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下方寫禮辭,名片左上方寫「敬陳○○先生臺鑒」等語,注意「○○先生臺鑒」須另起一行。
另外,對于新交或尊親長輩,若非不得已,盡量避免使用便條。撰寫時,文字簡明扼要得體,字體不潦草,使人容易閱讀爲要。紙張不可太小,以免容易遺失而未傳到對方手中。以下是數則便條範例:
(1)買物便條
茲奉上新臺幣○○○元,祈付香菇若幹、紫菜若幹、金針若幹、木耳若幹、豆腐皮若幹,交來人攜下。如結算後,款尚不敷,請開單示知,即當補奉。此致
某某寶號
某某啓
(2)借物便條
茲因佛事應用,缺乏器具,祈惠借桌幾張、椅幾坐、櫈幾條,交來人搬下,用畢即還,勿卻爲荷。此奉
某某臺照 某某上
(3)賒貨便條
見字祈付瓜子若幹、糖霜若幹……,交來人攜下,其款若幹,請暫登賬,待日照奉。此致
某某寶號
某某字
(4)借書書條
某公長老尊鑒:前在寶刹時,閱悉藏經甚豐,至爲欽仰。現某欲乞借某經一部,以茲參閱。如蒙俯允,當從速歸還,不敢有誤。異時倘得增長,實爲長老所賜也。專懇立候
惠示
後學某某跪啓
(5)索贈刊物短簡
敬啓者:現聞貴處出一某種刊物,系贈送性質,某欲取閱,以增學識。即祈按期惠贈一份,寄至「某處」爲荷?專懇敬頌
道安
某某謹啓
(6)問病書條
某某長老佛眼:未親座右,忽已經年。昨聞法體違和,曷勝懸念,怅未親臨侍候,惟日叩于佛前,祈求「天相吉人,早占勿藥」。並祈寬懷調養,勿起煩焦,免令造化小兒,從中播弄,至起居方面及飲食問題,尤宜研究精詳,以求適當。某如有暇,准即趨前,相與談心,或堪卻病,謹先慰問。
只頌
痊安
晚學某某跪叩
結 語
語言本來是溝通感情,傳達意思的工具,但對修行者而言,語言過多並不好,因爲不少的煩惱是非,都是由于閑談雜話而來。在念佛堂裏,常聽到兩句警策的話:「多念一句佛,少說一句話。」在禅堂裏,不但不可講話,連動念都不行,所謂「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禅宗對語言的看法是,你道即是非;維摩居士的一默似春雷。我國教育,一向也是身教重于言教,社會並不看重喋喋不休的人。
蘇格拉底非常善于演說,以教人如何講話爲職,有一位青年前來請教演說方法,並說明演說如何重要雲雲,蘇格拉底等他說了半天以後,向他索取兩倍學費,青年問爲什麼,蘇格拉底說:「因爲我除了教你講話,還要教你如何不講話。」
一個國家的興盛,自有支持興盛的精神;一個團體的成就,自有使其成就的紀律。東晉時候,名士習鑿齒,本是帶著一種不友好的態度去拜訪大家稱道的道安法師,他在檀溪寺住了數日後,寫了一封信報告宰相謝安:「來此見釋道安,故是遠勝,非常道士。師徒數百,齋講不倦,無變化伎術可以惑常人之耳目,無重威大勢可以整群小之參差,而師徒肅肅,自相尊敬,洋洋濟濟,乃是吾由來所未見。」
「師徒肅肅」,就是沈默誠敬;沈默可以啓發智能,肅靜才能變換氣質。玄奘大師一生謹守「言無名利,行絕虛浮」的修行准則,俗亦雲:「一言折盡平生福」,謹言實是修身要件。
不過,語言在于表法,所謂「粗言及細言,概歸第一義」,第一義就是明心見性,認識自己樸實未染的本來面目。若能將語言善巧使用,語言不但不會障道,反而是入道前的橋梁,見月前的指頭。
《無量壽經》雲:「遠離麤言,免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習善語,自利利人,彼我兼利。」自古也有「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明訓。如果我們出言吐語,處處都以愛護對方爲出發點,自然就能攝受別人。像惠能大師「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之語,讓學人返求自心;懷讓禅師的「磨磚不能作鏡,打坐怎能成佛?」使得馬祖禅師明白,參禅悟道不光打坐,重要在明心見性;歸宗禅師的一句「善自珍重」,讓苦不開悟的弟子認識自我;慧忠國師以「你是佛祖」來點化侍者;良寬禅師的軟語慰勉,讓不務正業的外甥奮發向上;仙崖禅師的幽默譬喻,讓互相指責的夫婦和好如初……。可見語言使用得宜,能潤滑情誼,締結善緣,反之,使用不當,就會變成傷人的利器,甚至造成是非紛爭,引來無窮禍患。
本篇論文旨在闡述叢林傳統的語言及相關的禮儀規範。其中佛門稱謂、各場合的應對進退,和書信禮儀、應用文之寫法等,都是平時進出寺院甚至日常生活中常會遇到的。所謂「誠于中,形于外」,以誠懇莊敬、尊重體貼的心地,說正派、善良、中肯的語言,相信定能擁有圓滿順遂的人生。
警策格言裏有著出家人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修道勵煉,果真「黃金白玉非爲貴,唯有袈裟披肩難」。而從佛語典故中,更了解佛教詞彙對中國文字的貢獻與影響。
語言和文字是表達思想、感情的工具,在其運用當中,亦能反應個人及社會文化的水平和質量。期許人人都能明了並善用佛教這許多豐富、優美又實用的語言文字,使自己成爲文雅有禮,處處受歡迎的人,也讓人際之間更溝通無礙,社會更祥和無诤。
《佛教叢林語言規範》全文閱讀結束。