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叢林語言規範▪P6

  ..續本文上一頁」、「作禮」、「敬禀」;對長官用「敬呈」、「敬上」;對老師用「敬叩」、「敬上」;對平輩用「敬啓」、「謹啓」、「謹上」、「合十」;對晚輩用「手書」、「手啓」、「手泐」。

  (5)日期:在署名敬辭的右下方用略小的字體寫下寫信的日期,以表示書信的時效。一般僅寫月日,有時年月日可全寫,甚至加上時間。遇有節氣或特殊日子時,亦可加寫,如「端午節」、「中秋節前一日」。

  (6)附候語或補述語:在書信末尾另行補注,除非事實上的需要,否則宜避免之。對于內文未述及而必須補充的事情,可在署名之後,另起一行書寫,稱爲「補述語」。「附候語」則是附筆問候的意思,也要另起一行書寫。

  (二)書寫信封應注意事項

  1.字體:應力求工整,絕不可潦草,尤其寫給尊長,最好用正楷書寫。

  2.地址:受信人地址及寄信地址均應書寫清楚,不可省略,尤其寄挂號信及限時專送時,寄信人應將地址、姓名詳細寫明,以備無人收信時退回,避免誤事。

  3.姓名:受信人姓名應寫在信封上長方形框格內,首字不可低于受信人地址的首字。寄信人姓名亦應寫明,尤其是寄挂號信及限時專送信件。不過一般平郵信件多將其簡略化,只寫姓。

  4.受信人稱呼:書寫受信人稱呼,佛教徒可寫「居士」、「大德」,亦可視受信人的身分而定,如「同學」、「老師」、「法師」、「師父」等,然對于政府官員及具有相當社會地位的人,則應把受信人的官銜及職稱與姓名一並寫出。

  5.收啓字:收啓字因受信人與寄信人之間的關系不同而有所分別。對尊親屬如祖父母、父母可以用「安啓」,對有官銜者可以用「勳啓」,與大德通信應寫「慈展」、「尊啓」、「道啓」等,對老師可以用「道啓」,對長輩可以用「賜啓」,對尊長及長官可以用「鈞啓」,對平輩則用「大啓」、「臺啓」、「惠啓」,對于晚輩可以用「臺展」、「臺覽」、「收啓」、「親展」或「啓」,如屬機密性書信,不願別人窺看的,則可用「親啓」、「親鈞啓」,或「密啓」。寄明信片時,則無開啓的動作,所以對受信人只能用「臺收」、「收」。

  6.郵票:郵票的黏貼並無定則,不過郵票之圖案多爲我國的風光寶物、先哲名賢、名畫典故,應將其正貼,若是貼倒或貼歪,還是不妥。

  7.封緘字:在寄信人的署名下用「緘」或「寄」字,對長輩則用「謹緘」、「謹寄」。如果寄明信片時,由于沒有封閉(緘)的動作,所以只能用「寄」。

  8.托人帶信:在信封長方框外右側寫「敬請」或「敬煩」,然後空一字,寫「吉便帶交」或「轉交」、「轉致」、「轉陳」、「轉呈」、「攜交」、「面呈」、「面陳」、「面致」等字樣。在長方框外左下角寫「○○○拜托」、「○○○敬托」等字樣,並附月日。

  若在「敬煩」或「敬請」字上加注寄交者的姓名及稱呼,其首字不得低于受信者姓名首字。

  9.請對方送信人帶回的信:在信封長方框右側寫「藉複」或「藉陳」,「回文」、「回陳」等字樣。在長方框外左下角寫「名內具」,受信人是尊長時則寫「名內肅」。

  (叁)摺信法

  過去對于信紙的摺法十分考究,現在比較不重視,但仍應把信摺疊整齊,放入信封時,使稱謂語在上方,靠向封口,當受信人啓封時,可以先看到稱呼他的稱謂語。

  附對佛教人士尺牍稱謂表:

  稱 別

   開首(任用)

   結尾(任用)

   自署(任用)

  

  對

  長

  輩

   某公大德仁座

   敬請慈安

   後學某某跪白

  

  某公大和尚慈鑒

   恭請尊安

   晚某某和南謹上

  

  某公大法師尊鑒

   只頌得大自在

   弟子某某頂禮

  

  某公長老佛眼

   跪頌慈安

   晚學某某拜禀

  

  某公法師講席

   恭祝福慧無量

   侍學某某拜啓

  

     學人某某作禮

  

  對

  平

  輩

   某某師兄慧鑒

   順頌淨樂

   弟某某合十

  

  某某道兄淨鑒

   即請禅安

   小弟某某謹啓

  

  某某我兄道鑒

   即頌法喜

   慚愧弟某某謹白

  

  對

  不

  明

  平

  長

  輩

   某某法師慧鑒

   敬頌道綏

   學者某某敬啓

  

  某某大德淨覽

   只請慧安

   不慧某某和南

  

  某某仁者蓮右

   謹頌法安

   不學某某謹上

  

  某某上人法鑒

   敬祝智能圓滿

   學人某某頓道

  

  某某和尚惠鑒

   肅叩法喜無量

   末學某某謹白

  

  1.與大德通信,稱呼當尊之以「長老」。自稱「學人」、「弟子」、「學生」、「門徒」、「叁寶弟子」皆可,信封面應寫「慈展」、「道啓」等字。

  2.盡量尊稱大德字號,不全稱名諱,或以上下一字稱之。

  3.若爲在家衆,則尊稱爲「居士」。  

  

   六、應用文件

  除了書信往來,在生活、工作中,也會遇到其它須應用文字語言的情況,如聯語、幛額、便條等,現各舉數則供參考。

  (一)聯語

  1.佛寺

  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近相親,怎不滿腔歡喜?

  世上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鎮江定慧寺)

  山中鳥語花香,活潑天機,好參妙谛;

  湖上風清月白,真空景象,即是如來。(杭州上天竺寺)

  松聲,竹聲,鍾磬聲,聲聲自在;

  山色,水色,煙霞色,色色皆空。(杭州韬光寺)

  古今來宗教幾何?自由平等,無如我佛;

  東西國文明進化,言論高尚,獨讓法王。(漢陽歸元寺)

  暮鼓晨鍾,驚醒世間名利客;

  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普陀普濟寺)

  問一聲汝今何處去?

  望叁思何日君再來!(佛光山頭山門)

  兜率娑婆去來不動金剛座;

  琉璃安養左右同尊大法王。(佛光山寺大雄寶殿)

  永念親恩,今日有緣今日度;

  本無地獄,此心能造此心消。(佛光山寺萬壽堂)

  東方佛光普照叁千界;

  西來法水長流五大洲。(美國西來寺山門)

  福地同登,萬修萬人去;

  山門直上,一念一如來。(佛光山寺福山寺山門)

  2.賀住持受任

  荷擔如來家業

  住持圓覺伽藍

  爲衆生開智海

  依正教轉*輪

  心是菩提十方圓證

  普爲法界一切衆生

  色相已空談菩提果

  莊嚴俱妙雨曼陀花

  弘法流傳名山生色

  住持得主古寺常新

  3.祝壽聯

  深妙圓融天下歡喜

  慈悲樂善仁壽吉祥

  榮譽日登仁者壽域

  頌聲並作果生福田

  兩老雍諧善人多壽

  一門歡愛家道必昌

  從叁德藏發最勝願

  證無量壽轉不退輪

  慧日高懸輝天監地

  心光普照耀古騰今

  4.挽聯

  (出家者)

  飛錫高遊光明世界

  慧珠朗照普利人天

  發廣大心誓興梵刹厥功告成歸淨土

  乘般若船直到彼岸惟願再來度衆生

  數十年艱苦備嘗興叢林結衆緣宿願已了

  忽一旦莊嚴作化守戒律傳後學含笑雲歸

  (男居士)

  *輪常轉般若德

  佛化希垂接引恩

  自古參禅都登上壽

  羨茲念佛確得往生

  入聖超凡因緣具足

  離苦得樂感應道交

  能觀無常苦空舉念慈悲歸淨土

  有佛如期接引此身應去侍彌陀

  是佛是心往生極樂世界

  即空即色成就無上菩提

  (女居士)

  曆經民國締造北伐統一國共戰爭吾母即爲現代史

  走遍大陸河山遊行美日終歸淨土慈親好似活地圖 (挽母親──星雲)

  淨土華開報說我母西方去

  娑婆道場祈請慈親乘願來

  教子愛民無愧賢者母

  慈善修心歸去見如來

  八十有七母儀賢德世間少

  百余遺春忠忱孝悌節義多

  教子教女功成道就無愧稱賢母

  修福修德世緣已滿有願見如來

  (二)幛額

  1.祝壽

  南山獻頌 蓬島春風 萬壽同登常樂我淨

  壽晉無疆 慧命無量 祝壽無量福慧具足

  2.祭奠

  得大自在 悲願宏深 入佛聖域 法性不壞

  乘願再來 垂範人間 大德可風 痛失法將

  解脫無礙 花開見佛 慧炬長明 入如來地

  高登蓮品 往生蓮邦 化滿西歸 心無罣礙

  上品上生 澤在人間 永居安養 往生淨土

  上生佛國 淨土可期 華枝春滿 蓮華化生

  功德圓滿 般若清淨 蓮池海會 念佛生西

  拈華微笑 菩提證果 究竟涅槃 神歸安養

  壽母西歸 懿範長存 淑德鹹欽

  3.慶賀

  茶莊 ── 盧陸遺風 武夷九曲

  藥房 ── 橘井流丹 頤壽延春

  書局 ── 天地精華 古今學術

  餐飲 ── 色香味備 名山特産

  (叁)便條

  便條是簡便的字條,也可以說是一種變式的書信。

  今之社交應酬,除應用電話、傳真、書信、e-mail 往來溝通外,很多時候必須親自走訪,當面商議決定。但抵達目的地後,不一定能見到所要會見的人,對方或許因事外出,或許另有他事,短時間內不能會面,此時訪客又不便久候,只好留個便條。或是有事請托、說明,也以文字書寫,有憑有據且簡單清楚。

  由于便條書寫簡便,已成爲今人最常用的一種應用文,其撰寫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如下:

  便條的書寫不同于書信,以簡明扼要爲重。

  1.「開頭應酬」、「啓事敬辭」,甚至「稱謂及敬稱語」等,均可省略。對交誼深厚及熟悉的親友,書條開始可寫「稱謂及敬稱語」,或僅寫「稱謂」,在稱謂下加冒號。

  2.「正文」,爲便條書寫的目的所在,可直接敘述。

  3.「文後應酬話」及「結尾敬辭」,則看情形而定,如空間許可,最好一並寫上,以表尊重、謙虛。

  4.「署名」、「日期」等應盡量齊備。對不熟悉的親友留置便條,文末如僅表明署名,無法表明自己的身分、職務、官銜(事實上也不便在便條紙上寫自己的職位官銜),此種情形,須同時留置印有職位官銜的名片,名片正面,名字的右上方寫自稱語,名字…

《佛教叢林語言規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