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事情都是爲衆服務”。他要求每一位僧人,對待廣大群衆,都要做到“拔苦與樂,興慈濟物”。在這篇文章中,真禅法師還以其師應慈法師的佛教實踐爲例,說明“淨化自己”和“利益人群”的意義。
真禅法師對虛雲和應慈法師的人間性佛教實踐的肯定,其實也代表了他自己的人間性佛教實踐傾向。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正是由于這種認識,所以我在自己所住持的寺院,要求每位僧衆都能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在真禅法師的住持下,上海玉佛寺的全體僧衆,每天早晚上殿修持;逢農曆初一、十五集中到禅堂坐香、齋堂誦戒;臘月初一至初八,在禅堂舉行禅七;四月初一至初八,舉行華嚴佛七法會,由方丈講經說法,清明、冬至分別舉行佛七法會;佛菩薩誕辰,舉行祝誕普佛法會。
除此之外,真禅法師還要求全體僧衆都能重視資生事業。根據法師《禅學思想就是人間佛教思想》一文中的統計,截至當時,上海玉佛寺共向社會福利機構、慈善事業、文化教育事業和災區人民捐獻了人民幣約350余萬元,其中1991年夏季即向災民捐獻了70余萬元,並將1000條嶄新的棉被送到災區。另據《佛法與人生》一文統計,十多年來,上海市佛教界共向社會福利機構、慈善事業、文化教育事業和災區人民捐獻了人民幣600余萬元,其中我個人和代表玉佛寺就捐獻了人民幣約400余萬元。又據法師圓寂之後的《真禅法師》一文統計,法師一生熱心社會公益事業,關懷殘疾孤兒,先後以個人名義和代表玉佛寺向社會公益慈善事業捐贈人民幣700余萬元。《實踐佛陀遺教,廣作福利事業》一文對這種捐贈活動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載。除此之外,真禅法師還以各種形式,向一些有困難的佛教寺院、團體、佛教雜志、宗教出版物及其他單位捐助款項,幫助這些單位克服困難,以促進佛教福利事業和文化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由于真禅法師在資生福利事業方面的卓越貢獻,各有關部門也給他回報以很多榮譽。除了大量的錦旗、獎狀及捐贈證書之外,上海市民政局聘真禅法師爲上海市兒童福利院名譽院長,上海市普陀區人民政府評定他爲熱情支持普教事業發展的社會活動家。他還先後擔任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協常務委員、上海慈善基金會副會長、上海市兒童福利院名譽院長等職。
真禅法師以實際行動抨擊了社會上有些人對佛教的誤解。他在《佛法與人生》中說:“有的人只看到出家人脫離世俗家庭,一般不問世事,不參加國家和社會的工作,就認爲出家人與世無爭對國家和社會沒有什麼貢獻。實際上這種看法是片面的。”“我們出家人也不是對國家、社會漠不關心的。我們是以“出世的精神,作人世的事業”。”他還以自己爲例進行說明:“我現在是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協常委,每年要與黨和國家領導人一起參政、議政,參加各種會議,共商國家大事。同時,我每年要出國弘法訪問四、五次,對發展中外文化交流,增強國際間的友好和團結,做出了一定的努力。所有這些,都可以說是佛法對國家和人生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真禅法師對佛教界的人間佛教實踐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他在《佛法與人生》一文中說:“我們也看到,佛法對社會、人生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我們現在所做的,還遠遠跟不上形勢對我們的要求。要使佛法更好地適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需要,關鍵在于我們佛教自身。因此,我們出家人今後應當努力加強自身建設,即加強信仰建設、道風建設、教製建設、人才建設、組織建設。要求每個出家人都能具足正信、勤修叁學、遵守戒規、嚴肅道風。這樣,佛法對人生、對社會,將會起更大的、更好的、更積極的作用。”
叁、真禅法師佛教思想和實踐的
人間性與超人間性的聯系
由于資料的限製,關于真禅法師佛學思想和實踐中的人間性與超人間性的聯系,筆者尚難以展開深刻翔實的論述。但從一些相關報道和法師的個別文章中,我們依然能夠看出這方面的一些迹象。
那麼,什麼叫佛教的超人間性呢
筆者認爲,佛教的超人間性包括超人間力量和超人間境界兩個方面。以超人間力量來說,佛教的超人間特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含有超人間力量的原理,如業力輪回、因果報應、九品往生、佛力加持等。總之,佛教的全部理論和實踐都和這些超人間力量信仰密切聯系在一起。
其次是具有超人間力量的人格化個體。如佛教所信仰的“四聖”以及“六凡”當中的天神、阿修羅以及餓鬼和地域衆生等都具有不同種類、不同層次、不同性質的超人間力量,在佛教龐大的神團體系中,諸佛、菩薩、羅漢、護法神以及他們的眷屬等既是不同的修行階位,又都是不同類型的超人間力量的化身。小到五種神通,大到智慧無邊、神力救難和各個不同世界的教主,佛教的超人間力量信仰滲透在佛教的各個修行階段和佛教所追求的各種境界當中。佛教對具有超人間力量的個體一般是從四個方面來界定的:一是智慧,二是福德,叁是慈悲,四是神通。智慧是最關鍵的,而佛教的智慧從本質上講是超越人類理性認識範疇的,佛教智慧所認識的對象更是人類世俗認識所無法把握的。佛教的福德,是指佛菩薩發心之後通過各類修行對其誓願的實現程度,佛的福德已經圓滿,菩薩的福德尚在積累之中,當菩薩的福德圓滿之後,他則晉升爲佛的位階。通過修福德,才能證智慧;只有有智慧才能真正積福德,所以,佛教總是要求福慧雙修。佛教的慈悲,是無緣之慈,同體大悲,這種慈悲在理論上是所有衆生都可以達到的,而實際上,卻只有得道的佛菩薩們才可能完整地具備“無緣”和“同體”這種絕對化的慈悲標准,這種慈悲也必然要以發心之願力和智慧爲前提,並成爲積累福德的自然過程,所以,佛教也總是提倡悲智雙運。佛教的神通一般分爲五種,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在佛教的理論體系中,這些神通盡管不能同頗受重視的漏盡通相比,而得不到充分的重視,但依然是諸佛菩薩和各種羅漢與護法天衆區別與其他衆生的重要標志。離開了神通,就難以成爲解脫的聖者。
再次是具有超人間力量的非人格化對象,如佛教的手印、真言、壇場、舍利等聖物、聖迹、以及被賦予神力的某些經典,這些也都是超人間力量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佛教對這一類超人間力量的解釋均和信仰者的修行直接聯系,這種聯系從本質上來看,一般有叁種情況:其一是對佛菩薩某種修法的神化和遵循;其二是對佛菩薩智慧的神化和向往;其叁是與佛菩薩神力的溝通。
最後是具有超人間力量的某些做法,如身結印契、口誦真言、念唱佛菩薩名號、誦經、摩頂、禅定、禮拜、供養、回向等。這些都是信仰者的內心認同與外在回應之後所産生的超人間力量。
以上第一個方面代表了佛教超人間力量信仰的理論,後叁個方面則代表了佛教超人間力量信仰的實踐,其中第二、叁個方面代表了佛教超人間信仰的對象,第四個方面代表了佛教超人間力量信仰的做法。這幾個方面形成一個完整的、彼此依存的鏈條。作爲超人間力量信仰中最典型的理論,因果報應及與之緊密相關的業報輪回學說也是整個佛教理論體系得以建立的關鍵。而佛教實踐體系中最典型的超人間力量信仰則是上述四類中的第二類,即對具有超人間力量的人格化個體的信仰,這成爲全部佛教實踐體系得以展開的核心。這種信仰主要表現爲對四個層次的對象的信仰,即諸佛、菩薩、羅漢、護法神。根據中國漢傳佛教的情況,這種信仰在諸佛信仰中表現爲叁世佛信仰特別是釋迦牟尼佛信仰和阿彌陀佛信仰;在菩薩信仰中表現爲四大菩薩信仰特別是觀世音信仰和地藏信仰;在羅漢信仰中表現爲十八羅漢和五百羅漢信仰;在護法神信仰中表現爲四大金剛和韋馱信仰。
以超人間境界來看,佛教的超人間性可以劃分爲兩類:一是絕對的超人間境界;二是相對的超人間境界。
絕對超人間境界指完全超出人間之外不爲人類理性所認識的境界,這種超人間境界又可分爲叁種:一是超出我們這個世界之外的其他世界,如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這主要是從空間位置角度來講的;二是叁界當中不屬于人類世界的境界,如欲界六天、色界和無色界諸天、地獄界等,這主要是從境界高下角度來講的;叁是解脫之後的涅檠境界,特別是離開人間之後的小乘的涅檠境界,這是從解脫生死的角度來講的。
相對的超人間境界指在人間之中通過非理性的認識途經而達到的某種精神性境界,是一種不離開人間但又超越人間、運用于人間生活而不爲人間萬事所羁絆的境界,其中又可分爲兩種:一是解脫了的境界如實相涅檠、成佛、證智慧等,禅宗解脫叁境界中的“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的境界即是通過對這類超人間境界的修證之後所得到的解脫境界;二是通過禅定、念佛、誦經、禮拜等修行法門而達到的超出人類正常理性認識所及的境界,與前者相比,這還屬于尚未解脫的境界。
上述兩種超人間境界同佛教體系中的兩種超越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外在超越可以在對絕對超人間境界的追求中實現,而內在超越則可以在邁向相對超人間境界的修行中實現。
從佛教的基本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的角度來看,傳統佛教的超人間性和人間佛教的人間性是相互圓融統一的。人間佛教的人間性不能脫離傳統佛教的超人間性,因爲只有超人間性才能使這種人間性變成宗教性的人間性,而不是政黨或其他世俗社會團體的人間性。傳統佛教的超人間性也不能脫離佛教自古以來就有的並一直作爲其根基的人間性,因爲只有人間性,超人間性才有了現實的基礎和真正的價值。
佛教的超人間性對佛教人間性具有重要意義。這種意義可以劃分爲四種:一是開示並啓發信仰者認識人間,特別是解釋人間問題,而認識人間正是佛教人間性的基本前提,如佛教的因果論、…
《真禅法師佛學思想與實踐的人間性特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