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叢林語言規範▪P5

  ..續本文上一頁空。」根據諸經記載,佛陀說法時,總是感動諸天以香花來供養,因此原意是指說法生動,有聲有色,後人轉指言談虛妄,不切實際。

  十惡不赦 十惡指身、口、意所造的十種惡業,身惡業有殺、盜、邪淫;口惡業有妄語、惡口、兩舌、绮語;意惡業有貪、瞋、癡。造此十惡業,當墮叁塗惡道的苦報,罪業極重。中國古代刑法也有謀反、不孝、不義、內亂等十條重罪,不在論赦之列,如《明史·刑法志》:「十惡及故犯者不赦。」故有十惡不赦之說,表示罪大惡極,不可寬恕。

  水到渠成 《景德傳燈錄》卷十二記載,有僧問仰山南塔光湧禅師:「文殊是七佛師,文殊有師否?」禅師答:「遇緣即有。」又問:「如何是文殊師?」光湧禅師豎拂子示之。……僧又問:「如何是妙用一句?」禅師回答:「水到渠成。」比喻因緣成熟,事情自能成功。

  作繭自縛 語出《妙法聖念處經》:「業果善不善,所作受決定,自作自纏縛,如蠶等無異。」後以作繭自縛比喻自己處事不慎,反陷自己于困境。

  辯才無礙 語出《華嚴經》:「若能知法永不滅,則得辯才無障礙。」辯才無礙原指佛菩薩說法能義理貫通,言辭暢達,方便善巧,毫無滯礙,後引申爲能言善辯。

  味同嚼蠟 語出《楞嚴經》卷四,佛陀自稱:「我無欲心,應汝行事,于橫陳時,味同嚼蠟。」原指修行人清心寡欲,淡于世味。今人轉用來比喻文章或說話內容枯燥乏味,了無情趣。

  盲人摸象 此語出自《涅槃經》卷叁十,有一國王讓幾位盲人用手摸象,然後問他們象的長相。「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萊茯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其觸尾者言象如繩……。」今用來比喻見識狹隘,對事情只有片面了解,不能明了全體。

  空中樓閣 出自《百喻經》,佛陀引用富翁建屋,要求工匠舍棄地下二層,只要最上面第叁層的譬喻,來告誡弟子們修行並非一蹴可幾,應先打好厚實的基礎,今人則以此來形容虛幻的事情或構想。

  頑石點頭 全句爲「生公說法,頑石點頭。」《佛祖統紀》卷叁十六裏記載,東晉末年道生法師于蘇州虎丘山聚石爲徒,說到闡提亦可成佛時,群石皆點頭贊同,今人以此語比喻感化力量之深。

  灰頭土臉 原爲「灰頭土面」,出自《碧岩錄》第四十叁則:「曹洞下有出世不出世,有垂手不垂手。若不出世,目視雲霄;若出世,便灰頭土面。目視雲霄,即是萬仞峰頭;灰頭土面,即是垂手邊事。有時灰頭土面,即在萬仞峰頭;有時萬仞峰頭,即是灰頭土面。其實入廛垂手與孤峰獨立一般,歸源了性與差別智無異……。」禅宗提倡「隨緣任運」、「無修爲修」,生活處處是佛法。灰頭土面也含有真人不露相之意,今指蓬頭垢面的肮髒相。

  對牛彈琴 《弘明集》卷一裏寫道:「譬對盲者說五色,爲聾者奏五音也。師曠雖巧,不能彈無絃之琴;狐貉雖熅,不能熱無氣之人。公明義爲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比喻說法不對根機,達不到效果。

  水漲船高 漲又作長,水漲起,船就會跟著浮高。此語出自《碧岩錄》第二十九則:「水長船高,泥多佛大。」表示修行功行愈深,成就愈大。現比喻事物隨著其憑借基礎的提升而升高。

  有口皆碑 出自《續傳燈錄》卷二十二:「勸君不用镌頑石,路上行人口似碑。」意思是人人贊美,便成了一座無形的豐碑。

  叁頭六臂 佛經上所說的天神、阿修羅,往往有種種異相。如《景德傳燈錄》卷十叁言:「叁頭六臂驚天地,忿怒那吒撲帝锺。」後人以此形容神通廣大,本領非凡。

  同床異夢 源自《續傳燈錄》卷叁十:「山僧雖與他同床打睡,要且各自做夢。」本指各人修行的境界不同,後轉喻貌合神離。

  順水推舟 《續傳燈錄》卷七裏寫道:「萬用自然不勞心力,到這裏喚作順水放船。」順著水流的方向推船,原譬喻隨順衆生根機來說法,今指順應某種形勢而說話、辦事。

  單刀直入 《景德傳燈錄》卷九記載,有僧問沩山靈佑禅師:「頓悟之人更有修否?」靈佑回答:「……若也單刀直入,則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禅師啓發學者大都直截痛快,現常用來譬喻說話做事直接了當,不兜圈子。

  鐵樹開花 出自《五燈會元》:「鐵樹開花,雄雞生卵,七十二年,搖籃繩斷。」比喻非常罕見或極難實現的事情。

  癡人說夢 語出《聯燈會要》:「癡人面前,不得說夢。」意指佛法深奧,不能對愚癡人隨便講說,免其誤解執著。後來比喻事情之荒謬、不可相信。

  心心相印 《黃檗禅師傳心法要》裏記載:「自如來付法迦葉以來,以心印心,心心不異……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佛祖曆代通載》卷十六亦雲:「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證知光明受用而已。」本指禅宗不立文字,以心印心,後轉指情侶情投意合。

  其它如:心花怒放、森羅萬象、神通廣大、河東獅吼、井中撈月、劫後余生、閉門造車、拖泥帶水、隔靴搔癢、虎頭蛇尾、抛磚引玉、作賊心虛、回光返照、心領神會、逍遙自在……,都是源自佛教的常用成語。

  此外,反映風俗民情,表露社會百態的中國俗諺中,也充滿了濃厚的佛教思想,例如:佛要金裝,人要衣裝;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無事不登叁寶殿;凍不死的蔥,餓不死的僧;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無恻隱之心非人,無慈悲之心非佛;若不與人行方便,念盡彌陀總是空;既來佛會下,都是有緣人;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若知牢獄苦,便發菩提心等。從這些民間諺語中,可以看出佛教詞彙在中國社會裏産生了潛移默化,移風易俗的效果。

  清末民初的大學問家梁啓超曾說:「夫語者,所以代表觀念也,增加叁萬五千語,即增加叁萬五千個觀念也。」文學博士朱慶之也說:「不研究漢文佛典,就無法寫出真正的中古漢語文,特別是中古漢語詞彙史。」由此可見佛教對中國詞彙學的貢獻。

  然而今日一般人不僅對此缺乏認知,一些佛教詞彙甚至在有意無意間被人誤用,結果形成一種思想的誤導,例如佛教講「涅槃」,本來是指一種解脫煩惱、自在放曠的境界,卻被誤以爲是死亡的代名詞;「本尊」本來是指修行佛道所依之出世間最尊最勝者,但一些邪魔外道卻拿來自封名號,招攬信徒等等。因此,今後對于美好的佛教詞彙,我們除了應該提倡並研究其內涵之外,更應該爲一些以訛傳訛的佛教詞彙正名,以免誤導人心。  

  

   五、書信禮儀

  科技文明日新月異,人際間的溝通透過電話、傳真機或網絡的傳送,既方便又快捷,書信的往來彷佛有被這些新興科技産物取代的趨勢。事實上,書信並未隨著文明的演進而被淘汰,因爲任何大小事情均可藉由書信來表達,無論是否同住,都可利用書信連系,許多不便直接陳述的事情,利用書信表達,將較爲婉轉貼切;書信的效用仍有其不可替代的存在價值。

  寫信的目的在敘事達意,因此,行文要切合格式,措辭用字宜力求簡練明晰,尤應了解套用語句及應酬語的含義,使字裏行間自然流露出真摯的情感。以下就書信的結構、書寫要領、書信的摺法和信封的書寫等基本常識及應注意事項,一一說明。

  (一)書信的結構及書寫要領

  書信的結構包括叁個部分:前文、正文、後文。

  1.前文:包括稱謂語、提稱語、啓事敬辭、起首應酬話。

  (1)稱謂語:寄信人在書信的開端對受信人的稱呼,即爲稱謂語。稱謂語要切合收信人與寄信人雙方的關系,是信函中最重要的地方,既不可省,更不能錯用。如「父親大人」、「意公吾師」。

  (2)提稱語:緊接在稱謂語下,是表示對受信人的禮貌,以及請求查閱的意思,又稱敬稱語或知照敬辭。如「膝下」、「尊前」。

  (3)啓事敬辭:緊接在提稱語下,作爲正文的發語辭,現多不用。如「敬禀者」、「敬啓者」。

  (4)起首應酬語:應切合受信人與寄信人之間的關系及情景,表現出真摯的情感,恰當生動。如「叩別慈顔,時保孺慕」。

  2.正文:是書信的主旨所在,不能輕忽草率,凡敘事、論理、說情,必須文字通順,層次分明,具體扼要地將自己的感情、思想、意見表達與對方知悉,才算達到寫信的目的。

  若信件內容含糊其辭,不知所雲,則易讓人發生誤解。

  3.後文:包括結尾應酬語、結尾敬辭、署名、署名之敬辭、日期等。

  (1)結尾應酬語:這是書信結尾的應酬話,不外含有候覆、盼禱、致歉、保重之類的話。套用這些語句時,應適合受信人與寄信人之間的關系。運用得宜,可增添書信的力量,不當套用,不免贻笑大方。

  (2)結尾敬辭:作爲結束上文的敬辭。結尾敬辭可分爲兩部分,一爲敬語,如「肅此」、「謹此」、「端此」、「草此」之類,敬語如用來申訴自己的情意,對信中已表示過的事作個綜合收尾時,稱爲「申悃語」,如請對方收鑒,與申悃語具有連帶關系,並可連起來用的敬語則稱爲「請鑒語」。一爲請安語,如對父母,用「敬請福安」、「跪請金安」;對親友長輩或長官,用「敬請崇安」、「只請鈞安」,對師長,用「敬請道安」、「敬叩铎安」;對平輩,用「順頌時祺」、「只頌臺安」等。

  (3)署名:書信在正文寫完之後,必須在左方下端簽署寄信人的姓名。在信末具名時,一般對家屬及至親好友,只寫名不寫姓,對普通朋友應寫姓名。署名的右上角要加上自己和受信人關系的稱謂,這個稱謂必須和起首的稱謂相呼應,如對父母,用「兒」、「女」,對長輩用「晚」,對平輩用「弟」、「妹」,對晚輩兒女用「父」、「母」、「愚」等。

  (4)署名下敬辭:在署名下須再加敬辭,如對尊長,用「頂禮…

《佛教叢林語言規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