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國佛教界的傳統信仰和民間的傳說,回答是肯定的。而且這種信仰在中國曆史也非常悠久。據《廣弘明集》卷十五記載,中國境內共有阿育王塔十七座,[11]並認爲這些塔都是阿育王所建八萬四千座塔內的佛舍利塔:“已前諸塔,並是姬周初,有大輪王,名爲阿育,此曰無憂,統臨此洲,萬有余國,役使鬼神,一日而造八萬四千塔。此土有之,每發神瑞,廣如感應傳。”[12]另外,《法苑珠林》卷叁十八舉出二十一座佛舍利塔,也說這些塔都是阿育王所造。[13]此外,《唐大和上東征傳》亦有同樣記載。[14]這些地方均未提到廣州的阿育王塔,但正如道世在《法苑珠林》中所說,“同見聞者,略述二十一條,余之不盡者,備如廣傳。”[15]就是說,雖然沒有記載進來,但並非其他地方就沒有。
華林寺所藏阿育塔原來位於羅漢堂內,而羅漢堂據說始建於道光年間。這座阿育王塔是羅漢堂建立之前乃至在白石塔之前就有的,還是羅漢堂建立時才造的,現在還不太清楚。據筆者的估計,其來曆有以下可能:一是後世(時間待考)將其他地方的阿育王塔移至這裹或者將其他地方的阿育王塔內的佛舍利供養於該寺後所重新建造的阿育王塔;二是這個地方自古以來就有阿育王塔,而塔體本身可能在曆史上的某個時期重新改造;叁是道光時期所建,並仿自古相傳的阿育王塔形製與名稱呼之爲阿育王塔;四是曆史上吳越王建造的銅塔,民間誤以爲阿育王塔。據《佛祖統紀》記載:“吳越王錢仿,天性敬佛,慕阿育王造塔之事,用金銅精鋼造八萬四千塔,中藏寶箧印心咒經(此經咒功雲,造像造塔者,奉安此咒者,即成七寶,即是奉藏叁世如來全身舍利),布散宇內,凡十年而訖功(今僧寺俗合有奉此塔者)。”[16]上述各種可能中,最後一種塔,不是供奉釋迦牟尼佛舍利的,而其他幾種可能,即被視爲阿育王塔者,則均是供奉釋迦牟尼佛舍利的寶塔。在曆史上,這種塔的大小、型製、材料等均不一樣,可功能卻是一致的,即供奉佛舍利。所以,筆者懷疑,1965年4月發現於白石塔內的佛舍利很可能就是原來珍藏於阿育王塔中的佛舍利。這座白石塔據說始建於康熙四十年(1701年),原來位於五百羅漢堂前,七層高,漢白玉石製作,造型精致,巧奪天工,在廣州是獨一無二的法寶。其具體的曆史還有待仔細考察。總之,華林寺曾有阿育王塔,這一史實同60年代發現的佛舍利聯系起來看,的確是件佛門盛事,值得引起高度重視。因爲,佛舍利崇拜是自釋迦牟尼減度後一直源源不斷的傳統,而且不論任何地區、任何宗派的佛教,都始終堅持這一悠久的傳統,至今亦然。華林寺佛舍利值得進一步揭謎(不管怎麼樣,對其淵源必須有個說法),並進一步宣傳,不斷擴展其影響。
阕於華林寺羅漢堂,據說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時[17],由華林寺住持只園和尚始建。爲此,和尚還親自到浙江淨慈寺描繪五百羅漢的真容,作爲塑像的依據。鹹豐元年(1851年),五百羅漢堂落成。整個大殿呈田字形,水磨青磚牆,花崗石牆腳。面板31米,進深44米,內有4個天井取光,使深廣1364平方米的殿堂依然明亮開朗。堂內除供奉釋迦、阿彌陀和彌勒叁佛外,回廊兩側分列五百羅漢,所有羅漢均端坐在1米多高的磚座上。這些羅漢金身燦然,無論形象姿態還是神情性格,無一雷同,或靜坐禅觀,或遊戲談論,或袒腹微笑,形態各異,栩栩如生,誠可謂巧奪天工。據說當中一名羅漢還是在元朝廷做官十多年、幾乎遊遍中國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名爲“善德尊者”。[18]另外,羅漢堂中還有中國清朝的康熙皇帝。[19]五百羅漢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86年6月該寺重修後重新開放,並集資重塑了五百羅漢像。華林寺的五百羅漢具有不同於國內其他地方的五百羅漢的特有陣容和特有造像風格。另外,由於佛教的神團信仰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佛居於聖者之首,其次是菩薩,再次是羅漢,再下來就是尚未解脫但威力大於人類的各種天神。羅漢作爲佛教神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曆史上一直受到中國佛教徒的重視,在中國民間也産生了廣泛的影響。以獨具特色的華林寺五百羅漢爲引子,融會佛教的神團體系,體現佛教的聖衆信仰,並根據時代的需要,遵照佛教的義理,對佛教神團信仰的內涵進行解釋和發揮,這也是件很有趣味的事情。
關於藏經樓和佛教經典文化,華林寺也有自身鮮明的優勢。據有關資料顯示,同治五年(1866年),只園長老偕弟子勤安和尚步行赴京,請賜《龍藏》。同治八年(1869年),一千叁百卷經籍和八件珍寶水運回寺,華林寺爲此建起尊經閣以珍藏這些經典。又有資料說,同治時藏經樓收藏了一萬叁千卷禦賜佛經《龍藏》,從而把華林寺推向廣州佛教“四大叢林”的地位。[20]《龍藏》系清代官版藏經,又名《清藏》。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於北京賢良寺設立藏經館,由和碩莊親王允祿、和碩和親王弘畫及賢良寺住持超聖等主持。雍正十叁年開雕,乾隆叁年(1738年)竣工。共雕成經版79036塊,全藏724函,千字文編次“天”字至“機”字,1669部,7168卷。版式和《永樂北藏》一致。全藏也分正、續兩部分,正藏485函,千字文編次“天”字至“漆”字,內容完全和《永樂北藏》相同;續藏239函,千字文編次由“書”字至“機”字,內容較《永樂北藏》有所增減。當時一共刷印了100部,頒賜京內外各寺人藏。1935年又印過22部。經版原存宮內武英殿,後移藏於柏林寺,至今尚存。筆者尚未得到有關華林寺《龍藏》的原始資料,所以還有許多疑團有待解決,如這次收藏《龍藏》到底是一套完整的《龍藏》,還是只有部分藏經,尚不清楚。;這些經典後來的去向如何,還有沒有留存,筆者尚不得而知。不管怎麼說,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批經典在中國文化史上極爲重要。而佛教藏經,體系完整,數量龐大,分類細密,內容深奧,不但是佛教信徒學佛修道的依據,而且是中國傳統文化領域的一大奇觀,曆來佛教寺院都有收藏供奉的傳統。特別是在今天中國傳統文化不斷複興的時代,在信息化、電子化、網絡化的新時期,展現佛教傳統的藏經文化的魅力,具有特殊的意義。筆者相信,未來會有學者對華林寺這一重大曆史做進一步的詳細考證。
3.文化內涵的第叁層次
華林寺曆史文化內涵的第叁個層次是中國傳統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文化中的許多成分都直接或間接地塑造著或影響著中國的傳統文化。曆史上,佛教寺院不但是弘揚佛法、修行證道的場所,也是承載、創造、推動中國文化的重要陣地。華林寺自然也有這一功能。這一點盡管不是華林寺的最大特色所在,但卻是華林寺所有文化個性的必然歸屬,也是絕對不能忽視的。所以,在探討、挖掘、解釋、弘揚華林寺文化內涵的過程中,不能忘了其所有文化形態都要落腳於中國文化這個基本的立場。如果沒有中國文化作深厚的土壤和廣闊的背景,華林寺的任何一種文化特色都將會黯然失色。華林寺文化內涵中所展現的這個文化層次主要體現在哲學、倫理、民俗、養生、文學、建築、繪畫、雕塑、音樂、典籍,乃至心理健康、經營管理等許多領域,在突出華林寺文化內涵的第一層次、關注其文化內涵的第二層次的同時,時刻注意展現其文化內涵的第叁層次,這是必須的,也是完全可能的。
4.文化內涵的第四層次
華林寺曆史文化內涵的第四個層次是中外文化交往,其核心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古代中國與外國的交往主要依靠絲綢之路。絲綢之路除了以西安爲東方起點的陸上通道之外,還有以廣州等東南沿海城市爲中方起點的海上通道。海上絲綢之路在古代後期以後越來越具有重要的地位。陳炎先生認爲,“海上絲路把世界文明古國,如希臘、羅馬、埃及、波斯、印度和中國,又把世界文明的發源地如埃及文明、兩河領域文明、印度文明、美洲印加文明和中國文明等都連接在一起,形成了連接亞、非、歐、美的海上大動脈,使這些古老文明通過海上大動脈的互相傳播而放出了異彩,給世界各族人民的文化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他還說,“海上絲綢之路不只是傳播絲綢、瓷器等商品的“貿易之路”,傳播各國燦爛文明的“文化交流之路”,傳播我國偉大文明的“造福人類之路”,而且也是傳播我國人民和平友好,使中華民族走向世界的“友誼之路”。”[21]可是,學術界曆來大多重視了陸上絲綢之路,卻忽視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性。近年來,國際國內學術界以及政界和有關機構對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趣日益增加,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已經越來越呈現出其神奇的魅力。廣州作爲古代對外貿易和對外政治、文化交往的重要港口,在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在唐以前,東南沿海其他地區的港口還沒有開辟或者極不發達的情況下,廣州更具有獨霸海上絲路的氣勢,成爲那個時期中外文化交往的橋頭堡。華林寺作爲“西來初地”,不但是中國佛教禅宗的中國源頭,也可以看作是外來文化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人中國的一個象徵。
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外之間相互往來的通道,交往的內容包括政治往來、經濟貿易、文化交流等很多方面。以目前留存的遺迹來看,應該是以外來文化爲主體。而在這些外來的文化遺迹中,既有佛教,也有伊斯蘭教、基督教等許多不同的宗教文化。既有來自古代南亞、西亞的文化,也有來自近代西方的文化。華林寺不但因爲達摩的最初登陸而體現出佛教文化自南亞的傳人,而且因爲羅漢堂中有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從而體現出西歐人對東方的最初認識。由於海上絲綢之路對人類影響最深刻的還在於文化的交往方面,而在中國影響最大的就是佛教文化的傳人,所以,華林寺以其“…
《當代佛寺文化資源的定位與開發——以華林寺爲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