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P2

  ..续本文上一页灾害方面能够同时得到佛教神灵的保佑。这样,便又把众恒及其五龙子与佛菩萨挂起钩来,在位处正中的黑龙泉上耸立起一座大雄宝殿来。黑龙泉正好从佛座底下涌流而出,从而给这泉水又镀上了一层佛的灵光。

  如今,众恒堂早已无影无踪,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五龙泉东西对称,继续发挥它制服水旱灾害的作用。圣水寺至今仍存有大量有关祈水的碑石,反映了历史上该寺祈水活动的盛行,而这一历史现象又是与众恒及五龙子的信仰有直接的渊源关系的。

  宝峰寺,原为供奉哑姑的祠庙。哑姑相传是元代人,又有说是明代人,祖籍汉中地区的留坝县。哑姑出家后在这里恭默思道,后坐化于此。当地人慕哑姑静修之功,特在这里建庙供奉。此后,佛道两家相继住持于此。道家将哑姑奉为修道仙人,而佛家则将其视为大慈大悲救度众生的观音菩萨。本是当地一个不会说话的哑姑娘,这时,却成为神通广大的观音菩萨的化身。关于哑姑与观音的关系,除了化身说之外,当的人还流传着一些其他说法。如有的说哑姑是观音前生,有的说哑姑修炼成观音。不管是哪种说法,在当地人的思想中,观音信仰是与哑姑信仰分不开的。

  今天,宝峰寺正殿仍旧是哑姑殿,山上绝大多数殿堂为道教殿堂。但有趣的是,该山最高点为观音殿,向下第一层环山院落中,在三教殿和圣母殿的中间却又是千手观音殿。哑姑殿正中下方崖中,有观音洞,深约5米,高约1、2米,宽约1、5米。洞内有石刻观音像及其它佛教造像数尊。另有一碑,上刻观音形象,下刻《大悲咒》。这通石碑造型精致,字迹刚劲,闻说已调往汉中市博物馆。

  秦巴山区佛教与原始宗教残余形式的结合,是一般平原或都市地区难见到的奇特现象。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和人类认识能力的低下而产生了对自然力的崇拜。这本是原始人在大自然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抗争的一种表现。但在今天的秦巴山区,神灵观念与宗教活动仍普遍地与古树、奇洞、山缝、水洞、怪石等奇异的自然物体结合在一起。

  仅以秦岭山中的镇安县永乐乡为例,笔者曾见到有3处古树,5处山洞、一处山缝,2处水洞,一处山腰水潭,一处怪石,2处崖面等,均受到当地有神论者的敬奉。其中仅县城所在地的永乐镇就有3处之多。每逢初一、十五,清晨或前一天晚,信众们来此焚香叩头、披挂帛帐,有的还将人民币投掷于山缝或水潭内。在这些被崇拜的地方,一没有建筑物,二没有神像,三没有常住人员,但见大大小小的红色帛帐横七竖八地随风飘扬。最为耀眼的是由县城到铁厂乡的公路旁的一棵古树上,各式帛帐将古树打扮地五光十色,光怪陆离,与荒凉的山区形成强烈的对比。

  类似上述现象,笔者还曾在秦岭北麓的蓝田、户县、长安、周至、眉县、宝鸡及秦岭南麓的汉中、留坝、旬阳、宁陕以及巴山北麓的南郑、城固等地看到,并曾在凤县文化馆的摄影展中看到这种敬拜活动的照片。如照片中那棵奇特苍劲的古树和虔诚叩拜的信徒,经过摄影师的艺术加工,看后不禁使人又回到原始时代的遐想中。

  四、秦巴山区佛教的稳定性、长期性

  和教徒信仰的变异性、短期性

  由前面的叙述可以引申出秦巴山区佛教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即从宏观上来看,山区佛教.比平原地区的佛教和都市佛教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持续性强,且相对稳定。

  这大约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第一,虽然自然条件差,包括交通、经济等因素,山区佛教难以出现如日中天的极盛局面;但另一方面,外来干扰的因素也少。无论是古代的“三武一宗法难”还是近代的兵荒马乱,甚至前些年的“十年浩劫”,山区佛教受到的冲击相对来说要小一些、慢一些。在变乱发生时,僧众散逃,首先考虑的就是藏匿深山避祸,以待复出。山区的复杂环境为这些逃避者提供了很好的隐匿处。第二,佛教的社会基础在民间,在下层的广大民众中。这也是佛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事实上如前面所考察,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山区民众的宗教心理比其他地区的人更强,也更复杂。佛教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播,融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融人了人们的饮食起居和民俗风情,已在人们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成为山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佛教本身也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常常表现为一些小的信仰团体,或建堂,或结社,或者是与其他教派相交融。这些地区性的适应变化无形中促进了秦巴山区佛教的自我保护能力,从而加强了它在长期发展中的稳定性。

  但是,该地区的佛教也有另外的一面,即民众中的佛教信仰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异。有相当多的信徒并非持之以恒地吃斋念佛,信仰的动机有很大的随意性。在镇巴县钟山庙的墙上曾这样写道:“一人烧香,全家沾光”,表现了出了热切追求现世利益的愿望。另外,通过考察秦巴山区佛教的过去和现在,发现它没有发达的佛学,没有突出的宗派标志,没有举行过影响较大的翻译活动,高僧大德也较少。这些形成了该地区佛教信仰不纯的因素。有许多人既是佛教徒,也是道教徒,既念佛经,也念道经,就连出家人中也有这种事情发生。从整个历史来看,佛道两教相安无事、相融相摄中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时候远比互相纷争排斥的时间更长,可以说极少发生纷争。但在宗教定义的内涵里,排他性是一个根本性的法则。

  约在1950年,汉中地区曾统计过全区的寺庙,达到621座。1963年,秦巴山腹地的山阳县也有过一次类似的统计,全县寺庙达121处之多。这些统计数字中,包括了其他教的寺庙。问题是,在当时统计的时候,无法把这些寺庙一一归并到他们所属的宗教类别中去。有些寺庙亦佛亦道,而有些寺庙则似佛非佛、似道非道。这似乎成为一种矛盾,宏观上佛教在该地区比较稳定的发展,微观上教徒的信仰常常发生变异。这种矛盾的统一构成了秦巴山区佛教的另一个显著特征。也正是在这种矛盾的统一中,秦巴山区佛教缓慢地流传了千百年。

  广而言之,在中国佛教传播的区域里,山区的佛教居于比较厚实稳定的地位,不仅在“法难”中山区是佛法复兴的基地,在人文景观上是一方名胜,在山民的心里是善良愿望的寄托,就是在中国佛教本身的发展历史上,在印度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山区佛教也同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这里只要举出一个例子就可以了:汉传佛教的几个重要宗派中大概除了法相宗以外,其他宗派的产生或多或少的都和山区佛教有关系。影响最广泛、覆盖面最大的禅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认为完全是在山区孕育诞生的,是山区佛教的产物。因而,加强对山区佛教的调查和研究,无疑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