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秦巴山區佛教的幾個特點▪P2

  ..續本文上一頁災害方面能夠同時得到佛教神靈的保佑。這樣,便又把衆恒及其五龍子與佛菩薩挂起鈎來,在位處正中的黑龍泉上聳立起一座大雄寶殿來。黑龍泉正好從佛座底下湧流而出,從而給這泉水又鍍上了一層佛的靈光。

  如今,衆恒堂早已無影無蹤,以大雄寶殿爲中心的五龍泉東西對稱,繼續發揮它製服水旱災害的作用。聖水寺至今仍存有大量有關祈水的碑石,反映了曆史上該寺祈水活動的盛行,而這一曆史現象又是與衆恒及五龍子的信仰有直接的淵源關系的。

  寶峰寺,原爲供奉啞姑的祠廟。啞姑相傳是元代人,又有說是明代人,祖籍漢中地區的留壩縣。啞姑出家後在這裏恭默思道,後坐化于此。當地人慕啞姑靜修之功,特在這裏建廟供奉。此後,佛道兩家相繼住持于此。道家將啞姑奉爲修道仙人,而佛家則將其視爲大慈大悲救度衆生的觀音菩薩。本是當地一個不會說話的啞姑娘,這時,卻成爲神通廣大的觀音菩薩的化身。關于啞姑與觀音的關系,除了化身說之外,當的人還流傳著一些其他說法。如有的說啞姑是觀音前生,有的說啞姑修煉成觀音。不管是哪種說法,在當地人的思想中,觀音信仰是與啞姑信仰分不開的。

  今天,寶峰寺正殿仍舊是啞姑殿,山上絕大多數殿堂爲道教殿堂。但有趣的是,該山最高點爲觀音殿,向下第一層環山院落中,在叁教殿和聖母殿的中間卻又是千手觀音殿。啞姑殿正中下方崖中,有觀音洞,深約5米,高約1、2米,寬約1、5米。洞內有石刻觀音像及其它佛教造像數尊。另有一碑,上刻觀音形象,下刻《大悲咒》。這通石碑造型精致,字迹剛勁,聞說已調往漢中市博物館。

  秦巴山區佛教與原始宗教殘余形式的結合,是一般平原或都市地區難見到的奇特現象。原始社會,由于生産力和人類認識能力的低下而産生了對自然力的崇拜。這本是原始人在大自然面前感到恐懼和無力抗爭的一種表現。但在今天的秦巴山區,神靈觀念與宗教活動仍普遍地與古樹、奇洞、山縫、水洞、怪石等奇異的自然物體結合在一起。

  僅以秦嶺山中的鎮安縣永樂鄉爲例,筆者曾見到有3處古樹,5處山洞、一處山縫,2處水洞,一處山腰水潭,一處怪石,2處崖面等,均受到當地有神論者的敬奉。其中僅縣城所在地的永樂鎮就有3處之多。每逢初一、十五,清晨或前一天晚,信衆們來此焚香叩頭、披挂帛帳,有的還將人民幣投擲于山縫或水潭內。在這些被崇拜的地方,一沒有建築物,二沒有神像,叁沒有常住人員,但見大大小小的紅色帛帳橫七豎八地隨風飄揚。最爲耀眼的是由縣城到鐵廠鄉的公路旁的一棵古樹上,各式帛帳將古樹打扮地五光十色,光怪陸離,與荒涼的山區形成強烈的對比。

  類似上述現象,筆者還曾在秦嶺北麓的藍田、戶縣、長安、周至、眉縣、寶雞及秦嶺南麓的漢中、留壩、旬陽、甯陝以及巴山北麓的南鄭、城固等地看到,並曾在鳳縣文化館的攝影展中看到這種敬拜活動的照片。如照片中那棵奇特蒼勁的古樹和虔誠叩拜的信徒,經過攝影師的藝術加工,看後不禁使人又回到原始時代的遐想中。

  四、秦巴山區佛教的穩定性、長期性

  和教徒信仰的變異性、短期性

  由前面的敘述可以引申出秦巴山區佛教的一個顯著的特征,即從宏觀上來看,山區佛教.比平原地區的佛教和都市佛教在長期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持續性強,且相對穩定。

  這大約有以下叁方面的原因。第一,雖然自然條件差,包括交通、經濟等因素,山區佛教難以出現如日中天的極盛局面;但另一方面,外來幹擾的因素也少。無論是古代的“叁武一宗法難”還是近代的兵荒馬亂,甚至前些年的“十年浩劫”,山區佛教受到的沖擊相對來說要小一些、慢一些。在變亂發生時,僧衆散逃,首先考慮的就是藏匿深山避禍,以待複出。山區的複雜環境爲這些逃避者提供了很好的隱匿處。第二,佛教的社會基礎在民間,在下層的廣大民衆中。這也是佛教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先決條件。事實上如前面所考察,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影響,山區民衆的宗教心理比其他地區的人更強,也更複雜。佛教經過千百年來的傳播,融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融人了人們的飲食起居和民俗風情,已在人們的心中深深地紮下了根,成爲山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第叁,結合當地的曆史文化背景,佛教本身也發生了適應性的變化,常常表現爲一些小的信仰團體,或建堂,或結社,或者是與其他教派相交融。這些地區性的適應變化無形中促進了秦巴山區佛教的自我保護能力,從而加強了它在長期發展中的穩定性。

  但是,該地區的佛教也有另外的一面,即民衆中的佛教信仰會發生某種程度的變異。有相當多的信徒並非持之以恒地吃齋念佛,信仰的動機有很大的隨意性。在鎮巴縣鍾山廟的牆上曾這樣寫道:“一人燒香,全家沾光”,表現了出了熱切追求現世利益的願望。另外,通過考察秦巴山區佛教的過去和現在,發現它沒有發達的佛學,沒有突出的宗派標志,沒有舉行過影響較大的翻譯活動,高僧大德也較少。這些形成了該地區佛教信仰不純的因素。有許多人既是佛教徒,也是道教徒,既念佛經,也念道經,就連出家人中也有這種事情發生。從整個曆史來看,佛道兩教相安無事、相融相攝中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時候遠比互相紛爭排斥的時間更長,可以說極少發生紛爭。但在宗教定義的內涵裏,排他性是一個根本性的法則。

  約在1950年,漢中地區曾統計過全區的寺廟,達到621座。1963年,秦巴山腹地的山陽縣也有過一次類似的統計,全縣寺廟達121處之多。這些統計數字中,包括了其他教的寺廟。問題是,在當時統計的時候,無法把這些寺廟一一歸並到他們所屬的宗教類別中去。有些寺廟亦佛亦道,而有些寺廟則似佛非佛、似道非道。這似乎成爲一種矛盾,宏觀上佛教在該地區比較穩定的發展,微觀上教徒的信仰常常發生變異。這種矛盾的統一構成了秦巴山區佛教的另一個顯著特征。也正是在這種矛盾的統一中,秦巴山區佛教緩慢地流傳了千百年。

  廣而言之,在中國佛教傳播的區域裏,山區的佛教居于比較厚實穩定的地位,不僅在“法難”中山區是佛法複興的基地,在人文景觀上是一方名勝,在山民的心裏是善良願望的寄托,就是在中國佛教本身的發展曆史上,在印度佛教中國化的過程中,山區佛教也同樣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這裏只要舉出一個例子就可以了:漢傳佛教的幾個重要宗派中大概除了法相宗以外,其他宗派的産生或多或少的都和山區佛教有關系。影響最廣泛、覆蓋面最大的禅宗,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認爲完全是在山區孕育誕生的,是山區佛教的産物。因而,加強對山區佛教的調查和研究,無疑具有很重要的曆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論秦巴山區佛教的幾個特點》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