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觀音信仰的最初形態

  印度觀音信仰的最初形態

  李利安

  “觀音信仰”是大乘佛教體系之內的一種菩薩信仰,它以觀音爲崇拜對象,包含了各種不同的信仰形態,如現世救難、淨土接引、智慧解脫、密儀持咒、解疑釋惑、行善積福等。探討觀音信仰的最初形態及其同其他各種不同信仰形態之間的曆史演進關系,對完整而深刻地理解觀音信仰的曆史真相與本質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對觀音信仰最初形態的探討又和觀音信仰的起源問題密切聯系在一起。

  一、對學術界己有觀點的評析

  1、關于觀音信仰的起源

  關于觀音信仰的起源,曆來是衆說紛纭。我們可把這些觀點分爲兩類,一類是從佛教之外尋找借鑒的來源,一類則是從佛教內部探尋起源的線索。從佛教之外尋找來源者多是根據後世佛教關于觀音特征的描述來追尋其在其他地域與文化中的相關影子。如Mallmann認爲,早期觀音信仰非常重要的一部《無量壽經》中描寫阿彌陀佛是“無量光”,作爲該佛脅侍的觀音菩薩也被描寫成充滿光芒,所以,觀音菩薩是從伊朗襖教中衍生出來的一位太陽之神。另有學者認爲觀音與古代波斯的女性水神Anahita有淵源關系。有人則說觀音是古代希臘的阿波羅神與印度濕婆(Svara)神的混合。有的學者把觀音的原形與伊朗女神Nanania及該女神在坎達拉的變形Ardoso聯系起來,或認爲它受到流行在以波斯爲中心的地區的米托拉神的影響。另有學者認爲,婆羅門教的主神化身爲魚、龜、野豬等十身,顯然是觀音化身的一個來源。以上這些觀點都是試圖從佛教以外的文化中尋找觀音起源的線索。

  從佛教內部探詢觀音信仰起源的觀點也有很多。如日本學者後藤大用從“內在觀察”和“外在觀察”兩種渠道進行研究,認爲觀音是以釋迦牟尼佛爲本源,由具體實在的生身佛進展到形而上的法身佛,由法身佛進到應身佛,並體現爲理想化的觀音菩薩,期間又在名稱、形象、特征等方面受到希臘和印度婆羅門教的影響,最終于公元前1世紀時期完全形成。美國學者霍特(Holt)則以大衆部典籍《大事》中的兩部被稱爲 《觀經》的經典爲依據來探詢觀音信仰的思想淵源。Holt從該經中舉出許多贊揚佛陀的詞彙,如“世界之光”、“純淨如盛開之花”、“照亮世界就像太陽照亮天空”等等,認爲這些特征正是後來觀音信仰的源泉。Holt還直接引用了《大事》中的一段文字,其中說到“他將變成全世界的眼睛,一束驅散黑暗的光,他將驅散處于不幸當中的人們的黑暗”,“他將成爲全世界的遮蔽、保護、海島、避難所和休息處”,“他舉世無雙,值得敬奉,他對世人永遠慈善、慈悲”。Holt認爲這些都成爲後來觀音的基本特征。Holt認爲,該經中所說的世尊“觀察”這個世界的“觀”(avalokitam)後來便被用到觀音(avalokitesvara)的名稱之中。有的學者認爲這些內容是後來添加進《大事》的,所以難以判定准確時代。但是,Bhattacharyya堅持認爲,這些經典是在公元前3世紀時就産生了。Chutiwongs認爲,根據中國的譯經史,觀音菩薩的觀念依然可以劃定到公元2世紀之前。

  印順法師也是從佛教內部來尋找觀音信仰起源的依據。他認爲,觀音信仰的來源不外乎是佛陀大悲救世信仰在世俗社會的適應。以《長阿含經》卷叁《遊行經》爲例,經中說佛以神力(“精進定力”)隨意在任何地方顯化各種身相(“在所能現”),認爲《普門品》中所說“應以何身而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正是從這裏來的。在早期佛教中,大悲是佛的十八不共法之一,是只有佛才具有的功德。不”同于凡夫與聲聞聖者的“悲”,佛的大悲是六時(意指一切時)中觀察世間衆生的善根與苦難,用各種方便之法來救濟。“大悲觀世”是大悲救苦信仰的來源。

  筆者認爲,由于觀音是後來加入淨土體系的,所以並不能從觀音在淨土信仰中的特征追尋其最早的起源。另外,神靈顯化不同形象的信仰在印度有悠久的曆史,佛教開始神化佛陀時代,便吸收了這種信仰成分,以後大乘佛教的各種神靈幾乎都具有顯化不同形象的能力,這在古代印度是一種非常普遍的信仰現象。觀音最大的特性也並不在可以變化形象,而在于他的聞聲救難。所以,以印度教的神靈顯化和早期佛教的佛陀顯相信仰作爲觀音信仰的起源,還顯得勉強。至于印順法師關于觀音大悲信仰起源的觀點,筆者認爲這對理解印度觀音信仰的思想淵源有重要意義,但這僅僅是思想方面的影響或者說僅僅是一種借鑒,很難解釋觀音信仰與釋尊救世信仰二者之間直接的聯系。

  2、關于觀音信仰的最初形態

  關于觀音信仰最初形態,主要有兩種觀點值得商榷。金克木在其《梵語文學史》中描述:“他們的主要能力是救苦救難,尤其是治病,能使瞎子複明,殘廢複全,使無奶的奶牛有奶,閹人的妻子生子,又使老女得夫,沈船獲救。”《宗教詞典》“雙馬,童”條在介紹了雙馬童的特征之後說:“大乘佛教受其影響,塑造了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形象。”韓廷傑也認爲,佛教在塑造觀世音菩薩的形象時應該借鑒了雙馬童的本質特征。徐靜波在《觀音菩薩考述》中更詳細的闡述:“公元前叁世紀,佛教大乘教産生,佛教徒們考慮到佛教中也需要有一位慈善的菩薩以安撫衆生之心,便將婆羅門教中的“善神”觀世音,正式吸收過來成爲佛教中的一位慈善菩薩,名叫“馬頭觀世音”。那時的觀世音形象依舊是一匹可愛的小馬駒。到了公元前後,佛教徒們考慮到諸菩薩皆人身,而觀世音爲畜身,便將“馬頭觀音”改作男人身。于是,觀世音菩薩又由一匹小馬駒變成了一位偉丈夫。”

  筆者不敢苟同徐靜波等人的說法。筆者所能看到的國外各種觀音研究成果中也未發現有學者就此提出明確翔實的論證。另外,從印度佛教思想發展曆史的角度來看,不論是原始佛教時期還是部派佛教時期,都尚未出現後來大乘佛教所宣揚的那種超越釋迦牟尼之前身的菩薩神通信仰,至于“馬頭觀音”,應該是密教産生以後才出現的一種特殊形態的觀音信仰。而且,密教中的馬頭觀音具有憤怒之相,與雙馬童的美麗相貌也是截然不同的。從取意來看,密教的馬頭觀音意指觀音像轉輪王的寶馬能巡回天下一樣,具有精進之力,隨時隨地救度衆生。另外,婆羅門教的雙馬童與佛教觀世音之間有許多不同之處,如雙馬童是以雙身或雙頭出現,而在密教産生以前,觀音是沒有雙頭和雙身形象的;雙馬童經常駕一輛金色的叁輪車,有時則騎老鷹或天鵝,經常在黎明出現,像太陽一樣劃過天空,而觀音沒有駕車的形象,也沒有騎鳥類的記載;雙馬童經常有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甚至還爲了美女而同別人展開爭奪,最後失敗,這些都與觀音的形象不同;雙馬童經常靠咒語達到目的,而早期觀音信仰中還沒有引入咒語。不過,筆者也同意,佛教觀音信仰與婆羅門教的雙馬童傳說之間應該有一定的淵源關系。雙馬童的兒個重要特征觀音都具備了,如美麗、善良、神力無邊,特別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品格和稱其名號、受持其咒語的救度法門等。另外,作爲觀音信仰重要淵源的寶馬救海難傳說,也與馬有關。觀音信仰傳到中國後,與馬也有很深的因緣。總之,佛教的觀音信仰受到婆羅門教雙馬童的影響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關于觀音信仰的最初形態的另一種觀點是由國外的一些學者提出來的。日本學者後藤大用推測,“觀世音菩薩出自阿彌陀如來,他的思想史起源也可能從淨土思想誘導出來”。Soper等西方學者認爲,古代印度最早的觀音信仰形態體現在《無量壽經》等有關西方淨土信仰的經典當中,他們在探討印度觀音信仰起源時,才會從阿彌陀佛的特征特別是“無量光”這個特征展開追尋。Mallmann也是從這一思路進行研究的。美國東方大學哲學博士聖印法師也認爲,“大乘佛典萌芽的時候,淨土思想出現,而觀音菩薩在淨土經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次就是《法華經》,在其《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中,就是專門敘說觀音菩薩的聖迹,大大稱揚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胸懷和救苦救難的精神,令人感動,也就很快地被人們信仰與接受。”在這裏,他也是把淨土接引型觀音信仰作爲最初的觀音信仰形態。

  筆者對這種淨土觀音爲最初觀音信仰形態的觀點表示懷疑,原因是:第一,印度現存最早的觀音造像不支持淨土往生型的觀音。因爲在淨土型的觀音信仰中,觀音是阿彌陀佛的弟子,所以他頭戴的寶冠中有其師阿彌陀佛的像。這成爲後世觀音造像的一個重要標志,而且有許多造像是以“西方叁聖”的面目出現的。可是,根據Chutiwongs的研究,最早的觀音造像中並沒有這種類型的觀音形象。認爲公元1世紀時期中印度摩菟羅地區的觀音形象一般是頂有頭巾,發飾華貴,穿著豪華,手持甘露瓶,呈現出生動、莊嚴、高貴、寬容的個人特質,那時並沒有各種淨土經典中所描述的觀音形象。第二,在印度佛教佛陀觀的演進過程中,最先出現的是過去多佛,其次是未來也有佛,再後來才是他方世界也有佛。他方世界和他方佛信仰對早期佛教來說是一個重大的轉型,與菩薩救難信仰相比,肯定要出現的晚。第叁,從淨土信仰和救難信仰的關系來看,救難信仰內涵廣博,可以包納淨土信仰,應該是救難信仰發展的結果。第四,觀音信仰的發展是在承前啓後的過程中進行的,後出的觀音信仰形態會繼承已有的觀音信仰形態,所以,如果來世淨土往生信仰是最先的觀音信仰形式,那麼,在早期現世救難信仰中應該存在淨土信仰的痕迹以及與淨土信仰相調和的內容,可事實上在早期印度稱名救難型觀音信仰的經典中看不到這些內容,而淨土信仰中所包含的觀音接引往生信仰卻是現世救難信仰的自然延伸。

  二、筆者的基本意見

  1、關于觀音信仰的起源

  …

《印度觀音信仰的最初形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