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寶石的月櫃寶盒內有佛牙,還有許多用金銀片包裹的佛陀七彩舍利。最近贈送給新加坡,新加坡于2005年3月破土興建佛牙寺,2007年建成開放。該舍利長約七點五厘米,顔色潔白,具有叁只牙根。“佛牙”原供養在南傳佛教的般陀喇佛寺內,護國金塔寺法照法師因緣殊勝,得般陀喇寺現任住持務舍葛帕喇人牙11尚應允,迎請佛牙舍利永久供奉在護國金塔寺莊嚴神聖的舍利塔內。
28、吳哥窟佛牙舍利:柬埔寨暹粒省吳哥窟祈福館請到不丹國寶級大師尼瑪法師,在暹粒機場路的祈福館(WishinBHaLt)舉行釋迦牟尼佛牙舍利子安座法會。此佛牙舍利子來自佛教密宗貝諾法王寶箱,被認爲是難得一見。
四、佛舍利的供養
舍利供養在佛教界有各種不同的格式。但一般來講,都是先放在一定的器具中,再將其供于塔內。
1、關于舍利呈放的容器
舍利容器一般稱作舍利瓶、舍利壺、骨壺,多以金屬、石器、陶器、木材等製造,形狀不一。據《長阿含》卷四《遊行經》記載,佛涅槃後,荼毗遺骸,香姓婆羅門用舍利瓶將佛舍利分給八國,婆羅門則自得舍利瓶而歸。今健馱邏出土的石刻品中,刻有桌上排列八個舍利瓶,而諸國代表圍繞其旁的相狀。另外,在吉希爾(kizil)摩耶洞壁畫中,上半部分有八人各捧舍利瓶將受舍利的造像,下半部分則有八國代表騎馬,各于馬頸上綁著舍利瓶的圖像。可見,舍利瓶爲最早的舍利供養器具。我國早期也使用舍利瓶供養舍利,如《梁高僧傳》卷一的康僧會條記載,僧會潛心祈請二十一日,果然于銅瓶中感得佛舍利。又如《曆代叁寶紀》卷九記載,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靈太後建造永甯寺,立九層木浮圖,浮圖上複有寶刹,刹上的金寶瓶含容舍利二十五石。在韓國也曾于慶尚北道發現金銅舍利壺,據考證爲新羅時代所造,呈圓筒形,高約十一公分,直徑長約七公分,瓶蓋上有獅子鈕,瓶身陰刻四天王像。于日本,則多以琉璃瓶盛佛舍利。後世受中國傳統民俗的影響,瘗埋舍利的葬具開始用函棺,按其質地則可以劃分爲銀椁、金棺、玉棺等,而隨葬之供養品主要是金銀、琉璃、水精、瑪瑙、珍珠、琥珀等七寶。有學者認爲,這種改變是從唐代開始的。隋文帝仁二壽四年诏令全國各州郡建塔時,將舍利盛于特製的孟頂銅盒內,外面爲石函,石函的周圍砌石或以磚牆護置。函的多少沒有定製。以大雲寺爲例,其藏舍利的容器共五重,最內是盛舍利的琉璃瓶,其外依次是金棺、銀椁、鎏金函、盝頂石函。而慶山寺石函則改爲6塊青石組成“釋迦如來寶帳”,內置銀椁、金棺和盛放舍利的綠玻璃瓶。
法門寺地宮瘗藏的四枚佛指舍利的呈放情況:一枚放置于八重寶函中,舍利套在銀柱上,其外分別是:小金塔、金筐寶钿珍珠裝斌趺石函。金筐寶钿珍珠裝金函、盝頂金函、盝頂銀函、素面銀函、鎏金盝頂銀函、銀棱盝頂檀香木函,外用紅錦袋包裹;第二枚置于漢白玉雙檐靈帳之中,此靈帳是唐中宗景龍二年由法藏和尚供奉于佛祖的,內爲盝頂鐵函,再內是絲綢包裹的鎏金銀棺,棺內盛入舍利。頂上有圓孔,可知其尚缺一桃形尖頂,與慶山寺”釋迦如來舍利寶帳”大體相同;第叁枚舍利置于玉棺內,其外依次是水晶棺、銀包角檀香木函、鎏金盞頂銀函,外裹織金錦,再外是鐵盝函,放置于後室秘龛內:第四枚舍利置于銀棺中,棺外包裹羅面絹裏夾袱,置于鋼浮屠內。浮屠外是漢白玉靈帳(亦稱阿育王塔)。這些主要由唐皇室爲供養佛祖而敬造的舍利容器,比大雲寺、慶山寺的舍利容器更加精美、華麗,它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這種以金棺銀椁或玉棺水晶椁爲主要容器並構築模擬中國式墓室的舍利瘗埋製度的形式,改變了印度次人陸時的原貌,是佛教中國化的重大轉折點。
2、關于舍利供奉的位置
中國的舍利瘗埋方式在隋之前人都將舍利放入石函,直接坤入塔基下的夯十之中,河北定縣北魏舍利塔,河南洛剛北魏的永甯寺塔,皆川此製。隋代以後,佛教逐漸接受中國傳統的習慣,將舍利安置于塔下宮室。最初的地·蔔宮室是在放置舍利的石函周圍川磚砌成簡陋的墓室,只稍拓寬了舍利的放置空間,至唐時方山現仿墓室地宮,由臺階、甬道、土室構成,成爲真止的地蔔宮殿。1987年考古人員對法D、j寺唐塔地宮進行了發掘,從出土的《人唐成通啓送歧陽真身志文碑》和《監送真身使隨真身供養道具及恩賜衣物帳碑》銘看,唐人並不叫“地宮”,而只是稱其爲“石室”。該地宮全長21.12米,寬約2.5米,由踏步漫道、平臺、隧道、前室、中室、後室及後室秘龛八大部分組成。看來這種形製是模仿中國唐代帝王陵墓的形式建造的。有石門四重:頭道門(即隧道門)楣上的梯形石材,上刻相對而立的兩只朱雀。示意其爲宮室的南門。地宮前室北壁兩角各置有一護法石獅。石獅爲吉祥物,佛教用作護法神,因《傳說太子瑞應經》中有佛出世時,五百獅子從雪山走來,侍列門側的記載,因此後世大凡寺院及有關的壁畫上均置以獅子。目前已發掘的唐代等級最高的陵墓,首推懿德太子墓,僅有前後兩室。法門寺地宮則有前中後叁室,門有四重,外加一個秘龛,顯然是依照皇陵修建的,其等級是比較高的。已發掘的唐代墓室頂部一般爲穹廬頂,而法門寺地宮卻爲盈頂——即斜角平頂式,可見埋葬方式仍保持著顯著的佛教建築特色。
3、關于舍利供養品
供養又稱供施、供給,或略稱供,爲供給資養之意。由于供養物的種類及供養的方法、對象有別,故經論中所說之供養也有種種不同,主要有:(1)二種供養,即財供養和法供養。即以香花、珍寶等財物供養,爲財供養,以修菩薩行,利益衆生等供養,爲法供養。也有理供養和事供養之分,即以香花、燈明、飲食等物質供養,爲事供養,以信心等精神供養,爲理供養。(2)叁種供養,即財供養、法供養、觀行供養等叁種。財供養和法供養同上,觀行供養指實踐周遍含容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事事無礙的深觀。財供養若能與法契合,則也可稱爲法供養,若能住于深觀,亦可稱爲觀行供養。另外一種叁供養劃分則是利養供養(衣服臥具)、恭敬供養(香花幡蓋等)、行供養(修行信戒行)。《法華文句》則把供養劃分爲身業供養、口業供養、意業供養叁種,稱叁業供養。(3)四種供養:《增一阿含經》卷十叁以衣被、飲食、床臥具、醫藥稱四事供養,《善見律毗婆沙》卷十叁則以飲食、衣服、湯藥、房舍爲四供養。(4)五種供養:《蘇悉地羯羅經》卷中以塗香、花、燒香、飲食、燃幻“爲五供養。(5)十種供養:《法華經》卷四《法師品》以華香、璎珞、末香、塗香、燒香、缯蓋、幢幡、衣服、伎樂、合掌恭敬爲十種供養。後世中國佛教用于供佛的最主要的供品則是香爐、花瓶、燭臺,合稱“叁具足”,若花瓶與燭臺左右各一對,則稱“五具足”。
佛舍利的供養基本同與對佛的供養。但當佛舍利埋藏地下或塔內時,則會稍有不同。法門寺佛指舍利的供養最具典型性。根據考古學者的發掘報告稱,在法門寺地宮中,唐王朝用大量金銀器以佛教密宗最高儀軌供養佛祖指骨舍利,其中包括灌頂、供香、供花、供食、燃幻·等。
4、關于舍利供奉之塔
古印度人一般將舍利置于塔上、刹中或埋入塔基,不築造專用的宮室。安置舍利的塔義稱作舍利浮圖、骨塔。佛陀涅槃後,由香姓婆羅門將佛舍利分爲八份,八國分別起塔供養。其後,阿育王建立八萬四千塔以供養佛舍利。法顯、玄奘在印度時看到了很多阿育王所建的佛塔,可惜該類舍利塔今已基本不存,其形或近似于山琦古塔。我國向來盛行舍利崇拜,所以,曆代所建的舍利塔極多。傳說漢明帝時因白馬馱經而來,在洛陽建立了白馬寺塔。據《出叁藏記集》卷十叁記載,叁國吳孫權之時,康僧會感得舍利,乃建塔供養,是爲造立舍利塔之嚆矢。後趙時期的皇帝石勒和石虎,因爲敬重佛圖澄而廣造寺塔,所以,佛塔日益增加,但此時佛塔多集中在京城境內,到了北魏時期,文成孝明二帝均下令在諸郡建塔。隋文帝時下诏在諸郡建塔上百座,成爲中國曆史上造塔的最盛時期。五代北宋時,吳越王造八萬四千小銅塔,其數量可謂最巨。宋代以後,建塔之風逐漸消沈。
塔的體質分類:
從質地上看,舍利塔向無固定的規例,大凡物質中可以堆砌雕琢者皆可爲用來造塔。古代印度所造的塔大都石質,其次是磚質。佛經中記載還有寶塔,即用珍寶裝飾的塔。總的來看,以質地之別來劃分,塔主要有以下幾種:(1)木塔;(2)磚塔;(3)石塔;(4)鐵塔(如唐李德裕于潤州北固山東南,建鐵浮圖七級);(5)銅塔(如宋太祖時,吳越王錢俶,慕阿育王造塔之事,用金銅精鋼造八萬四千塔,中藏《寶箧印心咒經》);(6)土塔;(7)香塔(即以香末爲泥,作小塔,書寫經文,以置其中):(8)沙塔(即聚沙爲佛塔,《經律異相》卷四十四有五百童子聚沙爲塔的故事);(9)糞塔(西古代南亞有四童子壘牛糞爲塔的故事)。
塔的層級:
真谛叁藏引《十二因緣經》說:“八人應起塔:(一)如來,露盤(即層)八重以上。(二)菩薩,七盤。(叁)緣覺,六盤。(四)羅漢,五盤。(五)阿那含,四盤。(六)斯陀含,叁盤。(七)須陀洹,二盤。(八)輪王,一盤。”又依《僧祗律》記載,僧人的舍利也可起塔供養。中國曆來建造的佛塔,層級並不依經典所記爲准。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叁級(如晉之鹹安二年,簡文帝在金陵長于寺所立之塔);四級(如晉成帝時,尚書許詢所建之塔);五級(如北魏太祖诏京城所立之塔);七級(如唐太宗勒建牛首山塔);九級(如漢明帝初建白馬寺塔);十級(如後周所建之開封繁塔);十一級(如宋太宗勒建開寶寺塔);十二級(如梁武帝敕建同泰寺塔);十叁級(如坊州檀臺山之古塔);十五級(如…
《釋迦牟尼佛舍利及其在佛教信仰中的地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