或臨崖,或就洞,或居頂,或臥溝,或依梁,不拘一格,隨其自然。與此同時,佛寺的殿堂布局也抛開了以南北中軸線爲中心,以大雄寶殿爲核心,門、樓、殿堂各處其位的習慣與製度。許多佛寺殿堂不齊,多少不一,形式各異,布局分散。若總體而論,呈現出淩亂無序的狀態,但若就每座具體的佛寺而言,則又可看到建寺僧人因地就勢的獨到用心,而且,這種無序的布局與無序的自然地貌、地勢相契無間,給人帶來美的視角,表現了山地佛寺特有的景觀。
以宅峰寺爲例。寶峰寺位于秦嶺南麓一谷地的小山上。這座小山呈圓錐體,叁面環水,孤峰聳立,景象奇特,不愧“寶峰”之稱。該寺的布局依其山勢,層層相盤而上,一層可分爲一個院落,自下而上,院落面積遞減,至頂端爲一觀音殿,環殿只有一條狹窄的走道,層層盤踞,布滿山畔,風格奇特,景致宜人。
俗雲:“山高皇帝遠”。山區的寺廟受自然地貌的影響較大,受世俗製度的約束較小。這些師法自然的寺廟與平原地區或是都市的寺廟相比,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風貌。同時,寺宇殿堂房舍的建造風格因地製宜,百寺百樣,與一般的民間神祠也略無二致。
二、佛道並立 佛道相攝 佛道轉換
宋代以來,民間的祭祀崇拜由于叁教的衰落,也由于和現代生活最爲貼近而有了較大的發展。叁教中的儒教高高在上,山區的老百姓有可望而不可即之感。佛教倡四大皆空,修來世的因果,爲上層階級和知識僧侶提供了心靈的向往。但是“極樂世界”與現實社會仍有距離,與山區民衆希望改善身邊現實的迫切性心理不太適應
在秦嶺山區,道教的流傳早于佛教,有頑強的生命力。佛教與道教及民間祭祀崇拜的互相滲透、互相包容、互相轉換,構成了這一地區宗教流傳演化的主要內容。
佛教與道教的融合由來已久。在秦巴山區,這一融合從佛教傳人這一地區之日就一直存在。許多佛寺本身就是在早期道教活動場所的基礎上形成的,加之這一地區(主要是漢江地區)道教傳播比佛教更早,道教信仰在一般民衆中具有很深的基礎。除了宗教職業者外,廣大的普通信衆總是或多或少地帶著道教的某些思想去理解佛教。所以,他們到佛寺進香朝拜的同時,並不排除進入道觀在道教尊神前叩頭。另外,進道觀拜神者往往也忘不了去佛寺禮佛。例如,安康市的金堂寺,其香火最盛的時候是附近東藥王殿的道教節日期間。尤其是每年農曆2月初2,大量信徒前往東藥王殿過道教生活,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又會來到金堂寺燒香禮佛。另外,還存在著大量知識層次不高的信徒,見廟就進,逢神就拜,這樣的現象在秦巴山區是極其普遍的。
就是在出家人當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佛道不分的情況。例如在天臺山道觀,筆者曾見到一削發僧人拜道徒爲師,在其暫住期內過起道教生活來。漢中市的寶峰寺,位于秦嶺南麓,曆史上這裏佛道兩家交替居住,現存既有佛教的許多造像、石碑,也有大量道教的殿宇和神像。近幾年來,佛道兩家曾數次輪換居住。當地群衆既有信道教者,也有信佛教者。筆者來此寺時,正值八九個僧人住寺,除了佛像前的香燭花等供養齊備外,許多道教的神位依然威嚴聳立,且香火依舊。在這裏,單純從信仰上看,佛道兩家並無太大的爭執。
南鄭縣的永固村佛教活動點,爲漢江以南巴山北麓的龍崗山,該寺原是—一道觀,名叫藥王洞。筆者來寺時,藥王洞前殿堂已經翻修,重新彩繪。它位于山溝西側崖旁,藥王神像其實安奉在崖內龛窟之中,窟外緊貼崖面是木構殿堂。但在這一藥王殿南側,現已修成佛殿,內塑一佛二菩薩。據說他們還打算在藥王殿北側再建觀音殿。該寺山門面南,正好位于谷口,在山門和觀音殿之間的崖面上還有個龛堂洞窟,內部大多供奉著道教的各種神只;據當地人講,這裏宗教活動非常盛行,尤其是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前後,來此進香者絡繹不絕,香客達五、六萬人。廟上曾有佛道兩家出家人居住,現有尼僧數人住寺,但主要由當地居上管理;;“文化大革命”以前,除藥王殿以外,還有娘娘廟、龍王廟、叁宮殿等許多道教殿堂數十間.
又如城固縣的回龍寺,位于巴山北麓。該寺與道教的五郎觀對面而立,基本上處在同一院內。佛寺面南,道觀面北,中間橫穿橋洞一孔,洞額上原書“通蜀連秦”四字。南北兩院皆由僧人管理。該寺住持佛道教兩教皆通,尤其對觀內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缭亂的道教神靈精通備至。據住寺僧人介紹,附近各村信衆很多,每逢初一、十五,來寺進香者不絕于途;信徒們對觀內殿堂和寺內殿堂一視同仁,除了一部分人按需進拜(因爲觀內有專司各職的神)外,普通信徒都是寺觀諸殿皆拜。在他們眼裏,佛道教的諸神是同樣重要的。
再如天竺山,原名天柱山。佛教傳人該地區後,有西域高僧在此傳法行道,教化頗盛,于是以天竺山爲名。唐時修寺建廟,遠近聞名。至清初,有四川和尚超古重修殿堂。岡山高風大,殿頂覆以鐵瓦,遂名鐵瓦殿。又在山腳下鑿洞藏經四百余部。該山成爲方圓數百裏聞名的佛教中心。乾隆四十四年(1779),有流民潛藏此山,知縣命搬走經書。不久,值兵荒馬亂,僧衆散逃,道教徒乘虛而人,占據此山。天竺山成爲玄門宮觀,綿延至今,盛時有數百名道士。
叁、亦佛亦道 非佛非道
秦巴山區佛教與民間信仰的結合是通過各種方式表現出來的。回龍寺寺名就是民間信仰的産物。這裏處于山谷之口,河水環繞,左側爲一谷地,右上方現修成一大型水庫,可見曆史上這一地區水災是比較嚴重的。民間認爲龍可製水,故取名回龍寺。該寺對面的五郎觀,也是民間信仰的直接産物。據傳,五郎原是四川人,隨鄭成功征戰有功,後分封于漢中洋縣,臨終坐化于此,後人建五郎觀以資紀念。觀內正殿爲五郎殿,殿闊五間,中塑高大雄偉的五郎像,兩側各塑站將一位,威風凜凜。當地人認爲,敬奉五郎,可消災免難,逢凶化吉。每年農曆叁月初叁,鄉裏民衆雲集觀內,焚香禮拜,人數多時可達六萬人。今天,人們對五郎英勇威武、豪爽助人的崇拜已與近在咫尺的回龍寺佛事緊密地結合起來。在一定意義上說,五郎在當地人的心目中已成爲佛教神殿中的一員。
再如聖水寺,最早爲衆恒堂。相傳,衆恒是西漢時代一位很有作爲的人物。當時,當地經常發生旱澇災害,村民深受其苦,但又無力抗爭。衆恒便帶領五龍子與旱澇災害展開鬥爭,最後成了既不泛濫,又不幹涸的五龍泉。後人爲紀念給當地造福的衆恒而修建了衆恒堂。此後,凡遇旱澇災荒,人們都來衆恒堂求拜。隨著佛教在當地的廣泛傳播,佛菩薩大慈大悲威力無邊,救度一切衆生的觀念深入人心。于是,人們又希望在克服旱澇…
《論秦巴山區佛教的幾個特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